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发展40年历程回顾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发展及造型分析

高层建筑发展及造型分析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回复战前古典折衷主义时期的高楼式样
双塔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 先后建成,分别高288米和 258.5米。两栋塔楼都由方形 的塔身和收分顶部的多坡尖顶 构成,色调一致,相互呼应, 但又保持了各自独立的形象。 双塔顶部由一系列的玻璃山墙 渐次上升并逐层内收直到塔 顶。
费城自由广场双塔大厦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回复战前古典折衷主义时期的高楼式样
1991年落成,是 一栋50层的综合 塔楼。在平面上 将中间部分凹入 以形成方形双塔 的视觉效果,在 顶部则以古典手 法加上7层高的 “双庙”作为收 头,形成典雅的 顶冠 。 美国亚特兰大市桃树街191号大厦
宝马公司总部大 楼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台阶体型
NEC本部大楼是双面台阶的建
筑实例。大楼建筑高度180米。 建筑体型简洁,标准层自下向上 逐渐缩小形成三段,从正面看外 形似一枚待发的火箭,显得雄浑 挺拔。
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本部 大楼
1、高层建筑楼身设计——台阶体型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G.E.大厦 (1933)是一栋70层高的钢结 构超高层办公楼。它高耸修长的 剪影曾经是新型摩天楼兴起的标 志。
4、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2)、对历史形式的抽象表现
纽约电报电话公司新 楼
通过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和装饰 上的山墙、柱头、色彩等进行 隐喻,表达建筑形象中对历史 文脉的探寻和延续。而这种方 式因其注重抽象的装饰性,往 往被人说成是“没有根基的历 史的符号性装饰”而加以抨击。 这栋197米高的大楼采用了传 统的基座、墙身、屋顶三段式 做法,令人惊异的是它顶部高 达30英尺的巨大的断裂山花, 仿佛日本木钟或橱柜顶部的装 饰物。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摘要: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

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

研究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查阅与高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来探讨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发展趋势The History and Tendency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ABSTRACT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trength, it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city image. This growing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pace of human living, but erod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has created record,one after another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ata and the dat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re studied, and the development源 (3)2.2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3)2.2.1高层建筑发展的四个时期 (4)2.2.2高层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 (5)一、世界高层建筑的现状 (5)二、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5)4.1高层建筑的材料 (5)4.2在新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6)4.3混合结构进一步发展 (6)4.4新结构、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6)4.4新结构、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6)4.5结构设计考虑因素需要更加全面、细致 (6)4.6高层设计相关规范进一步修订完善 (7)三、总结 (7)参考文献 (7)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住房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意义的住房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高层建筑发展历史

高层建筑发展历史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 年)一、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成就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这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

为了在s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发展和电梯的出现则促成了多层建筑的大量建造。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1840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

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

幕墙概念产生,房屋支撑结构与围护墙分离。

在建筑安全方面,防火技术与安全疏散逐步提高。

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1920年代出现空调系统。

由于乘客电梯的出现,建筑突破5层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离)。

1845年奥迪斯在纽约举办安全电梯展览。

奥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发明,切断缆绳,电梯箱仍安全地悬挂在半空中。

1857年在纽约城百货公司安装了第一台蒸汽驱动安全电梯。

18世纪70年代,蒸汽电梯被更快的水力电梯取代。

1890年奥迪斯发明了现代电力电梯。

1870 年后,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纽约公正生命保险大厦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的早期版本,因为除了高度和结构外,它采用了几乎全部必需的高层建筑技术元素。

建筑采用装饰性的法国双重斜坡屋顶,虽只有5层,但高度达到130英尺,并且在办公楼中首次使用电梯。

可以说它是电梯建筑或原始高层建筑的最早实例。

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建筑中铁部件的失败教训促成了建筑防火设计的进步。

建造者开始在铁梁和铁柱外面覆盖面砖,并应用空心砖楼板,提高金属骨架的耐火性能。

1879年,威廉·詹尼设计第一拉埃特大厦,这个七层货栈是砖墙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高层建筑发展脉络

高层建筑发展脉络

高层建筑发展脉络随着工业革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结构逐渐替代了石材和砖砌体。

随着波特兰水泥成为建筑材料后,在高层建筑中,不仅全面替代了砖石,还成功替代了铸铁等材料,成为20世纪、21世纪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现代高层建筑兴起于美国,1883年芝加哥建起了第一幢11层高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该结构采用铸铁和砖砌结构,第一次将外墙作为非承重隔墙,大大减少了墙体的厚度,有效增大了室内的可利用空间。

第一幢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是1903年建成的美国辛辛那提市的Ingalls大厦,高64m,16层。

虽然这两幢标志性高层建筑均已拆除,但其成功建造为市场注入了活力,随后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了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1. 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高潮(1920年~1935年)1920年~1935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代表性城市,相继建成了一批高层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主要是框架结构、内部框架外部砖墙结构等。

划时代的作品是1931年4月落成的美国纽约市的帝国大厦(图1-8),102层,381m,塔尖高度443m,钢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全部现场铆栓连接、中间设支撑形成电梯井筒,该大楼仅用了25个月建造完成,并位居世界第一高楼达41年,至今仍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典范。

在此期间,上海兴建了一批高层建筑,上海和平饭店,1929年建成,77m,12层;中国银行,1929年建成,77m,12层等。

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成为当时最高建筑,而黄浦江边的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名片(图1-9)。

该时期的结构承重材料外墙多为厚重的砖、石墙体,结构内部为单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或铸铁外砌砖墙结构体系;墙下条形基础,并用木桩加固。

随后世界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停滞了近20年。

2. 第二个发展高潮(1950年~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用建筑出现了飞速的发展。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年)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年)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 年)[上]时间:2003-8-21 16:26:49 作者:建筑网络世界一、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成就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这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

为了在s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发展和电梯的出现则促成了多层建筑的大量建造。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1840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

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

幕墙概念产生,房屋支撑结构与围护墙分离。

在建筑安全方面,防火技术与安全疏散逐步提高。

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1920年代出现空调系统。

由于乘客电梯的出现,建筑突破5层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离)。

1845年奥迪斯在纽约举办安全电梯展览。

奥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发明,切断缆绳,电梯箱仍安全地悬挂在半空中。

1857年在纽约城百货公司安装了第一台蒸汽驱动安全电梯。

18世纪70年代,蒸汽电梯被更快的水力电梯取代。

1890年奥迪斯发明了现代电力电梯。

1870 年后,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纽约公正生命保险大厦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的早期版本,因为除了高度和结构外,它采用了几乎全部必需的高层建筑技术元素。

建筑采用装饰性的法国双重斜坡屋顶,虽只有5层,但高度达到130英尺,并且在办公楼中首次使用电梯。

可以说它是电梯建筑或原始高层建筑的最早实例。

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建筑中铁部件的失败教训促成了建筑防火设计的进步。

建造者开始在铁梁和铁柱外面覆盖面砖,并应用空心砖楼板,提高金属骨架的耐火性能。

1879年,威廉·詹尼设计第一拉埃特大厦,这个七层货栈是砖墙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高层建筑发展简史

高层建筑发展简史

高层建筑发展简史高层建筑发展简史古代就开始建造高层建筑,埃及于公元前280年建造的亚历山大港灯塔,高100多米,为石结构(今留残址)。

中国建于523年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高40米,为砖结构,建于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米多,为木结构,均保存至今。

现代高层建筑首先从美国兴起,1883年在芝加哥建造了第一幢砖石自承重和钢框架结构的保险公司大楼,高11层。

1913 年在纽约建成的伍尔沃思大楼,高52层。

1931年在纽约建成的帝国州大厦,高381米,102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繁荣时期。

1962~1976年建于纽约的两座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各为110层,高411米。

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为110层,高443米,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加拿大兴建了多伦多的商业宫和第一银行大厦,前者高239米,后者高295米。

日本近十几年来建起大量高百米以上的建筑,如东京池袋阳光大楼为60层,高226米。

法国巴黎德方斯区有30~50层高层建筑几十幢。

苏联在1971年建造了40层的建筑,并发展为高层建筑群。

中国近代的高层建筑始建于20世纪20~30年代。

1934年在上海建成国际饭店,高22层。

50年代在北京建成13层的民族饭店、15层的民航大楼;60年代在广州建成18层的人民大厦、27层的广州宾馆。

70年代末期起,全国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如北京前三门、复兴门、建国门和上海漕溪北路等处,都建起12~16层的高层住宅建筑群,以及大批高层办公楼、旅馆。

中国1986年建成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50层。

上海金茂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8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位于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2008年8月29日竣工。

是中国目前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在人类文明的漫长进程中,建筑始终是见证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高层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璀璨明珠,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断刷新的高度,展现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回顾历史,高层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那个时候,虽然技术条件有限,但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建造相对较高的建筑。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尽管其主要目的是作为法老的陵墓,但它们高大而雄伟的身姿,无疑展现了当时人们在建筑高度上的追求。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变革,为高层建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钢铁产量的大幅增加和质量的提升,使得钢结构成为可能。

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的特点,为建筑向高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电梯的发明和改进,解决了人们在垂直交通上的难题,使得高层办公和居住成为现实。

20 世纪初,美国成为了高层建筑发展的先驱。

纽约的伍尔沃斯大厦于 1913 年建成,高度达到 241 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这座建筑采用了钢结构和哥特式风格的装饰,展现了新技术与传统美学的结合。

此后,美国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31 年,纽约的帝国大厦竣工,其高度达到 381 米,再次刷新了世界记录。

这座建筑不仅在高度上令人瞩目,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外观设计,也成为了现代高层建筑的经典之作。

在 20 世纪中叶,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欧洲、亚洲等地纷纷开始建造自己的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技术上不断创新。

例如,玻璃幕墙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视野,还赋予了建筑更加现代化的外观。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建筑结构的计算和设计更加精确和复杂。

进入 21 世纪,高层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一方面,高度的竞争依然激烈。

中东地区的迪拜成为了这一竞争的焦点。

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三、国内部分超高层结构介绍
项目名称
建筑高度(m)
楼层数 结构类型
上海中心
632
124 巨型框架-核心 筒-伸臂桁架 64.34X64.34 9.8 1200 3700X5300 6 148
深圳平安金融 中心
597
118 巨型框架-核心 筒-巨型斜撑-伸 臂桁架 56.3X56.3 10.6 1500 3200X6525 4 95.5
1.2、楼盖结构体系 首层以下及核心筒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 板厚130~200mm。内外筒之间采用钢-混 凝土组合楼盖,梁跨度约8~15m,工字钢 梁高一般为450mm,跨度较大处加高至 600mm;办公楼层板厚一般为110mm,酒店 楼层板厚一般为130mm,板跨度较大处局 部加厚。
1.3、基础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已到达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层。考虑到部分柱位下岩石裂隙较发育,采用人 工挖孔桩(墩)基础,持力层均为微风化粉砂岩 或砾岩,设计要求岩样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不 小于13MPa。桩径3200~4800mm,桩长约6~13m。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10000kN~247000kN。 部分桩有抗拔要求,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 5000kN~15000kN。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厚2.5m。
上海中心
上海中心
上海中心
上海中心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深圳平安金 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深圳京基金融中心
南京河西苏宁广场
武汉中心
武汉中心
武汉中心
三、超高层建筑结构总结
从以上著名实例可见,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具有 明显的特点:高度高、刚度大、荷载重,外观
美。具体表现在
工程结构为了因应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 | 汪大绥:攀登之路,高层建筑40年发展历程回顾汪大绥WANGDasui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工程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在高层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全世界同行的瞩目。

回顾高层建筑40年发展历程,总结辉煌的结构设计成绩,经验说明,创新与突破是设计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原动力。

中国在高层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瞩目。

根据已经建成和在建项目推测的2020年全球最高的20栋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占有一半以上。

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高层建筑第一大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意气风发,在四十年这个不长的时期内,使贫穷落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战线的广大员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祖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全国各地大量兴建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高、建设用地紧缺、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国家,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也为高层建筑的建造提供了技术和经济基础。

华亭宾馆是上海第一个涉外五星级宾馆中国在高层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瞩目。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以下简称“CTBUH”)的统计资料中有很详实的数据表明中国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

根据已经建成和在建项目推测的2020 年全球最高的20 栋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占有一半以上。

而2018 年全世界范围内竣工的200m 以上的143 座高层建筑中,中国有88 座,占61.5%,连续23 年位居世界之首。

近年来有数个项目被CTBUH 评为世界最佳高层建筑。

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高层建筑第一大国。

联谊大厦是上海最早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第一个高度超百米的高层建筑,也是第一个采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人于1978 年进入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现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工作,40 年来亲身经历了上海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也有幸参与了上海和国内一些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过程,对我和我的同事们能在这一历史大变革中奉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产生了中国第一批高层建筑,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国际饭店、上海大厦、锦江饭店、和平饭店等,八十年代初期,上海为适应外事活动的需要,建造了华亭宾馆、联谊大厦、雁荡公寓、上海宾馆等高层建筑。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产生了中国第一批高层建筑,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国际饭店、上海大厦、锦江饭店、和平饭店等,这些建筑物都已经成为宝贵的经典建筑而列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册,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由于经济建设的重心是发展工业,因而很少有高层建筑的建造,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建造了少量的高层住宅,基本上都是钢筋砼剪力墙结构,高度在20 层以下,城市面貌变化很少。

上海电信大楼是第一栋筒中筒结构建筑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全面飞跃,也给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八十年代初期,上海为适应外事活动的需要,建造了华亭宾馆、联谊大厦、雁荡公寓、上海宾馆等高层建筑。

其中华亭宾馆是上海第一个涉外五星级宾馆。

这是一个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平面呈S 形,立面退台,有大跨度转换结构和不规则开洞剪力墙,设计难度较大。

联谊大厦则是上海最早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第一个高度超百米的高层建筑,也是第一个采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

这些工程都是国内设计单位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用自行开发的分析软件、自力更生设计的,是新一代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良好开端。

随后又建设了上海电信大楼、光明大楼、华东电管楼等重要建筑,其中电信大楼是国内第一栋筒中筒结构,光明大楼是第一个采用加强层控制水平位移的结构,都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在设计领域对外开放,部分国外、境外设计单位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他们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国内设计人员在与外方合作的过程中也开拓了眼界,得到了提高。

这个期间建造的静安希尔顿宾馆、新锦江宾馆等建筑分别采用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和钢结构,丰富了结构类型。

虹桥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上海最早的高层密集区。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高度530m1988 年,上海市政府决定要建设一座新的电视塔,要求微波发射覆盖全上海。

按照这一要求,电视塔选址在浦东陆家嘴,塔高450m。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项目。

经过设计方案招标,华东建筑设计院(现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东方明珠方案一举中标。

电视塔采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建筑创意、直筒体和斜筒体组成的巨型结构框架,完完全全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其设计与建造过程也充满了挑战。

仅仅结构方面在详尽的结构分析之后还进行了风洞试验、流体槽试验、静力试验、弹性风洞试验等,取得了完整的设计参数、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它的建成不仅满足了市政府提出的功能要求,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视塔结构形式,更创造了一个代表上海新形象的城市标志而成为永恒的经典。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施工现场)在陆家嘴这片热土上,世界各国建筑师大显身手,短短几年里集中建造了金茂大厦、交银大厦、中银大厦、上海银行、证券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大楼。

1990 年中央决定浦东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把浦东推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在陆家嘴这片热土上,世界各国建筑师大显身手,短短几年里集中建造了金茂大厦、交银大厦、中银大厦、上海银行、证券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大楼。

这些建筑造型新颖、体量巨大、功能多样、结构复杂、设施先进,多数都是中外合作完成,把建筑设计和施工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其中金茂大厦采用了三道伸臂桁架结构,交银大厦采用了弱连体双塔结构,证券大厦是强连体门式双塔结构,环球金融中心则是带斜撑的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体系可谓百花齐放。

合肥宝能城高层建筑群,原创超高层建筑,高度588m在热火朝天地建设陆家嘴的同时,浦西中心城区的发展也紧锣密鼓地推进,沿南京路建设了恒隆广场、明天广场、世茂国际广场等超过280m 的砼结构高层建筑,此外在静安寺地区、徐家汇地区、八仙桥地区以及五角场等地区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浦东浦西相互辉映,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横空出世,令人惊叹和振奋。

进入21世纪以来,南外滩、北外滩的成片开发大大延伸了传统外滩的范围,徐汇滨江、前滩、竹园地区、后世博片区的开发使上海高层建筑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和谐、更生态的新阶段。

进入21 世纪以来,南外滩、北外滩的成片开发大大延伸了传统外滩的范围,徐汇滨江、前滩、竹园地区、后世博片区的开发使上海高层建筑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和谐、更生态的新阶段,可以期待这些地区的发展必将把上海建设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40 年的历程也培养和锻炼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他们不仅为上海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国内很多城市的重要高层建筑都出自上海设计师之手。

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重庆、武汉、南京、成都、合肥、长沙……其中比较著名的工程项目有央视新台址、天津117、津塔、南京紫峰、苏州东方之门、长沙九龙仓等,原创的超高层建筑如武汉中心、合肥宝能等大型超高层综合体也崭露头角,彰显了我国在高层建筑设计水平方面实力的提升。

天津117大厦,国内结构高度最高的建筑,高度596m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结构的技术支撑。

40年来,结构设计的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结构高度从低于100m,逐步超越100m、200m、300m直至600m的各个台阶,已完成设计的最高建筑达729m。

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结构的技术支撑。

40 年来,结构设计的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设计项目的规模、高度、设计难度在不断提升。

结构高度从低于100m,逐步超越100m、200m、300m 直至600m 的各个台阶,已完成设计的最高建筑达729m。

结构体系丰富多样,从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起步,直至巨型结构,当今世界上高层建筑的各种结构体系都能设计建造。

尤其是混合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在上海发展得最早,应用最广泛,所积累的经验为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订作出了很大贡献。

结构分析与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弹塑性时程分析广泛应用,性能化设计及BIM技术逐步普及,根据结构特点补充精细分析和数值模拟,以更深入地揭示结构受力,从而保证设计质量,也提高了结构的技术含量。

为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性能,先进的消能、减振设施与部件也广泛应用于工程中,如防屈曲支撑、粘滞阻尼器、粘滞阻尼墙、位移型阻尼器、TMD、TLD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提高高层建筑设计质量、保证结构安全合理,试验研究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模型风洞试验来合理确定结构风荷载、通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来验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已经是常规要求。

对工程中重要的关键节点或新型结构也进行模型力学试验,如伸臂桁架与核心筒的连接点、超高含钢率SRC 柱受力和变形性能、考虑屈曲后效应钢板剪力墙的抗震试验、大型BRB 受力与变形试验等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或改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单位与相关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有深度的合作,出了成果,也出了人才。

天津津塔,世界最高的考虑屈曲后效应的钢板剪力墙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基础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高集度基底压力、严格的沉降控制、复杂的风和地震作用影响和更深的基础埋深等。

超高层建筑地下室由2~3层增加至4~6 层,基础埋深达到25m~35m,基础底板厚度由3m 左右发展至最大6.5m。

超高层建筑高度增高和主楼与裙楼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使得高层建筑的基础和地下室向超深、超大方向发展,对深基础工程和深基坑工程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受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控制要求的限制,国内超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还是桩基础。

以上海、天津为代表的沿江沿海软土地区,桩基穿越深厚的土层进入相对较好的持力层以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并控制变形。

除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上海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采用超长钢管桩外,本世纪初,随着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发展,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在300m 以上超高层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超高层建筑基础沉降与受力分析一直是设计中的难点,采用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逐步得到应用,在群桩刚度分析、上部结构刚度的考虑等关键问题上有所发展。

近年来,采用上部结构和桩筏基础一体化三维分析方法也在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可对基础底板应力、基础差异沉降、上部结构次应力等进行精细化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