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血小板标准值是多少

血小板标准值是多少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的细胞,它们帮助血液在受伤的地方凝结成块,防止出血。
血小板标准值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是否正常。
那么,血小板标准值是多少呢?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的标准值在150-400×10^9/L之间。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结果得出的,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水平。
当血小板数量低于150×10^9/L时,就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症,而高于400×10^9/L则被认为是血小板增多症。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比如皮肤出现紫癜、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而血小板增多症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都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检测血小板标准值呢?一般来说,通过血液检测就可以得知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
在医院或者体检中心,医生会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在检测结果出来后,医生会根据标准值和个人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除了了解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保持血小板的健康水平。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其次,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血小板的数量。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了解血小板标准值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健康问题的困扰。
祝大家身体健康!。
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的概念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一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
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
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

捐献血小板必须注意四点: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可进食高脂肪美食,如肉、蛋、乳制品、豆制品、花生、瓜子等,以免产生脂肪血;过量饮酒、熬夜、疲劳、药物等易造成转氨酶(ATL)偏高,造成血液浪费;避免空腹采血小板,防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捐献血小板后要用三个手指静压针眼3-5分钟,针眼处棉球保留至少4小时,静脉穿刺点12小时内应保持清洁。
无偿捐血小板也是无偿献血的一种方式。无偿捐献血小板与参加捐献全血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损人体健康,只是在时间上要多一些,参加捐献全血只需10分钟左右,而捐献血小板则要在血细胞分离机旁静静地躺1个半小时左右。
捐献血小板者除符合一般的献血条件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血细胞计数要符合标准。健康人适量捐献血小板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即便不捐献,人体内约有10%血小板在血液中衰老死亡,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机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循环中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请相信现代医学绝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害另一个人)
所以呢,这里告诉朋友们,提醒大家需要注意,切实做到认真履行清淡饮食:(最好馒头、稀饭、咸菜、榨菜丝等无油腻食物),保证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成功。
献血者在献血前一天和献血的当天要注意不要饮食过饱,献血的前两餐不要饮酒、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
虽然有些人消化功能好,喝了牛奶献血没什么问题。但是我有一次喝了牛奶后献血,就产生乳糜血,那袋血最后报废了,很是可惜。
所以我认为献血前应避免喝牛奶豆浆,上海市血液中心也是这样规定的。
调养起来也不难,
当天不要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补充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奶制品、新鲜鱼虾肉蛋等,但不要比平常多太多,还可适当补点营养品。追问这个都是之前的,请问之后调养有没有更详细的呢?比如饮食啊,等等具体的!
血小板知识点总结

血小板知识点总结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栓,从而停止出血。
在健康的情况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可能会出现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临床问题。
本文将从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功能、相关疾病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对读者们对血小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血小板是一种非常小的细胞,直径约为2-3μm,呈不规则的片状或椭圆形。
成熟血小板不含细胞核,但含有与细胞质内丰富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内质网。
血小板的寿命相对较短,约为7-10天,因此对于血小板的生成和清除速度需要保持平衡,以维持正常的血小板数量。
2.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在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止血、促进血管愈合和抗感染。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在出血时,受损的血管内壁会释放一些激活因子,这些激活因子能够使血小板迅速粘附到血管壁上,并通过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来形成血栓,从而停止出血。
此外,血小板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愈合,对于维持血管通畅和修复受损血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血小板还能够通过释放相关趋化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3. 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主要是在骨髓内形成的。
在正常情况下,成熟的血小板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因为血小板的生成和清除速度是动态平衡的。
血小板的生成主要经历血小板母细胞-巨大血小板-成熟血小板的过程。
其中,成熟的血小板会释放出血小板生成素,刺激骨髓内的幼稚的血小板母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形成新的血小板。
此外,血小板还能够受到一些生理和病理因素的调节,如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抑制因子、细胞因子等,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4. 血小板相关疾病血小板在机体内的数量和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其中,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过低,通常表现为出血倾向。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限于有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不可滥用,其输注原则如下:①血小板生成障碍的患者,虽然有血小板显著减少,但无明显出血者不输(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长异常综合征等);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者要输;③血小板数低于5×109/L,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患者不论现在有无出血,都应尽快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④血小板减少患者要作腰穿、经皮肤的导管植入、经支气管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的手术,血小板要提升到至少50×109/L(骨髓穿刺例外);⑤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眼睛等),血小板数应提升到100×109/L。
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一般是指因为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或者功能缺陷而导致患者已经发生明显出血或者严重出血倾向时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治疗。
其主要原则为:①由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患者,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伴自发性出血者应输血小板。
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某些患者也可发生小量出血,一般止血措施无效也可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某些药物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伴有出血者;③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者④心肺旁路手术:常有血小板功能损伤和某种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且有伤口渗血不止者;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
有下列情况可输:血小板数在20×109/L以下,伴有无法控制的出血危及生命者;用脾切除治疗本患者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有自限性,最长3~4周痊愈。
如有皮肤及黏膜出血者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知识

血小板知识一、血小板简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们是由骨髓制造的,并且在血液凝固和损伤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小板通常存在于血液中,帮助身体止血。
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医学上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用于评估血小板在血液中的数量。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50,000到400,000/微升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血小板减少症,如果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血小板增多症。
三、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形态。
它们通常比白细胞要大,并且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表面的特殊结构。
这些结构有助于血小板粘附到血管壁上,并在损伤发生时迅速发挥作用。
四、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作用。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它们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些化学物质有助于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从而止血。
五、血小板与凝血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它们会释放出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加速血液的凝结过程,从而止血。
如果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凝血障碍和出血不止的情况。
六、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生产减少、破坏过多等原因导致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出血、淤点、紫癜、血肿等。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血等。
七、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是指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引起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头痛等。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化疗等。
输注用血小板标准

输注用血小板标准
血小板一个单位30毫升左右。
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在30毫升左右,在临床上,一般十二个单位的血小板作为一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大概在300毫升。
输注血小板之后多数都可以改善出血的情况,而且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提升。
血小板是人体负责止血的血细胞,它具有黏附,聚集,分泌,释放等一系列功能,在人体止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数量降低了,人体就有发生出血的风险,血小板数量越低,出血的风险越大,在临床上,急性白血病患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常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
正常血小板100-300×10^9/L,血小板如果低于10×10^9/L,可以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血小板如果低于正常,只要有出血情况,均可以输注血小板。
当然,临床上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
比如合并感染,脾大。
因此,输注血小板之后检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上升以及出血改善的情况,判断输血小板的疗效。
输注血小板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有相关需要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血小板计算公式

血小板计算公式血小板计算公式是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来评估一个人的血小板功能和疾病状态的一种方法。
血小板是人体中的一种细小的细胞碎片,主要起到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50-450 × 10^9/L之间。
血小板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血小板在显微镜下的数量来估算患者的总血小板数。
这种测量方法简便快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血小板状况和疾病风险。
血小板计算公式的计算公式如下:血小板计数(计算)= 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 10 × 显微镜倍数× 血液稀释倍数其中,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小板数目的平均值。
显微镜倍数是指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时所使用的放大倍数。
血液稀释倍数是指将血液标本与药液稀释后的倍数。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每个参数的具体含义。
首先,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是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小板数目计算得出的。
在仔细观察血液标本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小方格,每个小方格内有多个血小板。
通过统计多个小方格内的血小板数目,求得平均数,可以更准确地得到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
其次,显微镜倍数是指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时所使用的放大倍数。
不同的显微镜具有不同的放大倍数,而不同的放大倍数会影响到我们观察到的血小板数目。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计算时,需要根据所使用的显微镜倍数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后,血液稀释倍数是指将血液标本与药液稀释后的倍数。
稀释血液标本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到血小板,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在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血液稀释倍数对最终的计算结果的影响。
通过使用血小板计算公式,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疾病状态。
根据不同的计算结果,医生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血小板病风险。
同时,血小板计算公式也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深入探索血小板相关的疾病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
形态改变
病理性幼稚型血小板
☆体积较大,呈圆形,胞膜无丝状“树突”伸出, 胞质蓝色,颗粒缺乏,为未成熟巨核细胞所脱落;
☆正常人见不到。
☆↑:见于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病。
☆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时,尤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出现PLT减少危象和粒细胞性白血病时, 可以见到大量蓝色和巨大的血小扳。
形态改变
方法学评价
优点: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能同时提供血小板 缺点:仪器不能区分PLT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
质,如:RBC碎片、WBC碎片、灰尘等
杂物。因此,有时仍需目视法做校正,
因而国外仍然将目视法(特别是相差显
微镜法)作为参考方法。
目视计数法
目 视 显 微 镜 计 数 法 普 通 显 微 镜 法 直接法
ACD保养液
【质量保证】
原则:避免血小板被激活、破坏,杂物污染。
1.检测前 (1)采血是否顺利:采血时血流不畅可导致血小 板破坏,使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 (2)选用的抗凝剂是否合适:肝素抗凝不能用于 血小板计数;EDTA-2K抗凝血标本取血后1h内 结果不稳定,少数患者可引起血小板聚集; (3)储存时间是否适当:标本保存于室温,低温 可激活血小板,储存时间过久可导致PLT计数 偏低。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
•原 理:
P P P P P
• 与白细胞计数基 本相同。 • 不同点:计数中 央大方格内5个 中方格的Plt数。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
• 国内最常用的血小板直接计数法: • 1、草酸铵溶血法(首选) • 2、复方尿素溶血法 (次选) • 无论是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法或显微镜计 数法,多以草酸铵溶血法作为参考方法, 国内将其作为首选方法。
方法学评价
草酸铵法(首选)
破坏RBC
许氏尿素法(次选) 复方碘稀释液 ACD保养液 生理盐水
不破坏RBC 间接法
相 差 显 用草酸铵稀释液,在相差显微镜下 微 计数Plt:此法准确性高,Plt易识别。 镜 法
方法学评价
目视计数法
草酸铵法(首选) 对RBC破坏力强,Plt形态清晰
许氏尿素法(次选) 尿素易分解,有时不能完全溶解RBC 复方碘稀释液 易长微生物,干扰Plt计数(已被淘汰) 由于不破坏RBC,RBC可掩盖Plt, 影响Plt计数。 应急时用 生理盐水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卫星现象
形态改变
☆血小板粘附、围绕于中性粒细 胞(或偶尔粘附于单核细胞) 的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 血涂片中。 ☆因EDTA和免疫球蛋白相互作 用、非特异性结合血小板,被 抗体包被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 胞结合 ☆是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 减少的原因之一。
ET
分布情况
血小板过度聚集
• 血小板过度聚集出现,提示PLT功能异常, 常引起局灶性或全身性的栓塞病理改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分布情况
血小板散在分布
• 在再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PLT粘附聚集减少。 • 在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散在分布,则不出现聚集现象。 • 出现血小板散在分布,提示PLT功能异常,常发生出血现象。
4.计数时光线要适中,不可太强,应随时旋 转显微镜微调,注意与细胞碎屑、微生物、 结晶等杂物鉴别。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临床意义
正常人Plt一天内可有6~10%的波动表现
低
高
早 晨 春 季 平原居民 月 经 前
< 下 午 < 冬 季 < 高原居民 < 月 经 后
临床意义
正常
病理性幼稚型血小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形态改变
衰老型和病理刺激型血小板
☆衰老型:增多常见于恶性贫血。 ☆病理刺激型:血小板直径20~30 µm, 形态多变,胞质蓝色或紫蓝色、颗粒多、 大小相似; ☆正常人偶见; ☆增多常见于骨髓受到严重刺激、血小板 无力症等。
形态改变
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
3 血小板形态变化及意义 (1)正常血小板形态:圆形、椭圆形或略欠 规则;胞质呈淡蓝或 淡红色;中心部位有 细小、分布均匀而相 聚或分散于胞质中的 紫红色颗粒; 直径约1.5-3µm; 在血涂片上散在或成簇 分布。
(2)异常血小板形态 1.大小异常:
形态变化及意义
☆生理情况下血小板大小不均,各型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正常:44%-49% 小型:33-44% 大型:8-16% 巨大:0.7-2.0%
☆小型PLT比大型PLT更富有聚集作用,故功能活跃。
☆而大型或巨大型PLT常无粘附和聚集功能。
大小改变
正常血小板
• 直径1.5~3µm,正常人约占44%一49%
大小改变
小血小板
• 平均直径<1.5µm,正常约占33%~44% • ↑见于: 再障、缺铁性贫血、ITP等
• 直径4-7µm,正常约占8%~16% • ↑提示:骨髓造PLT功能旺盛,但有成熟障碍、破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草酸铵溶血法)
★操作:
1 、取 20µl 血液静止10min; 2 、将混悬液充入计数室,将计数室置于 保湿平皿内静止15~20min; 3、在高倍显微镜(或在放大100倍位相显 微镜 ) 下精确计数中央大方格中 5 个中方 格内的血小板数。
2.检测中:手工法检查稀释液,仪器法做质控; 3.检测后:核准PLT的方法 (1)血涂片染色镜检:正常8-15个/油镜视野, 血小板大小、形态,异常的白、红细胞碎片; (2)参考方法核对:流式细胞仪方法 (3)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①同一份标本 ②两次计数 误差小于10%取平均值
大于10%,做第三次计数,取2次 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低 高 分娩后 < 妊娠中晚期 休息后 < 运动后 静脉血 < 动脉血 Cap血 < 静 脉 血 10%
2.病理性变化 (1) Plt↓:
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 除创伤外, Plt↓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 , 当Plt<50×109/L时,可有出血症状,(20-50)× 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20 ×109 /L时,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 ×109/L时,可导致 严重出血。常见的疾病有: ①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障; ②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ITP )、脾亢、 ③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④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 如—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 小板综合征等
3.血小板聚集性和分布情况 (非抗凝血)
. 血小板正常分布
. 血小板过度聚集
. 血小板散在分布
血小板卫星现象
分布情况
血小板正常分布
•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因有树突相互粘附凝集在一起, 常见3~5成群、成堆、成片出现,散在血小板 极少见.聚集与散在血小板之比为20︰1。
分布情况
血小板过度聚集
• 在冠心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或继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等病变时,PLT可40~50个成群成堆 出现,甚至超过100个,数百数千个PLT成群成 堆成片聚集一起占满整个油镜视野。
2
Plt↑:Plt>400×109/L
临床意义
①原发性:慢粒、真性RBC增多症、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 溶血、肿瘤等; ③ 其他: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二、血小板形态学检查
1 血小板形态检验的重要性
Plt检查
•. 3 血小板形态变化及意义 •.(1)正常血小板形态 •.(2)异常血小板形态
①大小异常
②形态变化 ③聚集性和分布
2 镜下血小板形态观察的内容
1.血小板形态检验的重要性 血小板的形态与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血小板形态的 检验,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发病机制的探 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镜下血小板形态观察的内容 ☆先低倍镜选着色及分布良好的部位,转油镜检查。 ☆观察的内容: ①PLT数量、大小如何; ②PLT形态有无改变,胞质染色是否正常,颗粒有 无、多少、粗细、分布情况,有无空泡等。且应估 计正常和异常PLT的数量; ③血小板的分布情况;
形态变化及意义
2.血小板形态变化
☆成熟型血小板 ☆幼稚型血小板 ☆病理性幼稚型血小板 ☆衰老型和病理刺激型血小板
☆无颗粒型血小板
形态改变
成熟型血小板
• 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向外伸出多个丝 状树突,胞浆呈淡蓝色,含有许多紫红色颗粒。 • 正常人约占90%以上
形态改变
幼稚型血小板
☆正常占0.5%~5% ☆ ↑见于急性失血之后及血小板无力症等。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草酸铵溶血法)
★注意事项:
1 .全部器材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血小 板稀释液空白计数值应为0。 2 .刺血一定要深 (3mm) ,血液应自然 流出,避免挤压,动作要快,以防止 血小板聚集。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草酸铵溶血法)
3.必须充分混匀后,滴入计数池中,至少静 止15min(Plt完全下沉),才能进行计数。 并 要 求 在 采 血 后 1h 内 计 数 完 毕 , 否 则 PLT结果降低;
坏加速的表现;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 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粒细 胞白血病、MDS等
大血小板
大小改变
大小改变
巨型血小板
☆平均直径大于7µm ,正常约占0.7%~2% ☆ ↑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ITP)、血小 板无力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继发性血小板增 多、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粒细胞白血病、MDS等
【检测原理及方法学评价】
方法
自动化 血液分析仪 流式细胞仪法 (参考方法)
普通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