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词中的满语借词——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浅谈满族语言在东北方言中的承袭

浅谈满族语言在东北方言中的承袭

浅谈满族语言在东北方言中的承袭一、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东北方言,北方方言的一种形式,东北的艺术家将这种亲切的语言形式运用到反映东北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中,将东北的“大实话”“抖搂”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以闻名全国的赵本山的小品为例加以分析。

在春晚小品《同学聚会》中:“你装啥啊,你说你到我这儿装啥啊?”“你跟我俩装呢啊?”这里的“装”与满语中的不及物动词“装样子”、“装模样”是同义,译为摆谱、卖弄、卖俏。

小品《就差钱》中:“还跟我俩扯呢。

”“差点没扯走我一万块钱。

”这个“扯”与满语中的不及物动词“扯皮”为同义,源于满语。

“如今嘴歪斜楞眼。

”“斜楞”源于满语中的及物动词。

由此可见,满族语言对东北方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在词汇方面,渗透更加明显。

许多词经过长期的沉淀成为汉语方言中的底层,却为今天的东北汉族人民广泛应用,循习不察。

满语中的许多词进入东北方言中。

而汉语中吸收满语最多应当数满语俗语,不仅汉代迁徙的清代人用它,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动词。

秃噜:满语意为事情没办成,也指“不守信用”。

划了:满语,意为扫,打扫。

撒目:满语,意为迅速地看。

咕噜:满足,汉语引申为移动的意思。

2.形容词。

特勒:满语意为衣冠不整。

东北方言则用以形容人邋遢。

磨蹭:满语译为拖拉,办事不利索。

唆:满语不利落、唠叨。

3.名词。

咯楞:满语意为“块”,后汉语形容人脾气不好,称为“咯楞子”。

屯:满族语言,译为村庄、乡镇等。

饽饽:满语原指粘米面制品,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米面制品。

从以上日常用语,形容词、名词等方面看,满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独具特色的,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它纯朴、形象且生动,例如在饮食上,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白肉血肠”,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

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后磨成面,上锅蒸熟,将炒熟的黄豆也磨成面,均匀地铺在擀成片的熟粘糕上,然后卷好,再切成段,又称“豆面卷子”。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作者:吴双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9期关键词:东北方言;口语;满语;借词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164 — 05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方言中有一定数量的词汇来源于满语。

本研究从口语入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前人研究成果中列举的满语借词进行一一考证,再增加一些存疑的满语借词。

搜集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共57条。

本文使用的两部词典分别为胡增益主编的《新满汉大词典》和许皓光、张大鸣主编的《简明东北方言词典》。

胡增益主编的《新满汉大词典》于1994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词三万四千余条。

《新满汉大词典》中采用满文转写,这是近代德国语言学家穆麟德发明并提倡的,用罗马字母转写满文,至今为研究满语的语言学家采用。

罗马字母只是转写,并非给满文注音。

根据词源判定情况,我们把中国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分为三大类。

本文将第一类定义为:《新满汉大词典》中收录且可以将其判定为满语借词的词。

现列表如下:地名是语言底层的一个常见表现,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东北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来源于满语,例如“呼兰”、“嫩江”等等。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

萨满教形成的基础是“万物有灵”观,包括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信仰。

因此,满族人通常以地为名,如“叶赫”,满语为“yehe”。

《新满汉大词典》解释为“叶赫(明末海西女真部落之一。

以沿叶赫河居住而得名)”,后来“叶赫”成为了满语姓氏,姓叶赫那拉,后冠佟姓。

此外,一些称谓词也借自满语,有些称谓词仅存在于方言中,如北京话和东北话中的“妞”;有些则在成为了历史词,如“皇阿玛”、“额娘”等。

还有一些词来源于满族特定的民族文化。

比如满族传统特色糕点“萨其马”、满族民间故事人物“莫尔根”。

需要注明的是,有些借词在《新满汉词典》中未找到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的满语词,只找到词性不同、词义相同的满语词。

如“顾动”。

《方言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方言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因此,本文主要对东北方言中的特征词进行分析,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可以对东北方言,尤其是对常见的几个特征词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则是可以让东北方言可以更让人理解,利于东北方言的发展。
2.文献综述
关于方言特征词的判定,方言特征词的判定有两个标准:一是内部使用覆盖面广,对内一致性强;二是与外区交叉少,对外具有排它性。在某特定方言的词汇系统中,内部覆盖面广的词语都应成为方言特征词。即使某些词与外区交叉点多,也至少可以划为关系特征词。在某特定方言词汇系统中,可能有些词具有很强的排他吐,但是在方言区域内部使用范围窄,不具有整体代表性,这些词则不能成为方言特征词。由于目前方言材料的制约,再加上时间、精力的限制,特定方言特征词的调查收集只能是针对某一代表性的区域来进行,并完善之处。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本研究首先对东北方言特征词的分类与特点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具体针对“整”、“老”、“造”进行分析,主要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入手。其大致提纲如下所示。
一、东北方言特征词的分类与特点
(一)东北方言特征词的分类
(二)东北方言特征词的特点
二、“整”
(一)语义分析
(二)句法分析
(三)语用分析
[9]路杨. 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0]崔蕾.小议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53-56.
[11]徐吉润.东北方言词语特点拾贝[J].汉语学习,1986(02):27-31.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2]杨春宇.东北官话方言特征词例释[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02):67-71.
[3]李丹芷. 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探析[D].浙江大学,2015.

北方汉语方言中的满语借词

北方汉语方言中的满语借词

北方汉语方言中的满语借词满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北方方言中,如表达过去进行时态的“……来着”和表示“不过……而已”之意的“罢了”(来自满语助词dabala)等。

很多源自满语的词汇仍然存在于北京话和东北话里,最后一个字常发轻声。

请看下面这些例子:埋汰:脏。

嘎哒/疙瘩:地方。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

恩那:是、对、好。

饽饽:糕点,后亦指饼干。

个应:使反感。

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是一种野果名。

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如,“不说白不说。

说了也白说,白说谁不说?”嬷嬷:来源于满语meme,意为“乳房”、“奶”,转意为“乳母”。

克扣(kē kòu):来源于满语keike,意同汉语。

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呵斥(hē chì):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

勒勒(lē le):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

如,“瞎勒勒什么?” 抹擦(mā sà):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磨蹭(mò cuo),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

咋呼(zhà 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

胳肢(gé zh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

邋遢(lā tā, 北京话发音为lē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

哨叨(shào dao):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sodombi,原意为“马步行不稳”,转义为“轻佻、不稳重”。

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

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

《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总第65期)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Ξ黄锡惠 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代的肃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地涵容着周边诸多部族,最终形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共同体。

由于与汉族频繁密切的交往,两个民族之间长期杂居共处,特别是清初大批满人“随龙入关”,以及与之对应的汉人大量移入东北边鄙所形成的“换防”式的大对流,使满族固有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冲击,影响所及,不惟生活习俗、经济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甚至连作为满族文化典型标志和重要载体的满族语言也发生剧烈变化,经历了由兴旺而衰微,乃至今天基本上被汉语所融合替代,几近消亡的发展过程。

在这样一个同化渐变中,一方面满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日趋消损而退居次要地位,使用地域与日俱减,退缩至今天仅局限于黑龙江省嫩江、黑龙江流域极个别偏远闭塞的满族相对聚居的村屯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锡伯族聚居的乡镇,从而造成今天绝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识满语真面目”。

另一方面,在两种语言存亡斗争过程中,作为矛盾对立面相互作用的一种反动,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乃至对汉语普通话之影响,因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多方面之渗透启端颇早——其可以追溯至满语祖语女真语甚至更早时代——的缘故,长期以来沉淀于汉语中而成为汉语方言的底层,亦为今天的汉族人所循习不察、浑然不觉。

关于满汉语言间相互接触、影响问题,以往著述从研究满语的角度出发偏重于汉语对满语影响的一面,反之对满语反作用于汉语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试谈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一、汉人北渐与东北汉语之形成汉族是在秦统一的基础上,于汉代正式形成的,族即以朝代得名。

其主体部分是华夏族,并融合了周边的夷、蛮、戎、狄等其他民族。

东北的汉族,则是由燕、秦时来到东北的燕人、周秦人与当地的东夷、山戎等共同融合而成的。

据文献记载,中原人较大规模地进入东北地区是在战国末年。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与东北地域文化浅析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与东北地域文化浅析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与东北地域文化浅析作者:张晓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东北方言隶属于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其范围包括黑龙江全省、吉林全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满、蒙、赫哲、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就世代生活在这里。

因此,在东北方言里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本文将以东北方言为例,从语言与地域、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概述东北方言中满语借词的现状,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满语提供借鉴。

关键词:北方方言;东北方言;满语借词;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借词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各民族其他民族交往的产物。

这些信息积淀于他们的语言之中,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活化石”,它们的到来必然会引起文化系统的连锁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的文化演变。

因此,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世代沿袭的文化习俗,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语言。

清军入关以前,满语是满族人唯一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的通用语。

刘志明(2007)写到,早期进入东北地区的居民多来自幽燕地区,他们的语言大多是以幽燕方言为主。

到了清末民初,大量移民涌入,满人与汉人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这种接触改变了满族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汉文化占有绝对优势,且比满文化先进。

但是,在满汉交融的过程中,不只是满语受到汉语影响,改变了千百年来固有的文化,汉语也通过满语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1、语言与地域满族人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这铸就了他们自由不羁、热情豪迈的性格。

东北人的先祖主要靠渔猎、畜牧和骑射为生,因此产生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词汇。

透过东北方言,可以看出东北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民族构成等,它是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清军入关前,这里以满族为主,清朝建立政权以后,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鼓励满汉融合的政策,比如联姻,满汉两族人民通过婚姻这个纽带,得到了极大的融合,满人逐渐开始学习和使用汉字,这在无形之中就造成了满语的消亡。

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东北方言是指广义的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各种口音,其语言特点明显,同时也因为长时间历史渊源原因,东北地区也有不少俄罗斯族的身影,所以便产生了一种现象,那便是关于俄语借词的使用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代的实际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因为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距离并不远,所以东北地区的居民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俄语。

本次选题将会针对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问题展开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1.推动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交流:对于掌握俄语的东北居民来说,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

2.促进东北方言的发展:通过分析研究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东北方言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有利于从中探索发展方向和方法,并丰富东北方言的语言文化内涵。

3.提升语言学研究的深入:选题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加深对语言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对整个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具体而言,包括了以下内容:(1)搜集和分析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词,分析它们在东北方言中的语言地位和使用情况,挖掘其中的规律与特点;(2)分析东北地区不同区域的俄语借词差异,研究东北方言中俄语借词的区域差异;(3)分析俄语借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探究其中的语用学特点和分布规律;(4)分析俄语借词对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语法特点产生的影响,探究语言混合对东北方言语音和语法演化的可能性。

2.研究方法本次选题将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1)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获取大量的数据,素材多样,能够有效地搜集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使用俄语借词的情况。

(2)语言对比法:对不同语言单元中俄语借词进行对比研究,挖掘其中的差异和联系,探究俄语借词用法不同的原因和内在规律。

浅谈满族语言在东北方言中的承袭

浅谈满族语言在东北方言中的承袭

浅谈满族语言在东北方言中的承袭作者:魏长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9期摘要: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东北方言的形成受多种民族语言的影响,其中满族语言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文艺作品中的小品着手,浅谈满语对东北日常生活用语的渗入,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东北方言;满族语言;汉语中图分类号:H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58-02一、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东北方言,北方方言的一种形式,东北的艺术家将这种亲切的语言形式运用到反映东北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中,将东北的“大实话”“抖搂”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以闻名全国的赵本山的小品为例加以分析。

在春晚小品《同学聚会》中:“你装啥啊,你说你到我这儿装啥啊?”“你跟我俩装呢啊?”这里的“装”与满语中的不及物动词“装样子”、“装模样”是同义,译为摆谱、卖弄、卖俏。

小品《就差钱》中:“还跟我俩扯呢。

”“差点没扯走我一万块钱。

”这个“扯”与满语中的不及物动词“扯皮”为同义,源于满语。

“如今嘴歪斜楞眼。

”“斜楞”源于满语中的及物动词。

由此可见,满族语言对东北方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在词汇方面,渗透更加明显。

许多词经过长期的沉淀成为汉语方言中的底层,却为今天的东北汉族人民广泛应用,循习不察。

满语中的许多词进入东北方言中。

而汉语中吸收满语最多应当数满语俗语,不仅汉代迁徙的清代人用它,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动词。

秃噜:满语意为事情没办成,也指“不守信用”。

划了:满语,意为扫,打扫。

撒目:满语,意为迅速地看。

咕噜:满足,汉语引申为移动的意思。

2.形容词。

特勒:满语意为衣冠不整。

东北方言则用以形容人邋遢。

磨蹭:满语译为拖拉,办事不利索。

啰唆:满语不利落、唠叨。

3.名词。

咯楞:满语意为“块”,后汉语形容人脾气不好,称为“咯楞子”。

屯:满族语言,译为村庄、乡镇等。

饽饽:满语原指粘米面制品,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米面制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词中的满语借词——开题报告
文学院(系)汉语言文学(商务秘书方向)专业班年
月日设计(论文)题目东北方言词中的满语借词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选题目的:东北话指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使用人口约
1.2亿,是中国使用人口较多的一种方言。

东北话的最大特点实际在于有大量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独有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受到满语.蒙古语.俄语和日语的影响。

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少数满族自治县,而这些地区已经抛弃了母语满语。

黑龙江三家子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满语的村落,只有部分老人以满语为母语,新一代满族年轻人难以接触满语,更无法继承和传播满语,满语现在的生存发展情况令人堪忧。

所幸,满族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在东北地区,满语存在时间最长,满汉融合也对汉语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在当代东北方言中包含大量满语的积淀,满语词仍有迹可循。

本文将以此探究东北方言词与满语词的联系。

(2)选题意义:以往著述偏重于满语-东北方言词的举例归类,在探究东北方言词的满语词源方面较为薄弱。

本文对在凤城满族自治区进行田野调查获取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着重研究
特定东北方言词的满语词源及融合过程中的词形音义变化两个方面。

2. 主要研究内容:
一.满语与东北方言的融合
二.东北方言词中的满语借词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其他词类
三.融合过程中满语词的转化规律
3. 完成设计(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包括实验设计.调研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内容:
(一)条件:
1.网上资料丰富,具有各种论文和期刊等资料。

2.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皆具备可供研究的书籍材料。

3.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学习了高中三年的经历,和从小到大在东北长大对东北方言的接触和了解。

4.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

5.自身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方法及措施:
1.去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通过广泛查阅相关论著.期刊及数据库等研究资料,将这些资料做出详细的记录,在了解研
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所给的意见和同学的建议进行独立的
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和东三省其余两省的同学探讨东北
方言特殊词的共性和对满语的看法,观察讨论并记录下来,进行
分析。

3.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根据自己的思考提炼
出重要的观点,在读书笔记和周记中记录,同时根据集美大学制
定的论文撰写规则和时间,确保进度。

4.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不断地对论文进行修改和调整,直
到最后完成。

(二)参考文献资料: [1]长山. 满语词源及文化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12):42. [2]曹莉萍. 浅析满语对东北
方言与普通话的影响[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xx,(04):85-86. [3]陈伯霖. 满语词语在东北方言中的遗留[J]. 黑龙江民族丛
刊,1994,(04):109-113. [4]刘国石,刘金德. 东北地区汉语中的
满语因素[J]. 东北史地,xx,(03):47-52. [5]黄锡惠. 汉语东北
方言中的满语影响[J]. 语文研究,1997,(04):58-63. [6]施立学. 满俗满语与东北方言[J]. 人才资源开发,xx,(11):103. [7]郭孟秀. 满语濒危原因探析[J]. 满语研究,xx,(02):30-36. [8]沙与沫. 繁复多义的“秃噜”[J]. 今日辽宁,
xx
(2):91-9
1.[9]冯云英. 东北地区满语衰微原因简论[J]. 满族研
究,xx,(03):90-93. [10]张杰. 清代东北满语文的使用状况[J]. 满语研究,xx,(02):124-128. [11]孙旭东. 东北方言中的满族文化色彩摭谈[J]. 时代文学(下半月),xx,(06):5
1.[12]乔倩,吕明臣. 东北方言词“嗯哪”语义色彩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11):48-49. [13]于晓. 东北方言词汇中的地域文化[J]. 科教导刊(中旬刊),xx,(04):184-185. [14]哈斯巴特尔. 关于满语-mbi词缀[J]. 满语研
究,2001,(01):1-
7.
4. 设计(论文)的进程安排(含进度计划和预期成果):
xx年12月1日xx年1月8日总结收集到的资料,填写开题报告表申请开题,进行开题报告答辩;
xx年1月9日xx年4月20日论文修改,检查并尽量提高文字质量.丰富和完善薄弱的方面。

再次提交指导老师审阅,最后定稿;
xx年4月21日-xx年5月10日对论文进行查重,多读几遍文献和资料,做好答辩的各项准备工作;
xx年5月11日-xx年5月20日进行论文答辩。

5.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建议(含是否同意开题):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注:此表前四项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的依据。

此表存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档案袋。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