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点)

合集下载

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分析本课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阶段的内容,回答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及名称一、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2).(3).实施(4(5).成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阅读课本83页第二段——84页第一段,回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目的、过程、结果及意义。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 的要求,早日建成 。

(2(3).结果: 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 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 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以上学习,总结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3.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变革 和发展有机统一;社会主义 和社会主义 同时并举。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阅读课本84页第二段——85页前三段,回答1956年——1966年经济建设有哪些成就、哪些失误。

1.1956“八大”2.社会主义3.4 5评价: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1966——1976年(“文革”的十年) 阅读课本最后一段,回答:“文革”的十年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危害。

危害: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

②导致 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③“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已学完,你还有与老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吗?如果有请提出。

合作探究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D
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①中共八大(1956)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探索中的失误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 片面追求高速度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违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 理。
人民公社社员列队下地生产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一化”、“三改造”
1)内容:“一化”——工业化;“三改”——三大改造 2)特点:“一体两翼”(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 并举,相互促进;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 产关系并举)
一、过渡时期
1.背景 2.工业化提上日程——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3.社’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重点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过渡时期的路线;“一化三改造” ;中共八大
一、过渡时期
1.背景:
①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1952年底,形势基本好转。 过渡时期之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一、过渡时期
1.背景
2.工业化提上日程——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B
课堂练习
1、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
D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2、人民公社中犯的“一大二公” 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 ( )
C
A、偏离了工作重心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新中国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过渡 时期 恢复时期
历史年代
1949-1952 1953-1956 1956-1966
改造时期 十年曲折发展
时段特点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三大改造 曲折发展 严重破坏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
十年文革时期
二年徘徊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66-1976
1976-1978 1978年至今
小结:一、过渡时期探索(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结果: 2、“一五计划” 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任务:“一化三改” 成就: 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现实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 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只递 增0.6%,是建国以来所 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最 低的。不仅速度最低, 而且经济效益也最差, 每百元积累的新增国民 收入,“一五”期间是 35元,“二五”期间只 有1元,创造建国以来 最低速度的纪录。
片面强调 高速度、 高指标, 忽视客观 经济规律
理想如此美好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一大二公”是指规模 大、公有化程度高。
★ 农业 ★ 手工业 ★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农业 ★ 手工业 ★ 资本主义工商业
论从史出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 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 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 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 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
1.这些规定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什么策略、方式、步骤?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你如何理解国家的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 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优秀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优秀版)
(3)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总路线:1958 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 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导航] 简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 提上日程。 (2)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 主义工业化主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 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பைடு நூலகம்
②1955 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 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 ①1953 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 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现象迅速发展。
(4)后果。 ①“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 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一五”计划内容、特点及意义,认识我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艰难起步的情况,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 的素养,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学会正确分析和判 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 水平相适应,培养实事求是、关注国情、社会责任意识等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
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 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 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材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 放过…… 【问题】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 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 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 国家资本主义 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开辟了道路。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全面版_2023年学习资料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全面版_2023年学习资料

2.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探究问题]-材料一农业合作杜要按照杜会主义的原则,把杜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 -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一一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 作社示范章程》
二、杜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1农业:-①1953年 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2手工业:-①1953 ,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 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口公有制经济-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口资本主义工商业-☐其他经济成分 口个体经济-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1根据材料一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 本上建立-起来。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 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一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2内容:196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3、实施——“一五计划”
时间:1953—1957年
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轻、农、商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
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83页)
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过程:
农业改造过程:初级社(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到高级社
手工业改造过程:1953年,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过程: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方式:和平赎买
3、意义
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
时间:1956年。

内容: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2、左倾错误
表现: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核心内容:“调整”——调整工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
3、纠“左”举措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实质;纠正“左”倾错误
时间: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
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