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古诗鉴赏附全解全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古诗鉴赏附全解全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古诗鉴赏附全解全析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一、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考点透视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

最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

主要有课内两段的比较阅读、课外两段的比较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所以,考生在熟练阅读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应重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知识讲解解读命题,点拨解题思路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

多为两则,偶有三则。

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异中求同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

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

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微.斯人没有士大夫莫.敢往别没有人,没有谁若.得为范公党人如果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只有王质一人抱病在京城门外与范仲淹饯别。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 D范文正公贬/饶州四、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五、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

范仲淹遭贬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避之而恐不及,王质却带病为其送行。

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外文言文与课内对比阅读(一)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解释加点词:⑴而名.之不可()⑵莫能肖.也()⑶即善.绘者以意取似()⑷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2、兰花的想起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爱莲说》中,写莲的品味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选文中,兰亦为花中君子,兰花的品味如何?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4、文中是从哪几方面写兰花的?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二)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加点词:⑴余.忆年少时()⑵临.湖赏荷()⑸偕.数友()⑶波澜不惊.()⑷余以为妙绝..()便欣然..忘食()2、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析。

(4分)3、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原来是赞美荷花,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怎样的美?(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有重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④。

”夫子曰小子⑤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8 马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ABD.正确;C.有误,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故可划分为:才美/不外见;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养;故选:B。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7 大道之行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与:)(2)女有归.(归:)【答案】(1)与:通“举”。

(2)归:女子出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与:通“举”。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路不拾遗。

译文:。

【答案】(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答案】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

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答:。

八年级下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下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魏学洢《核舟记》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 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供陈设的食品。③欹:斜。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7.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3分) 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写景以静景 为主。
8.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对杜甫在穷愁中犹能择胜境而居的安详胸怀的赞赏之情。
参考译文:(乙)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珠子的美石,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呈 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 “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
参考译文:(乙)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 到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作鲲。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作鹏,(它的) 背就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乘着像羊角般的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超越云层,背 负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斥 笑话它说:“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奋力 起飞,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盘旋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 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 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旨:)(2)虽有至道.(道:)(3)然后能自强.也(强:)(4)学.学半(学:)【答案】(1)甘美,美味,甘味(2)道理(3)勉励(4)教【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实词与重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

旨:甘美,美味,甘味;(2)句意为: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

道:道理;(3)句意为: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强: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在文中,意为:勉励;(4)句意为: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2)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答案】(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翻”“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1)“学习”:学习;“困”:困惑。

(2)“教学”:是两个词,即“教”和“学”,可翻译为:“教学”和“学习”。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

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微.斯人没有士大夫莫.敢往别没有人,没有谁若.得为范公党人如果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只有王质一人抱病在京城门外与范仲淹饯别。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然则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D范文正公贬/饶州四、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五、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

范仲淹遭贬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避之而恐不及,王质却带病为其送行。

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二)【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柳宗元【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皎洁的月光照进门里,便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明月?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怀民亦未寝.睡觉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小溪的两岸看似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三、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或心乐之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

(只要扣住“比喻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多)(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所作为)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而”的意义和用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学而时习之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闻了11.两文都涉及环境,其用意有什么不同?《爱莲说》写莲花的生长环境突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1分。

)从而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分)。

《生于忧患,死于字乐》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在艰苦环境中成就事业的事例(1分),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1分)。

(四)【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大可以调.素琴原指调弄,这里指弹奏稍为修葺修补亦遂增胜.美好,优美..2、下列各组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无丝竹之.乱耳取独B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介,来以.是人我以书假余介,因为C 呼尔而.与之顺承连词河曲智叟笑而.止曰顺承连词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连,所以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的知识3、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

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又加上屋子面朝北,不能照到阳光,每天一过中午屋内就昏暗下来。

4、《陋室铭》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直接描绘陋室的幽雅;《项脊轩志》写居室幽静除直接描写外,还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5、《项脊轩志》选段与《陋室铭》所写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从内容上看,都写了自己居室的幽雅环境和人生室内的活动,表达的都是居室主人的志趣:读书人远大的志向和高雅的情趣。

(七)【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①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人逐臣②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注释①盖:覆盖,超过。

②楚人逐臣:指屈原。

③芳;作动词,散发芳香。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兰甚.似乎君子很2、跟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独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B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C 公将鼓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3、翻译下列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

4、乙文中提到“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这和甲文中的哪一句话异曲同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有什么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在于都以花喻人,把“莲”和“兰”都比喻为君子,写出了“莲”和“兰”的高洁品质。

(八)【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晚岚⑴;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⑵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⑶;至寒至腴,可拊⑷可餐。

袁中道《游青溪记》注释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至.寒至腴,可拊可餐达到了极点斗折..2、下列各组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乃记之而去吾知之 B 以其境过清亦无以异于诸泉C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D温于玉,滑于纨苛政猛于虎也A代词,代这里的情景;代词,代“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这种现象B介词,因为;连词,不译C动词,可以;副词,大约D都为介词,比。

3、翻译下列句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久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景色便离开了。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