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三单元《范蠡》课件语文课件PPT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3.11范蠡.ppt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3.请具体说说范蠡的智慧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本题要求分析其指挥才能的表现,与前一题也有区别。 参考答案: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 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 颂。像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在中国历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 4.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 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参考答案: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 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 画。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 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 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 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 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 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最终携带 弟弟尸体回家了。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 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 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 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 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 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 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 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 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鲁人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自读文本《范蠡》ppt导学课件

范蠡乘船漂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 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过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 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 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 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 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 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 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自读文本 范蠡
[助读·参考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究灭 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 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 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 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 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 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愿。”于是他打点包装了他的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 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划出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 囚禁。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 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 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 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 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 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 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 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 走时,也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范蠡课件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拨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 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 嘱做的。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 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 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助读·参考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究灭 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 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 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 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 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 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愿。”于是他打点包装了他的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 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划出会稽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 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 以示讲信用。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 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 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 起什么作用。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 囚禁。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 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 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 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 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 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 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 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 走时,也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3.11范蠡.ppt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参考译文: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 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 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 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 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 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 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 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 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 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范蠡乘船漂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 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 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 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 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 里是天下的中心,做买卖的道路通畅,经商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 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贮存货物,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 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 朱公。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1.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 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2.在本文中,范蠡表现出了非凡的睿智机敏。请你结合对本文的理 解,试分析一下,范蠡的睿智机敏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注意分析其“非凡的睿智机敏”的具体表现,区别对其性格特 点的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范蠡的睿智机敏主要表现在:审时度势,全身远祸;因势取 利,发家致富;深谋远虑,识得先机;达观大度,处世泰然。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3.11 范 蠡

范
基础导练
蠡
问题导读
吟诵赏析
YINSONGSHANGXI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 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 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 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 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 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 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最终携带 弟弟尸体回家了。
范
基础导练
蠡
问题导读
吟诵赏析
YINSONGSHANGXI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 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 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 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 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 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 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 乎事理,不值得悲痛。 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 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范
基础导练
蠡
问题导读
吟诵赏析
YINSONGSHANGXI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范蠡ppt课件

• 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 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 求义的原则。
• 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 然。《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 与人已愈多。”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 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 有异曲同工之妙。
•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今天 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
• 总之,范蠡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 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 入研究。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 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8
4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 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 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 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 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 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5
•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 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 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 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 楚。
•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 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治生涯
1.卧薪尝胆 2.鸟尽弓藏: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范蠡遂
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 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 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 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 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 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 然。《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 与人已愈多。”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 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 有异曲同工之妙。
•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今天 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
• 总之,范蠡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 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 入研究。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 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8
4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 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 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 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 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 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5
•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 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 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 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 楚。
•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 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治生涯
1.卧薪尝胆 2.鸟尽弓藏: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范蠡遂
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 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 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 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 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课件:第三单元自读文本 范 蠡

③勿问所以然. 代__词__,__这__样__
(5)故① ②为 故.一 金封 至书,遗谓其故.妇所曰善庄连生__词__名,____词所____,以____以__前__ ③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_名__词__,__缘__故_
(6)信① ②欲 楚以 王成 素事信.后庄复生归之_动__以词__为,__信信.__耳任_ 名__词__,__信__用__ (7)独①②独独..以自德欢为幸可副以__词除__,之__单__独 __副___词__,__只_
四、古今异义 ①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古义:中__原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古义:…__…__的__原__因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逐什.一.之利 古义:_十__分__之__一__。_ 今义:十小__儿__辈__的__人__。_ 今义: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3)形容词的活用 ①乘坚.驱良.逐狡兔 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上__等__的__车__子__;__好__马_ ②既苦.身戮力 形__容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辛__苦__ ③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形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_为__羞_ ④其母及邑人尽哀.之 形__容__词__的__为__动__用__法__,__为__…___…__而__哀_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名 __词 __作 ___动__词__,__做__出_
_标__志__ ②而怀.其重宝 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怀__揣__ ③北.渡兵于淮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北__ ④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像__对__待__老__师__一__样__
(5)故① ②为 故.一 金封 至书,遗谓其故.妇所曰善庄连生__词__名,____词所____,以____以__前__ ③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_名__词__,__缘__故_
(6)信① ②欲 楚以 王成 素事信.后庄复生归之_动__以词__为,__信信.__耳任_ 名__词__,__信__用__ (7)独①②独独..以自德欢为幸可副以__词除__,之__单__独 __副___词__,__只_
四、古今异义 ①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古义:中__原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古义:…__…__的__原__因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逐什.一.之利 古义:_十__分__之__一__。_ 今义:十小__儿__辈__的__人__。_ 今义: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3)形容词的活用 ①乘坚.驱良.逐狡兔 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上__等__的__车__子__;__好__马_ ②既苦.身戮力 形__容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辛__苦__ ③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形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_为__羞_ ④其母及邑人尽哀.之 形__容__词__的__为__动__用__法__,__为__…___…__而__哀_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名 __词 __作 ___动__词__,__做__出_
_标__志__ ②而怀.其重宝 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怀__揣__ ③北.渡兵于淮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北__ ④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像__对__待__老__师__一__样__
《范蠡》课件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 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 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 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 受尊名,不祥。”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 (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 ,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 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 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 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 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 吉祥。”
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 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 ”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 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 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 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 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 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 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 向您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 :“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 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 ,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 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 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 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 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 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 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 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聚三散
整体感知
• 请具体说说范蠡的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做官、理家两个方面。 • 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
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 们称颂。像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 可谓屈指可数。
分析范蠡形象
• 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使国富民强。
范 蠡
学习目标
• 1、通过《史记》中的文字,了解范蠡的大致经 历。
• 2、了解史记写作的一些方法(选材用意)。 • 3、能合理评价历史人物,并从古人身上学到其
精神。
一、速读全文
要求: • 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和语句,做好询问同学或老师 的准备。
二、默读全文
要求: • 默读时考虑本文大致写了关于范蠡的那些事情。
• 2.留侯跟随皇上进攻代国,在马邑城下出妙计,以及
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他跟皇上平常随便谈论天下 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关于国家存亡的大事,所 以未予记载。留侯宣称道:“我家世代为韩相,到 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 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师,封邑 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 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丢却人世间的事情,打 算随赤松子去遨游。”张良于是学辟谷学术,行道 引轻身之道。
卧薪尝胆
•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 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 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 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 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自知知人
•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 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 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 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 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 再上朝。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 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 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 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种于是自杀身 亡
默读完毕,同位可商议。
整体把握
•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使得越国复兴。而范蠡却 放弃高官厚禄,乘舟远行,一去不返。
• 范蠡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 请他做宰相。范蠡却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 再次隐去。
• 范蠡留在陶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 不长,就累积巨万。弃财救子,最终由于长子的原 因,没有救援成功。
功成身退
•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 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 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四、评论
•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们对他的评论连篇 累牍,但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地位有别,思想各异, 因而对他的评价千差万别。
你是怎么评价范蠡的呢? 我们要学习范蠡的什么精神呢?
• 有自己观点,并能说出理由。
• 范蠡的一生,既有轰轰烈烈、大智大勇、耸动 列国视听的辉煌功业,又有“功成身退”、避祸全 生、我行我素、潇洒自如的人生追求。在春秋末年 那个风雷激荡,变幻莫测,个人命运如飘蓬的岁月 里,他始终稳稳地把持自己生命的航船,溯急流, 越险滩,进退有据,快慢有度,大开大阖,纵横驰 骋,该出手时坚定果决;该退场时机智从容。自己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不看别人的眼色。自行设计, 自主行动,无怨无悔地度过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一生。 在春秋战国数以千百计的英雄豪杰中,无一人能出 范蠡之右。
• 翻译下列语段
• 1、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
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 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 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 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 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 使家产万贯。
为什么详写了后面营救二儿子的故事?
• 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 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是对 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一切选材都是围绕写作的中心
三、补充拓展
范蠡到底为越国做了哪些事情?
劝阻兴兵
•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 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 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 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 “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 越,败之夫椒。
• 不少人歌颂他的辉煌功业,大智大勇,赞扬他功成身退、 激流勇退的卓异眼光和超群 智谋;更有人倾慕他事君时的忠 贞执着,退隐时的淡定从容,携西施游三江五湖时的潇洒风 流。
• 但也有人批判他作为人臣不能忠君到底,作为同僚陷文 种于绝境,不能作为臣子的楷模。还有人深文周纳,判定他 带西施出走是为了避免“红颜迷主祸国”。而少数持“道隐” 观点者则认为他作为一个“半路隐者”还不能彻底忘情于世 俗的富贵利禄,所以不值得效 法。
伺机而动
• 居三年,勾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 对曰:“未可”。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 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
果断决绝
• 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 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 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 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唯命是听, 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 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谋之二十二年,一 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 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 2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 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着。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 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 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 ——《史记·留候世家》
整体感知
• 请具体说说范蠡的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做官、理家两个方面。 • 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
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 们称颂。像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 可谓屈指可数。
分析范蠡形象
• 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使国富民强。
范 蠡
学习目标
• 1、通过《史记》中的文字,了解范蠡的大致经 历。
• 2、了解史记写作的一些方法(选材用意)。 • 3、能合理评价历史人物,并从古人身上学到其
精神。
一、速读全文
要求: • 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和语句,做好询问同学或老师 的准备。
二、默读全文
要求: • 默读时考虑本文大致写了关于范蠡的那些事情。
• 2.留侯跟随皇上进攻代国,在马邑城下出妙计,以及
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他跟皇上平常随便谈论天下 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关于国家存亡的大事,所 以未予记载。留侯宣称道:“我家世代为韩相,到 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 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师,封邑 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 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丢却人世间的事情,打 算随赤松子去遨游。”张良于是学辟谷学术,行道 引轻身之道。
卧薪尝胆
•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 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 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 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 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自知知人
•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 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 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 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 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 再上朝。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 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 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 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种于是自杀身 亡
默读完毕,同位可商议。
整体把握
•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使得越国复兴。而范蠡却 放弃高官厚禄,乘舟远行,一去不返。
• 范蠡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 请他做宰相。范蠡却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 再次隐去。
• 范蠡留在陶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 不长,就累积巨万。弃财救子,最终由于长子的原 因,没有救援成功。
功成身退
•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 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 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四、评论
•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们对他的评论连篇 累牍,但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地位有别,思想各异, 因而对他的评价千差万别。
你是怎么评价范蠡的呢? 我们要学习范蠡的什么精神呢?
• 有自己观点,并能说出理由。
• 范蠡的一生,既有轰轰烈烈、大智大勇、耸动 列国视听的辉煌功业,又有“功成身退”、避祸全 生、我行我素、潇洒自如的人生追求。在春秋末年 那个风雷激荡,变幻莫测,个人命运如飘蓬的岁月 里,他始终稳稳地把持自己生命的航船,溯急流, 越险滩,进退有据,快慢有度,大开大阖,纵横驰 骋,该出手时坚定果决;该退场时机智从容。自己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不看别人的眼色。自行设计, 自主行动,无怨无悔地度过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一生。 在春秋战国数以千百计的英雄豪杰中,无一人能出 范蠡之右。
• 翻译下列语段
• 1、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
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 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 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 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 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 使家产万贯。
为什么详写了后面营救二儿子的故事?
• 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 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是对 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一切选材都是围绕写作的中心
三、补充拓展
范蠡到底为越国做了哪些事情?
劝阻兴兵
•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 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 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 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 “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 越,败之夫椒。
• 不少人歌颂他的辉煌功业,大智大勇,赞扬他功成身退、 激流勇退的卓异眼光和超群 智谋;更有人倾慕他事君时的忠 贞执着,退隐时的淡定从容,携西施游三江五湖时的潇洒风 流。
• 但也有人批判他作为人臣不能忠君到底,作为同僚陷文 种于绝境,不能作为臣子的楷模。还有人深文周纳,判定他 带西施出走是为了避免“红颜迷主祸国”。而少数持“道隐” 观点者则认为他作为一个“半路隐者”还不能彻底忘情于世 俗的富贵利禄,所以不值得效 法。
伺机而动
• 居三年,勾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 对曰:“未可”。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 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
果断决绝
• 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 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 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 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唯命是听, 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 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谋之二十二年,一 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 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 2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 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着。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 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 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 ——《史记·留候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