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 练习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测试题(WORD含答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分布在()A.亚洲B.欧洲C.非洲D.南美洲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人种是()A.白色人种B.黑色人种C.黄色人种D.混血人种3.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传统聚落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应加以拆除B.聚落的发展与人口增长、社会发展无关C.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D.传统聚落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应加以保护4.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高山、荒漠B.肥沃的平原C.丰富的资源D.便利的交通5.下列地区中,居民以白种人为主的是()A.南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6.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越慢越好B.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越快越好C.一个国家的人口不变就好D.一个国家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A.冰屋 B.窑洞 C.高脚屋 D.平顶房8.贝贝家里来了一位欧洲客人,随身携带了一本《圣经》,爸爸称他为牧师,这位客人信仰的宗教是 (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印度教9.关于人口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 B.反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多少C.人口密度用“人/平方米”表示 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反映了人口增长迅速10.主要分布在亚洲,以东亚、东南亚居多的宗教是()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11.沙漠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生活习俗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B.海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西半球C.七分陆地,三分海洋D.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终年炎热干燥,人口稀疏的是( )A.①B.②C.③D.④14.图中F点所在经线是( )A.0°经线B.180°经线C.20°W经线D.160°E经线15.畅畅的同学雨儿来自加拿大,她肤色较白,头发天生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雨儿属于()A.黑种人B.白种人C.黄种人D.棕种人下图为4处“聚落景观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测试题(含答案)

《居民与聚落》测试题一、选择题1.南亚的居民大多数属于()A.黄色人种B.白色人种C.黑色人种D.混色人种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A.亚洲、北美洲 B.非洲、欧洲 C.北美洲、南美洲 D.北美洲、欧洲3.我国华北地区乡村聚落多且房屋较密集的原因主要是A.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人口众多 C.地势平坦开阔 D.经济发达4.下图所示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该国人口总量最大的时间点是A.a B.b C.c D.d5.下列属于发达国家的是A.日本、法国、印度 B.中国、英国、美国C.澳大利亚、德国、美国 D.新西兰、韩国、埃及6.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A.冰屋—北极地区 B.窑洞—中国黄土高原C.竹楼—东南亚地区 D.平顶房屋—中国南方7.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人口最少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和欧洲B.亚洲和大洋洲C.非洲和欧洲D.非洲和大洋洲8.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倡导()A.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努力增加物质财富和发展经济C.少开采本国资源而从国外进口 D.少用或不用资源,保护环境9.平原地区聚落多呈()A.团块状分布 B.点状分布 C.圆状分布 D.条带状分布10.一般聚落比较密集的地区是A.高山地区B.丘陵地区C.平原地区D.河流上游地区11.“屋内有壁炉和火炕,窗子多为双层玻璃,屋顶大多高耸”,此民居多数分布在()A.炎热多雨的地区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C.温暖少雨的地区D.温暖多雨的地区12.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 )A.非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洲 D.亚洲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问题。
13.图中的民居为双层木楼,下面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该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炎热干旱的沙漠B.终年严寒的地区C.炎热多雨的气候D.地势高峻的高原14.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和“中国画里的乡村”的传统古村落是A.山西平遥古城B.澳门历史城区C.云南丽江古城D.皖南古村落读世界地图,完成下列小题。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含答案)

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研究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流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实际操作中,物流管理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如货物信息跟踪不及时、库存管理不精准等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业的运作效率和客户体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企业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来改进物流管理。
其中,RFID技术成为了主流技术之一。
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识别技术,通过将通信标签与物品相结合,实现对物品的追踪、监管和管理。
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运营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商业成果。
一、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识别(RFID)标记跟踪物品的技术,它是一种无源或被动识别技术,使用跟踪标签来对物品进行管理。
RFID系统通常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读卡器和标签。
其中,标签内嵌有一个微型芯片和一种天线,用于存储数据和接收射频信号。
当RFID标签被接收到信号时,它会返回一个识别码,提供关于标签的相关信息。
RFID技术的主要优点是:1) 可以进行无接触式识别;2) 可以大大提高识别速度;3) 可以在各类环境中使用;4) 可以读取大量数据。
这些优点使得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架构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块、应用系统和用户终端。
其中,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物品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块;通信模块主要提供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块负责处理和管理物流数据,应用系统和用户终端负责对数据进行利用和显示。
整个系统的数据流如下图所示:1.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将物流场景中的数据采集下来,并输送到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可以采用手持式设备或者RFID读写器,对采集到的物品数据进行标记,并将它们提交到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块。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小瑜跟随爸妈去某地旅游,他们在该地参观了如图所示的民居景观,欣赏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舞蹈。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民居建筑风格反映出当地_______的自然环境特征。
()A. 湿热B. 干旱C. 冷湿D. 高寒(2)根据图中的民居和舞蹈判断其民族类别及所在省区的简称()A. 藏族、藏B. 维吾尔族、新C. 傣族、滇D. 蒙古族、内蒙古【答案】(1)A(2)C【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如云南省的南部、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1)由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该建筑底层架空,多用竹木为材料,说明该地区湿热的自然环境特征。
(2)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竹楼,右边表示的舞蹈是傣族的孔雀舞,这是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傣族的民居和舞蹈;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典型的民居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把握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答题的基础,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答题。
2.南通地区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
读“南通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县(市)中,既濒长江又临黄海的是()A. 海门B. 如东C. 如皋D. 海安(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A. 11人/平方千米B. 91人/平方千米C. 110人/平方千米D. 910人/平方千米【答案】(1)A(2)D【解析】【分析】南通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以上四个县中,既濒临长江又临黄海的是海门县,海安市没有濒临长江,如东县没有濒临长江,如皋市没有濒临黄海,故选A。
(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由南通市的面积和人口总数可知,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910人/平方千米,故选D。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西双版纳)如图中的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他们属于什么人种()A. 黑色人种B. 白色人种C. 黄色人种D. 混血人种【答案】B【解析】【分析】居住于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故选:B【点评】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2.某地的五个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读该地等高线与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其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是()A. 甲B. 乙C. 丙D. 丁(2)据调查,在五个古聚落中丁聚落保存得最为完好,其原因是丁聚落()A. 气候湿热B. 地形平坦C. 交通闭塞D. 经济发展快(3)来到丙地的游客在地面上借助望远镜向其它四个聚落所在的方位观察,最可能见到的是()A. 甲地--海上明月B. 乙地--炊烟袅袅C. 丁地--小桥流水D. 戊地--激流飞瀑【答案】(1)A(2)C(3)D【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处和公路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甲地是图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故选A。
(2)图中丁聚落位于河流支流的上游河谷之中,地形较为封闭,且只有乡道与外界沟通,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丁地的古聚落保存的最为完好,故选C。
(3)读图可知,图中的五个聚落的海拔均在0~50米之间,从丙地向甲、乙、丁地观察,视线均会被地形阻挡。
戊地与丙地之间,没有地形阻挡,可以对视,且戊地河谷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水流湍急,可能形成激流飞瀑的景观,故选D。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黑龙江)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A. 平遥古城B. 丽江古城C. 皖南古村落D. 威尼斯城【答案】 D【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2.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A. 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B. 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C. 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D. 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答案】 A【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2019年4月15日,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建筑损毁严重。
巴黎圣母院位于()A. 英国B. 法国C. 意大利D. 俄罗斯【答案】 B【解析】【分析】解: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故答案为:B。
【点评】法国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既有湖光山色、民俗风情,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宝藏,还有展示现代化科技的人工文化娱乐景点,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使法国的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入境旅游收入在世界居第二位。
首都巴黎、地中海、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等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C. 北极地区的冰屋D. 东南亚的高架屋【答案】B【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
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下列世界遗产不属于四川省的是()A. 九寨沟B. 皖南古村落C.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D. 青城山—都江堰【答案】B【解析】【分析】皖南古村落属于安徽省,而不是四川省。
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地方地理,这种考法地方性比较突出,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见识,提醒学生要多走出去看看。
3.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A. 武夷山B. 太行山C. 雪峰山D. 戴云山(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A. 防震B. 防风C. 防洪D. 防沙(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答案】(1)D(2)B(3)D【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
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
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
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
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
故答案为:B。
(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市某自然村2010年度的人口进行调查,经统计,该村年初总人口为6 000人,当年出生72人,死亡12人,该村2009年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A.1.2%B.O.2%C.1.0% D.O.4%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 )A.耕地开垦加快,粮食供应改善B.耕地减少,森林破坏,环境恶化C.劳动力增加,促进世界经济发展D.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生活水平迅速提高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的自然增长率也大B.用人口密度大小表示人口疏密程度C.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减小D.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的地区,城市、工业和交通都较发达4、下列关于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正确的是( )A.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应采取经济鼓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控制人口的增长B.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应该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C.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鼓励生育,不利于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D.不同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各不相同5、有关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主要是白色人种,因为白种人最聪明B.区别人种主要是根据人的生活习惯的差异C.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快,是因为日本人所属的黄种人最优秀D.将人种分为“高等”和“低等”是种族歧视的表现,应坚决反对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回答14~16题。
6、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7、四国人口中出现负增长的是( )A.①B.②C.③D.④8、①国最有可能在( )A.欧洲B.北美洲C.亚洲D.非洲9、右面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从世界范围看,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过多B.世界资源数量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C.人口的增长与环境、资源互相协调D.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消耗过度,资源短缺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北京市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其主要原因是()A.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B.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C.英语是联合国的唯一工作语言D.英国参加2008奥运会的运动员最多1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法语B.俄语 C.汉语 D.阿拉伯语12、下列建筑分别代表的宗教是()A.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C.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D.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13、被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视作圣城的是()A.麦加B.麦地那C.开罗D.耶路撒冷14、以下现象与佛教有关的是()A.玛丽上个星期随妈妈去教堂做了一次礼拜 B.丰山亭大雄宝殿前人山人海,香烟缭绕C.学校附近有家回民面馆,专卖牛肉面D.清真寺门口今天聚集了很多戴着白帽子的人15、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16、下列有关气候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例中,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A.东南亚的房屋多平顶,墙壁厚,窗子小 B.长春冬天寒冷,人们喜欢吃火锅C.雨衣在新教吐鲁番盆地销售量很好 D.印度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看球赛17、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A.地形崎岖,气候寒冷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C.资源贫乏,气候干旱D.水源匮乏,地形崎岖18、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A.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没有19、“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练习
1.(广东韶关)不同的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民居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
是()
【解析】选B.我国南方高温多雨,河网稠密,房屋尖顶,便于雨水排泄.
2.(福建晋江).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解析】选D.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D项很显然是不正确的.
3.(福建南安)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A.放牧 B.捕鱼 C.耕作 D.伐木
【答案】选C.
4.(福建永春)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
...的是()
A.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C.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答案】选C.
5.(湖南益阳)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
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C.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
【解析】选C.一般情况下,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总的来说,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虽然环境优美,但不适合聚落
的形成和发展.
6.(山东德州)下图所示的民居,主要分布在()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江南丘陵
【解析】选B.图示民居为窑洞,分布在黄土广布的黄土高原.
7.(广东东莞)右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答案】选C.
8.(山东泰安)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选D.此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明确题意,抓准题旨,围绕问题去寻找线索,由于d地地形平坦、广阔,又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
有大量的人、物在这里集散、中转,所以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
9.(湖南邵阳)下列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A.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B.云南的丽江古城
C.澳门历史城区
D.张家界的奇山异水
【解析】选D.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目前我国已申报成功世界遗产35处.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6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四选项中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张家界的奇山异水.
10.(湖南益阳)下列民居具有通风、防潮特点的是()
A.东南亚的高脚屋
B.西亚的村庄
C.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
D.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答案】选A.
11.(山东威海)下列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是()
A.亚马孙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撒哈拉沙漠
D.南极大陆
【答案】选B.
12.(江苏盐城).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四幅图中反映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的
是()
【答案】选B.
13.(湖南岳阳)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B.聚落是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C.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聚落
D.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
【答案】选D.
14.(山东烟台)下列地区的民居通风透气性能比较好的是()
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B.黄土高原的窑洞
C.东北林区的木屋
D.热带沙漠地区的土坯房
【答案】选A.
15.(湖南湘西)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下图绘制的分别是北非和我国南方的建筑,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两种建筑的屋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北非的村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下面的哪个原因?
A.当地气候寒冷,墙厚、窗小可以抵御严寒
B.当地强盗较多,墙厚、窗小比较安全
C.当地气候炎热,墙厚、窗小可以减少阳光和热风的影响
D.当地土质疏松,墙厚、窗小可以使房屋更坚固
(3)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其中乡村聚落大多沿、或分布.
【解析】从图上看,左图房屋为平顶,右图房屋为尖顶,主要是由于两地降水不同,我国南方的房屋尖顶,是便于雨水下泄,北非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房屋为平顶,同时北非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乡村聚落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聚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答案】(1)北非的房屋为平顶,我国南方的房屋为尖顶.北非炎热干燥降水少,我国南方降水较多(2)C(3)河流、山麓、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