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精品

合集下载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原文及译文作者:宋应星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

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总名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

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

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

从其朔也。

○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

粘者,禾曰余,米曰糯。

(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

)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

)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

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

)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

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天工开物》两则_课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天工开物》两则_课件1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早干、水 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 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 移栽二十五亩。
【翻译】: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若 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 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 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一亩秧田所育出 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 “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 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 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天工”表示自然 的力量,“开物”表示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 用,二者相合,表达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 工相协调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开物成务: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 “有余”
“有奇yòujī ”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 门豹治邺》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湿种/浸种
第三段:谈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
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 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 地势高低有关系。可见,农业是一门 最为务实的科学,要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③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 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 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 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 地无霜雪故也。
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

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8单元 8《天工开物两则》ppt课件.ppt

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8单元 8《天工开物两则》ppt课件.ppt

江 名.南 曰名 劳.铁长芒 名者词曰,浏名阳称早,动名 词字 , 命 名 , 称 名 (3)名西门 名豹词治,邺名,声名.,闻名天望下 《 西 门 豹 治 邺 》
(2)其炎更烈于煤。(状语后置句) 译文:_它__的__火__焰__比__煤__炭__更__厉__害__。_
凡 今稻 夜旬 半日 ,失 方水 期.则 我死 决期 斗.某 至所 名《词大,铁期锥限传 》 (1)期 动 词 , 约 定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兰 亭 集 序 》 动 词 , 至 , 及 泥滓成枵而去. 动 词 , 去 掉 我从去.年辞帝京《 琵 琶 行 并 序 》 (2)去去.走来 了江 形以口 容后守 词,空 ,“船 过来《去”琵的,琶补行充音并节序助》词, 复无 合义 词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雨 霖 铃 》 复 合 词 , 越 来 越 远 , 往 前 走 了 又 走






8 《天工开物》两则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秔. ( jīnɡ ) 夏潦.( lǎo ) 枵.( xiāo )
粳.( jīnɡ ) 刈.( yì ) 淬.( cuì )
稌.( tú ) 汲.灌( jí )
婺.源( wù) 砧.( zhēn )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方.其 副破词荆,州当, 下 江陵《 赤 壁 赋 》
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数 词 , 几 个 天有 名常词道,,规地律有 常 数.矣《 荀 子 · 天 论 》 (5)数识 蒙盈 冲虚 斗之 舰有 乃以 数.千 《数. 滕《 王赤 阁壁 序之 》战 》名动词词,,定计数算 数吕动师词孟,叔列侄举为罪逆状《 〈 指 南 录 〉 后 序 》 范增数.目项王《 鸿 门 宴 》 副 词 , 屡 次

高中语文 第8单元《天工开物》两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8单元《天工开物》两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ppt精选
34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分层训练
“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天工开物》一书涉及的农业、
工业生产技术近三十种,本课选取的两则,一农一工,颇具有
典型意义。虽然篇幅有限,但仍可以一窥其中的科学思想。首
先,宋应星置《乃粒》于卷首,开宗明义,表现了他的重农思
想,这与那些视务农为可耻的传统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ppt精选
16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分层训练
四、文言句式 1.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2.其炎更烈于煤 3.以为受锤之地
___判__断__句____ 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 省略句_,__以__(_之__)_为__
ppt精选
17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分层训练
ppt精选
其次,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
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
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如,《管子》的《牧民》
《权修》等篇提出了务天时、务地利、用民力等思想,《吕氏
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 天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力,则
分层训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赏读:淡泊名利才能显示出自己高尚的志趣,保持心态平 和宁静才能在思想上达到高远的境界。这是诸葛亮表达自己作 为一个读书人志趣清高的名言,被历来的读书人所推崇。尽管 不少人汲汲于名利焦头烂额,但其照样可以请人将此言书写悬 于中厅,以显示自己志趣的不同凡俗。

高中语文《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水稻的品种最多。

不粘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

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

(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

)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

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

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

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

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

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

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

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

最晚熟的要经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

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

稻田十天无水,便有干旱之虞。

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

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

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

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

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

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

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

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

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

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

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

天工开物·乃粒(3)原文

天工开物·乃粒(3)原文

天工开物·乃粒(3)原文天工开物·乃粒(3) 吴郡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

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

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

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

凡宿田菵③草之类,遇耔而屈折。

而梯、稗与茶、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

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

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铚刈矣。

【注释】①牛力穷:缺少畜力。

②吴郡:江苏苏州一带。

③菵(wǎnɡ):一种生在田里的草,可作饲料。

亦称水稗子。

【译文】凡是收割后不再耕种的稻田,应该在当年秋季翻耕、开垦,使稻茬腐烂在稻田里,这样所取得的肥效将是粪肥的一倍。

如果秋天干旱没有水,或者是懒散的农家误了农时,到第二年春天才翻耕,最终的收获就要减少。

在给稻田施肥的时候,只怕碰上连绵大雨,那时雨水一冲,肥分就会随水漂走。

因此密切注意掌握天气变化,就要靠老农的智慧了。

稻田耕过一遍之后,有些勤快的农民还要耕上第二遍、第三遍,然后再耙田地,这样一来土质就会粉碎得很均匀,而其中的肥分也能均匀分散开了。

有的农民家里缺少畜力,两个人就在犁上绑一根杠子,两人一前一后拉犁翻耕,狠劲干一整天,才能抵得上一头牛的劳动效率。

如果犁耕后缺少畜力,就做个磨耙,两人用肩和手拉着耙,这样干上一整天相当于三头牛的劳动效率。

我国中原地区只有水牛、黄牛两种。

其中水牛力气要比黄牛大一倍。

但是养水牛,冬季需要有牛棚来抵御酷寒,夏天还要有池塘供洗澡,养水牛所花费的心力,也要比养黄牛的多一倍。

耕牛在立春之前耕地时用力过度出了汗,一定要注意避免让耕牛淋雨,将要下雨时就赶紧将耕牛赶进牛棚。

等到过了谷雨之后,任凭风吹雨淋也不怕了。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天工开物》两则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应星宋应星(1587-?),明代科学家。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自幼聪颖,博闻强记。

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宋家乃名门望族,到他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其兄同中举人,时称“奉新二宋”,但在此后15年间,与进士无缘。

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田间农业技术、作坊手工操作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

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他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

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回乡,卒于清顺治年间。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多已失传。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手工业,闻名全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

明思宗崇祯七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较为闲暇。

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⑧《天工开物》两则 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⑧《天工开物》两则 优质教学设计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解,翻译全文;.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情分析本文是学生接触中古古代科技的唯一一篇课内作品,学生在有了基本文言基础的同时,对本课文的理解应相对较容易。

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研读理解课文;2、了解《天工开物》的写作背景及特色;重点梳理课文,借助参考书,翻译并梳理写作思路难点注意重点字句的翻译【导入】一、知识链接1、宋应星及《天工开物》的简介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

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

着有《天工开物》。

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十八卷,包括种植、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烧制陶瓷、冶铸、制造车船、锤锻、烧制灰硫、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酿酒等诸多内容。

宋应星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本身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

《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它也表明这个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比欧洲落后了。

同一时期的伽利略已经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定律了,而中国还停留在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的阶段。

2、背景简介: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
水稻的品种最多。

不粘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

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

(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

)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

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

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

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

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

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

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

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

最晚熟的要经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

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

稻田十天无水,便有干旱之虞。

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

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

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

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

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

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

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

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

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

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

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

但结实甚少,滋养全无,不值得崇尚。

(选自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略有改动)
治铁
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

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

有句俗话说,“万器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

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

用过的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以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时只损失其十分之一。

炼铁炉中的燃料,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

在山林无煤之地,锻工选择坚硬木条烧成火墨(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更猛。

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

铁器锤合之后,除非烧红、用斧砍,否则是永不会断的。

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水火作用尚未调合,其质地不坚。

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

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

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

中国小焊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的锻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

但经年累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

因此大炮虽在西洋有锻成的,而中国还只靠铸造而成。

(出处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