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抒情散文的特点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化小说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化小说课件

蒸饺。皮极薄,皮里一包汤汁。吃蒸饺须先咬破一小口,将汤汁吸去。吸时要小
心,否则烫嘴。蒸饺也是肉馅,也可以加笋,加切成米粒的冬笋细末,则须于正价之
外,另加笋钱。
烧麦。烧麦通常是糯米肉末为馅。别有一种“清糖菜”烧麦,乃以青菜煮至稀
烂,菜叶菜梗,都已溶化,略无渣滓,少加一点盐,加大量白糖、猪油,搅成糊状,
师陀《邮差先生》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 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①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②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 ③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三. 如何阅读散文化小说
1、把握散文化小说“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要读懂散文化小说,应抓住其“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 由“形”聚“神”,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 本内容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去抓住其内在的情感流动与诗意 营构的脉络。2、关注叙述视角,把握叙述特色。喜欢采用 主观性抒情性比较鲜明的叙述视角,如“我”、第三人称有 限视角、儿童视角、回忆视角等。这些叙述视角往往根据情 感抒发、氛围营造与诗意内涵的需要交织一起或灵活切换
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
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
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
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
3、分析“意象”,把握内在意蕴。 散文化小说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 与回味的余地,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4、分析“人物”, 挖掘文章主题。作者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 在小说中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 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

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突破一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一种篇幅较小、笔调灵活、形式多样的文学形式。

一、散文特点1.形散神不散。

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可以说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读懂散文的难度要远高于读懂小说。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

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三、阅读方法散文阅读,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

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

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一、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分类1.1 诗歌- 骚体诗- 雅体诗1.2 散文- 传记- 杂记- 骈文2. 古代文学流派2.1 文言文2.2 白话文2.3 活字印刷术的兴起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二、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1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2 文革对现代文学的影响2. 现代文学流派2.1 现代诗歌2.2 现代散文2.3 现代小说2.4 现代戏剧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特点1.1 字义上的多义性和歧义性1.2 语法上的繁复和严谨2. 文言文的解读技巧2.1 对逻辑关系的理解2.2 对修辞手法的分析2.3 对古代人物、事件的背景了解四、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的特点1.1 语言生动、贴近生活1.2 描述细腻、情感丰富2.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2.1 情感分析2.2 文章结构分析2.3 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联系五、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的形式特点1.1 字数要求1.2 韵律要求1.3 修辞手法的运用2. 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2.1 唐诗的“风华正茂”2.2 宋词的“豪放痛快”六、现代诗歌鉴赏1. 现代诗歌的形式特点1.1 自由诗的特征1.2 现代诗的意象与意境2. 现代诗歌的主题与风格2.1 现实主义诗歌2.2 浪漫主义诗歌七、古代散文鉴赏1. 古代散文的形式特点1.1 散文的篇幅1.2 散文的写作风格2. 古代散文的内容与主题2.1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观察 2.2 骆宾王的人生哲理八、现代散文鉴赏1. 现代散文的形式特点1.1 记叙性散文的特点1.2 抒情性散文的特点1.3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2. 现代散文的文化内涵2.1 鲁迅的社会思考2.2 老舍的人生感悟九、小说鉴赏1. 小说的发展历程1.1 古代小说的起源1.2 现代小说的兴起2. 小说的分类与特点2.1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2.2 现实主义小说与奇幻小说十、戏剧鉴赏1. 戏剧的分类与特点1.1 男女角扮演规则1.2 台词与唱词的运用2. 戏剧的演绎技巧2.1 肢体动作与神态表演2.2 舞台布景与音效的运用以上所述,是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的一些探讨。

高考语文 抒情散文

高考语文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把握感情,借助画面
复习 表达感情,善于抓住中心句,注意分析表现
难点 手法,感悟理解,激发想象,是阅读抒情类 散文的一般方法。 复习本讲应充分利用好[学之窗],广泛积累 复习 知识;灵活运用[典例精析],感悟方法;充 思路 分利用[备考锦囊],总结规律;充分利用习 题,拓展能力。
的象征意义。结合文章第七段,则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 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 的含义。
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 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 中跋涉一回呢”,这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
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 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
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
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
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
[参考答案] 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
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 全文回答。 答: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抒
情性散文,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其“形散神聚”的特点,文 章中任何一个意象,任何一个语句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反过 来,理解它们也要从主旨的角度来分析。因此,对本句的理 解,既要理解现实生活中泥泞的意义和作用,也要理解泥泞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化小说复习+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化小说复习+课件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 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 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 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 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 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 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 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 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 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 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 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 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 “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依照《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别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散文的要紧特点是“形散神别散”。

散文别像小讲,有完整的故情况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非常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要紧表如今:1、时刻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谢谢土地是上苍的赏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怎么听雨,自个儿童年怎么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怎么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XXX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XXX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XXX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别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跑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别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环绕一具中心,贯通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别知所云,别得要领,如此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别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咨询题时必须思考的因素,考生惟独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干明白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别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通成一具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能够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能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也能够是人物。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分析文本特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分析文本特征
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别塑造了娴静美好、 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 勤快利落、温柔贤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 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 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则材料中,故可称之 为“诗意小说”。
戏剧化小说和寓言体小说
讲义练习
1.请根据小说的特点,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写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_美__好__的__遇__见__/_微__笑__的__媳__妇__ 材料二:_细__腻__的__心__思__/_闪__光__的__盒__子__ 材料三:_唯__美__的__等__待__/_诗__意__的__编__席__(答__案__不__唯__一__,__只__要__符__合__文__学__体__裁__的__特____ _点__,__抓__住__形__象__或__细__节__等__拟__题__即__可__)__
虚 构
虚构的意义
•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真实
小说基本文本特点
1、虚构性与真实性
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 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 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动的心理描写。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⑤语言特点,叠
词·长短句交错·重章叠句等;⑥题材丰富、形式片段化短小
灵活。
《石匠留下的歌》
《石匠留下的歌》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 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 “碾子要凿了哦!”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语言艺术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语言艺术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散文阅读(赏析语言艺术)创新题解【考点解读】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高考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语言离不开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和对语句所用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要解答语言题,必须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

散文关于语言方面的试题考查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方面:1、理解词语的含义问法:简析、欣赏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法:①、研究词语本身(词性、释义、修辞、内部结构)②、结合上下文再次理解词语。

③、思考是否存在动态语境,即:是否有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变化等;或在语境中远距离引申产生的新义。

2、理解语句的含义问法:理解文中的某个句子。

分类:①、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②、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③、主旨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答法:理解字面含义+分析语境含义+挖掘隐藏含义(还原手法)3、鉴赏语言的特色问法:简述该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法:遣词(叠词、熟语、成语、文言)+修辞方法+句式运用(长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语言特色【方法指导】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一、理解文本重要词语、语句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散文的特点一. 本周教学内容:1.抒情散文的特点2. 200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复习抒情散文。

2. 难点: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把握规律性知识。

三. 复习讲座:在中考阅读选材中,抒情散文占的比例比较大,因为它既能体现记叙文的特点,又能考查文学作品的知识。

因此,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1. 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

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

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

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

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

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

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

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

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 挖掘生活哲理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

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

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

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 把握散文的基调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

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

《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 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

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

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

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 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

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

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

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

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

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

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

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

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

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6. 例文与评析[例文1]荷花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9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适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选自《冰心文集》)[评析]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例文2]冬天里的草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季节终于来了。

但是,无论是娇俏的梅花,璀璨的樱花,还是缤纷的迎春花,都没有为我所留恋。

每当眼前出现一片姹紫嫣红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便闪现出一棵极普通的花,一棵冬天里的草兰。

它没有精致的花盆装饰,只有一只搪瓷饭碗和半盆泥土……它在我初中时的杨老师家的窗台下摆着,窗台下是一张旧书桌,上面常常摊满了书、本子,年逾六旬的杨老师就天天在这儿备课、批改作业。

每到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到杨老师家去,推门看到的总是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和那盆不起眼的草兰。

杨老师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身体虚弱,子女又不在身边。

至今陪伴着他的,只有这盆瘦瘦的草兰。

它与室内朴素的摆设竟如此协调,默默地向人展示出主人平凡的生涯。

窗外寒风呼啸,看一眼那盆草兰吧,它带给你春的温暖。

这种温暖过去我也曾感受过。

那是初二时,我们班成了全校出名的乱班,很多老师都不愿接这个班,杨老师这个瘦弱的老头儿却主动承担下来。

他几乎是拼命把我们班搞上去的。

成绩一跃为年级第二名,接着又拿下运动会女子年级冠军,还夺得了市先进集体、文明班级的一张张奖状,一面面奖旗。

每当看到取得的成绩,我心中升起的就是这种温暖。

一缕寒风不知从何处钻进了屋子,送来丝丝清香。

我抬头又望了一眼窗台上的草兰。

尽管它十分清瘦,却显得精神矍铄。

我想,纵使没有肥料、没有合适的温度,它也一定不会忘记献出自己仅有的一切。

想到这儿,我不禁又朝敬爱的老师投去深情的一瞥。

我崇尚身处困境、摆脱小我、将最后一丝余力献给祖国的人,杨老师不正是这种人吗?虽然他平凡,并非贤人志士。

这种品格,与他窗前的这株草兰多么相似!没有惊天动地的勋业,只有默默无私的奉献……(曹辉)[评析]作者独具慧眼,于百花从中选择冬天里的草兰作为赞美对象:这是“一棵极普通的花”,只需“一只搪瓷饭碗和半盆泥土”,“纵使没有肥料,没有合适的温度”,尽管十分“清瘦”、朴实无华,却能带给人“春的温暖”,“默默地向人展示出主人平凡的生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