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华研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学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知识梳理】一、北方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实行改革: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D: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的风气。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并存,东魏被北齐代替,西魏被北周代替。
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
【自我检测】一、1、北方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______世纪后期,______族建立北魏, ______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17年B.383年C.420年D.439年3.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族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5.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A.贺B.穆C.刘D.元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都城的粮食需要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民族大融合7.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D.迁都洛阳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A.扩大了统治区域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北魏成为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D.完成了对南北方的统一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A.《北魏统一了全国》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C.《从平城到洛阳》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10.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是()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D.迁都洛阳11.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二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七年级历史学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版上册).doc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3.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自主探究】1.北魏:建立时间,族建立;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原因⑴⑵目的: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
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说;穿;改;与汉族;采用;学习。
作用: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合作探究】探究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1.东汉以来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几个?探究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4、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孝文帝迁都到下列()A、平城B、长安C、上京D、洛阳3.公元500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A、鲜卑语B、蒙古语C、汉语D、氐族语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主备人:孟雪审核人:初一历史组课时:1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0日◆学习目标1、掌握北魏建立以及统一北方和孝文帝迁都的有关知识;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
3、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自主学习探讨一.预习导入阅读“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内容任务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4-115页“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完成以下问题。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基本情况。
北方统一(1)北魏建立①时间:_______后期②民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_______族③都城:________(2)北方统一:_____年,北魏统一_______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任务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完成以下内容。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都城及建立民族2、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1)经济上:(2)政治上:任务三:阅读教材115页“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完成以下内容。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1.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措施 3.姓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婚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______◆达标测试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4.“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2)除了材料中所规定的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3)他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教反思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航
全面阅读教材,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大起来,建立了。
北方的统一2、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统一的影响:北方出现了的趋势。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文帝迁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主要史实以及北魏政权的更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学习重点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深入理解。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
馈
练
习
1பைடு நூலகம்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材料分析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请回答:
2、影响:。
1、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把握北魏的成立、进展,迁都的地址及缘故,记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方法学习难点正确熟悉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二、自主学习自学方式:依据以下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觉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4世纪后期,哪个少数民族成立北魏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二、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有何作用?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地址及缘故是什么?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是什么?五、北魏割裂后显现了什么?三、合作探讨;疑难问题、拓展问题一、试探探讨:北魏孝文帝什么缘故迁都洛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四、课堂小结(知识、方式)学生先总结,教师再归纳总结。
五、达标训练(一)、精挑细选一、为了同意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纳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 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二、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纳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进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全然缘故是A.保护了人民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D.增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阻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制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民族大融合五、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方法的少数民族领袖是A. 呼韩邪单于B. 北魏孝文帝C. 辽太祖阿保机D. 金太祖阿骨打(二)、综合运用: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梳理】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于是北魏帝就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内容:。
影响:1、北朝的含义:。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目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二、非选择题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拓展视野】1.(06江西南昌卷)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汉D.氐2.(07江苏徐州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B.匈奴C.汉D.氐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梳理】1.鲜卑北魏 439 孝文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2.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政权,定都(今),439年,统一了流域。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迁到。
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把皇族由姓改为姓;鼓励;采用;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思考:
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⑵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族 B.鲜卑 C.汉族 D. 匈奴
5、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 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A.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B.北魏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C.北魏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 孝文帝迁都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古味,当加降黜。
”
——《资治通鉴》
请回答:⑴材料中的魏主和帝都是指谁?
⑵两则材料中的诏令分别促成了哪两项改革?
⑶为了“名正言顺”,相关的改革措施还有哪些?
⑷“帝”改革前后的名字有何变化?他所指的“北语”、“正音”分别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