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学生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

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微.斯人没有士大夫莫.敢往别没有人,没有谁若.得为范公党人如果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只有王质一人抱病在京城门外与范仲淹饯别。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 D范文正公贬/饶州四、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五、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

范仲淹遭贬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避之而恐不及,王质却带病为其送行。

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7 大道之行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与:)(2)女有归.(归:)【答案】(1)与:通“举”。

(2)归:女子出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与:通“举”。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路不拾遗。

译文:。

【答案】(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答案】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

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答:。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2)虽乘奔御风()...(3)良多兴趣()(4)属引凄异()..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子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期末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期末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专项训练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内容比较[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4)老人肯相引.至此引:带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前行,欲穷其林。

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3.【甲】【乙】两文都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甲】文按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

4.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农耕生活的共同点。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

【参考译文】【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进入一个大山洞。

(这里)鸡和狗都很开心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居住。

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回答说:“您既然愿意带领他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绵、麻枲这类东西,都不私自据为己有,与众人分享,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
答案)
本文为部编八上课本中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练,旨在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练题目和答案:
题目一:
课本原文(课本第一页):
寂寞书生作弄侬,腿儿丛里荇菜空。

试译成白话文。

答案:
寂寞的书生让你玩弄,腿丛中的茭白菜却空空。

题目二:
课本原文:
曲径通幽处,竹密自成行。

过行而不语,影落教人惊。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柳梢头。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案:
这段文字给人一种幽静、宁静的感觉。

曲径通幽处,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过路的人不言语,走过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反射在地上,让人感到意外。

远看草地的颜色鲜艳,但走近一看却没有那么明亮,月光照在柳树梢头,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诗意。

题目三:
课本原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句话传达了何种意境?
答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宁愿像枝头的花朵一样,在温暖的环境中抱香而死,也不愿意被吹落在寒冷的北风中。

作者借花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对危险环境的回避。

以上是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的题目和答案。

希望对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程门立雪》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程门立雪》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送东阳马上徐》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
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
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能属.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河、洛之士翕.然师之/往来翕.忽
C.其归.也/云归.而岩穴暝
D.又见.程颐于洛/其将归见.其亲也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3.本文的杨时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在求学过程中,对待老师和学习的态度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从师和学习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D(A撰写/类;.B.一致/迅疾;C.回去/聚拢;D.拜见。


2.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3.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求学心切,对老师毕恭毕敬。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虚心向学、尊敬师长的品质,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但也要注意保重身体、劳逸结合,同时与老师建立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比较阅读8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

比较阅读8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

比较阅读8 马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C.骈死于.槽枥之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于.氏(《穿井得一人》)D.其.真不知马也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策.之不以其道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不蔓.不枝(《爱莲说》)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旨:)(2)虽有至道.(道:)(3)然后能自强.也(强:)(4)学.学半(学:)【答案】(1)甘美,美味,甘味(2)道理(3)勉励(4)教【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实词与重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

旨:甘美,美味,甘味;(2)句意为: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

道:道理;(3)句意为: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强: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在文中,意为:勉励;(4)句意为: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2)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答案】(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翻”“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1)“学习”:学习;“困”:困惑。

(2)“教学”:是两个词,即“教”和“学”,可翻译为:“教学”和“学习”。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安徽省芜湖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 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
12.翻译下列句子。 (6 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 分)
。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2 分)
。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 (2 分)
精锐教育网站: 6
中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 13.【甲】 【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 溪”的相似之处。 (3 分) ① ② ③
( 4 )故君子人多树 之为庭实焉(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 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 分)
精锐教育网站: 4
中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3 分) 【答案】 (2011·山东省菏泽市)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 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 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 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①黄发垂髫 ( ) ②甫行数里 ( )
中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_
学员编号: 学员姓名: 年 级:初三 课时数:3 学科教师:
辅导科目:语文
课 授课日期及时段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教学目的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
(2011·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出师表》中的两段文字,完成 6—9 题。(12 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 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 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 :委屈。 (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
精锐教育网站: 7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2 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精锐教育网站: 3
中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 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答案】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15 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坐 盗。 ”王 . 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 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 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 《晏子春秋》 )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 之,喟然叹曰: “令吏养之! ”晏子曰: “臣闻之,乐贤而哀 . 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晏子曰: “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 “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 《晏子春秋》 )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齐人也,坐 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C.水土异 也/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 . B. 齐人固善 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 D. 公悲 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
【答案】 (2011·山东省临沂市) 阅读下面【甲】 【乙】两个文言选段,做 6-9 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 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 (2 分)
由是:因此。 凡:总共。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布衣 A 臣本 . . . 。 . .
精锐教育网站: 1
中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本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 先帝不以 臣卑鄙 . B 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 则凡可以 . .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C 。 (《捕蛇者说》)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 还于旧都 . 。 D . 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欲有求于 .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 分) . 。 。 . “君与俱来。 ” 。 .先主曰: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 。 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 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①阡陌交通 ( ) ) ②悉如外人 ( )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 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9.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 【甲】 【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分)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都邑之 胜境 . B.以 裨形胜 . C.乃 疏凿芜秽 . D.以其 境过清 . 无丝竹之 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 . 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 乃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 . 其 真无马也(韩愈《马说》 ) .
( 1)
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
( 2)
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
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 4)
( 3)
者。竹节贞,贞 以立志;君子 .
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 之为庭实 .
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 ( 1 )本:根。 ( 2 )体:体悟。 ( 3 )虚受:虚心接受。 ( 4 )实:充实,充满。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4 分) ( 1 )可爱者甚蕃 ( . ( 3 )贞 以立志( . ) ) ( 2 )陶后鲜 有闻( . ) )
精锐教育网站: 5
中国领先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2011·江苏省扬州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16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