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在人类建筑的发展历程中,高层建筑的崛起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从最初的简单构造到如今的摩天大楼,高层建筑不仅是建筑技术进步的象征,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追溯到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但一些建筑已经展现出了向上发展的趋势。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虽然主要是作为陵墓而建,但它们的巨大高度和复杂结构显示了当时人们在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努力。

进入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建筑材料和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为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出现了一批早期的高层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了钢结构框架,使得建筑物能够承载更多的重量并且建造得更高。

其中,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

20 世纪中叶,高层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其高度达到了 381 米。

这座建筑不仅在高度上令人惊叹,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也成为了经典。

在亚洲,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崛起,也建造了不少高层建筑。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涌现。

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高度的突破,还体现在设计理念和功能的多样化上。

早期的高层建筑主要是作为办公场所,而如今,高层建筑涵盖了住宅、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多种功能。

在设计方面,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采用高效的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材料,以及优化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也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

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状,而是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和艺术元素,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未来,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设备运行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更加深入。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高层建筑将在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实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高层建筑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

高层建筑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

高层建筑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1、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1.1国外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为近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出现了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高层建筑。

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轻质高强材料研究成功,新设计理论取得成果,抗风和抗震结构体系得到发展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现代高层建筑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近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世纪末到20 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虽然高层建筑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受到设计理论和建筑材料的限制,结构材料用量比较多、自重大,且仅限于框架结构。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理论日趋成熟,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简单实用、不受传统建筑形式束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高层建筑成为发展主流。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高层建筑呈现出超高的趋势,高层建筑的最高纪录经常在很短的时间被打破,同时,不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超高层建筑在各地兴建,如吉隆坡双峰塔、迪拜哈利法塔等。

1.2 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层建筑方面表现出了无穷的智慧。

早在6世纪,中国就开始修建多层塔,河南嵩岳寺塔,15层,高40m,建于公元523年;陕西西安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10层,高60m。

中国的古塔,是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在工程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我国大陆最高的塔是河北定县城开元寺塔,建成于1011年,高85.6m。

在山西境内的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建成于1056年,塔高67.31m,这座仅使用砖石、木料、黄土等简单材料的高塔已经受住了近千年塞北风雪的袭击、七次强烈地震和两百多发炮弹的袭击,至今仍然安然无恙,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现代高层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尽管上海高层建筑发展起步比国际上先进国家较晚但是上海土地资源一直比较稀缺,发展高层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高层建筑的发展极为迅速。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层建筑似乎只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象征或城市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但是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简单了解一些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应用情况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历程建筑结构发展趋势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混领土结构、钢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代替传统的砖、石、木结构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建筑高度的增加、层数的增多、跨度的增大,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开始出现。

回顾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代表建筑是美国1931年建成的纽约帝国大厦(高381m,102层)、1972年建成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姊妹楼(417m和415m,100层,“9.11”事件中被毁)和1974年建成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441.9m,110层),前苏联和波兰与1953年和1955年分别渐层的莫斯科国立大学(239m,26层)和华沙科学文化宫(231m,42层),1978年澳大利亚悉尼建成的MLC中(229m65层)。

1985年以来,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朝鲜及中国等国家迅速发展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其中有1996年建成的深圳的帝王大厦(高325m,69层)、广州中信广场(321.9,80层),1998年建成的吉隆坡石油大厦(400m,88层)上海金茂大厦(395m,69层)。

将世界上最高的100幢高层建筑的建筑年代和在世界上各地的分布表作统计可看出:随着时间推移20实际中,北美洲在前100幢高层建筑中所占的数量由多变少,而亚洲则从无到有,由少变多。

并由此推论在21世纪中亚洲将成为世界建造高层建筑的中心。

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房紧张,地价昂贵,迫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由多层发展为高层。

19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了现代形式的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结构现状及发展

高层建筑结构现状及发展

高层建筑结构现状及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趋势,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国对高层建筑的计算有着不同的规定,针对高层建筑,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高层建筑的结构以及我国高层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阐述了我国高层建筑发展的特点,指出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结构;展望1我国高层建筑及其结构1.1高层建筑概述房屋的高度是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屋面或屋面板的高度,不包括电梯房、水箱、框架等高度。

在我国,高层建筑的边界规则并不完全统一。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高层建筑是指10层以上、28m以上的钢筋混凝土民用建筑。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GB50045-1995),高层建筑是指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包括一楼有商业服务点的住宅)和24m以上的公共建筑。

根据使用的结构材料,高层建筑可分为三种类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但由于国内钢材供应量大、造价高、施工精度高、防火性能差、舒适性差等原因,钢结构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混凝土结构具有可塑性强、钢材消耗量小、材料使用方便、施工简单、造价低、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随着各种高效抗震墙组合结构的应用,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促进了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快速响应。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是自重、延性差、施工速度慢、构件占地面积大、占地面积大。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指由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构件组成的结构类型。

由于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形式多样,可形成混合结构体系。

该结构能有效发挥钢构件的作用。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它们各自的特点。

与钢结构相比,混合结构具有以下优点:结构整体侧刚度明显提高,钢用量减少,成本低,耐火性能好。

与混凝土结构相比,混合结构具有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小、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混合结构的缺点是钢结构构件的协同性能。

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史

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史

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摩天大楼建设发展迅速。

最早的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商业区和政府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建造高层建筑。

1990年代初,中国的第一座摩天大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成。

之后,不断有更高、更大的建筑相继问世,如上海中心大厦、广州东塔和广州中信广场等。

21世纪初,中国摩天大楼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7年,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成为中国最高的建筑,高度达到468米。

之后,更多的高层建筑相继建成,如广州塔、天津金融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

到了2010年代,中国的摩天大楼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超高层建筑”的时代。

2015年,上海中心成为中国最高的建筑,高度达到632米。

2017年,广州的中信广场超过了600米,成为中国第二高的建筑。

未来,中国的摩天大楼建设仍将继续快速发展。

随着科技和设计的不断进步,更高、更具创意的建筑将相继涌现。

同时,在建设中也需要注意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更加宜居、宜商的城市。

- 1 -。

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史(下篇)

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史(下篇)

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设计中。

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对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反思,并意识到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以适应大工业生产为目标,强化“以物为中心”,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因此,许多设计也暴露出严重的缺陷。

如密斯式的方盒子建筑在世界范围流行,地方特色受到严重冲击;世界贸易中心大而失度的形体,导致曼哈顿繁华区的空间尺度失去平衡等等。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为“人”服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建筑形体在强调对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的同时,也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同时注重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和与城市文脉的整合,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高技派、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生态建筑、可持续性建筑等各种建筑流派和思潮,都是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某些观念的具体体现。

如菲利浦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与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都十分重视建筑的语义表达,但建筑风格迥异,实现的手段也不同。

电话电报公司总部、日本筑波中心都是借用历史符号,而香港中国银行“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隐寓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强化结构支撑构件而实现的。

O.M.翁格尔斯设计的德国托豪斯大厦隐寓的“大门”形象,同样没有借鉴历史符号,而是通过建筑的虚实对比实现的。

诺曼。

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表现了“材料—结构—设备”的高技风格,同时,采用悬挂结构体系实现大楼底层完全敞开,与楼前的皇后广场连成一片,充分体现了建筑与城市文脉的整合意识。

理查德迈耶设计的美国步里奇波特中心,极力追寻建筑的尺度与形态同城市的整体结构相适应。

为表示对相邻的巴纳姆博物馆的尊重,其体量打散处理,形成一个轮廓线丰富、由低矮和中等高度体量组成的连续体。

这与世界贸易中心大而失度的体量形成鲜明的对比,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是设计理念的差异所致。

高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高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高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高层建筑的演变与意义。

一、高层建筑的起源与演变高层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宗教建筑。

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就是高层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们被认为是法老王陵墓,旨在延续法老的统治并为其提供来世所需。

这些金字塔的高度和宏伟气势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建筑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在古代城市中,高塔和钟楼成为地标,并具有辨识度和示警作用。

在中世纪的欧洲,尖顶教堂与皇宫塔楼成为浓郁的宗教与霸权象征。

而在现代,高层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居住和行政等领域,成为城市发展与经济繁荣的象征。

二、高层建筑的文化内涵高层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工程结构,更是文化的载体与表达。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于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期待,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传统东方文化中,高层建筑通常与尊贵与权力相联系。

比如,中国的古代宫殿与寺庙往往在建筑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高楼大厦常常与现代主义、科技进步等概念相关联。

例如,纽约的帝国大厦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建筑都成为了当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经济实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高层建筑的设计也受到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中东地区,穆斯林建筑遵循伊斯兰教的规范,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和麦加的朝圣塔。

这些建筑以虔诚和庄严为特点,表达了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三、高层建筑的社会意义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层建筑的兴建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空间,解决了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

其次,高层建筑的多样化用途,如商业办公、居住和娱乐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方式。

此外,高层建筑还对城市的形象和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座崭新的高层建筑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建筑高度发展史略

建筑高度发展史略

建筑高度发展史略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两幢高417m的摩天大楼——纽约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 Towers,110层,1973年建成),被恐怖分子所劫持的飞机撞毁、倒塌,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曼哈顿地标不复存在了。

恐怖分子选择以攻击标志性的超高层大楼来打击美国的做法,令全世界感到震惊。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标天际的建筑物在人们的心目中,确实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从“9.11事件”后人们对高层大楼的关注态度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甚至,有些杂志还就此展开了有关高层建筑的讨论。

实际上,高大建筑物从古至今就一直普遍受到人们关注,它不仅是人类财富和技术实力的表现,是社会物质文明的象征,而且还代表着人类精神的追求和创造的愿望。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或许也可以说,人类的建筑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新的建筑高度的历史。

一、古代的高大建筑人类的建筑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在古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即已为建造更高高度的建筑而努力,从《圣经》中的通天塔(《旧约全书》)到秦二世“起云阁欲与南山齐”(《三辅黄图》),都表达了这一夙愿。

从文献记载和建筑遗存来看,最早的高大建筑,当推埃及的金字塔①、巴比伦的观象台②、玛雅人的塔庙③和中国古代的高台建筑④。

其中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Khufu,公元前2500年)的高度,已经达到了146.5 m,但是这些建筑虽高,却都不过是建筑形体的高大,并非使用空间的立体化,而真正靠楼层的叠加、向高层大楼发展的建筑演进,则很可能是起始于中国汉魏时期的楼和塔。

中国汉代时期楼阁建筑已大量出现,从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木构楼阁的高度都超出人们的想像。

《汉书·郊祀志》中记载,汉武帝曾效仿黄帝建“井干楼,高五十丈”。

《历代宅京记》中载:铜雀台“经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等等。

当然,这些文学性的描述往往会有些夸张,但是汉代出土的明器和画像石中的楼阁,却多是3~4层的多层建筑,其中最高的竟达到了7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定义:
是否判定为高层建筑由高度和层数来判断
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米的公 共建筑。
国际上,一般将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或层数超过30层的建 筑物称为超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产生的背景:
高层建筑是商业世界竞争和互相推进的结果 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飞跃 土地的大规模使用,导致土地不足,人们不得 不向空中去寻求空间
后现代主义时期:环境观念和生态技术的发展,使得高 层建筑设计朝人性化、智能化、生态 化的方向发展。结构艺术风格、高技 派以及生态型的高层设计,在多元化 的建筑发展中日益引起的关注。
香港中银大楼
劳埃德大厦
高层建筑发展的趋势:
标志性 生态性
装饰性
高技性
谢谢观赏
技术条件:
1.钢铁框架结构体系:结构依附钢铁框架,铆接 梁柱。 2.电梯垂直交通技术:1853年奥蒂斯(OTIS) 发明安全载客升降机,解决了垂直Fra bibliotek向的交通问 题
高层建筑的起源:
——高层建筑的故乡芝加哥
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烧毁了几乎全城的建筑,30 万人因此无家可归。芝加哥这个在美国经济上举 足轻重的城市的重建,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 大量的建筑项目等待进行,芝加哥成为美国建筑 师密度最高的地区,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重大成就为采用新的建筑结构—— 钢结构来建造高层建筑。芝加哥也因此成为世界 摩天大楼的摇篮和发源地。
帝国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
现代主义时期: 二战后,由于在轻质高强材料、抗风抗震 结构体系、施工技术及施工机械等方面都 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及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 用,使得高层建筑飞速发展。
50年代末,以密斯为代表的讲求技术精美 的倾向占据了主导地位,简洁的钢结构国 际式玻璃盒子到处盛行
世界贸易中心
西格拉姆大厦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芝加哥时期(1865至1893)
古典主义复兴时期(1893至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
现代主义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后现代主义时期(至今)
芝加哥时期:高层建筑处于早期的功能主义时期
家庭保险公司大楼(第一座高层建筑)
卡森· 皮里· 斯科特大厦(沙利文)
古典主义复兴时期: 高层建筑试图在新结构、新材料的基础上,将功 能性与传统的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呈现一种折 中主义的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