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

合集下载

近代史感想(5篇)

近代史感想(5篇)

近代史感想(5篇)第一篇:近代史感想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开学第一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的陈老师便让我们观看了“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视频,再次给每位同学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的课。

对于“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已经没有必要多加介绍,当自己开始听闻这个节目后,每年的颁奖典礼便不再错过。

2012年,依旧如期而至,寒假在家里看了央视直播,近代史第一节课,是自己第二次观看,一样的人物,一样的事迹,留下来的,也是一样的感动与对感动人物深深的敬意。

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亲情,或奉献,或诚信……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每一个感动。

胡忠/谢晓君夫妇、张平宜、。

十个平凡的名字,向我们讲述着不平凡的故事,我们记住他们了,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让自己内心最震撼的应该算是被誉为中国最美妈妈的吴菊萍吧。

颁奖词这样写道: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

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尽管素味相识,尽管自己可能就因此而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但她依旧挺身而出。

事后,她只是平静的说道:“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是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平安成长,在孩子需要自己的臂膀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自己的脚步,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最美妈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中国诠释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助人为乐。

而当我们看完最美妈妈的事迹静下心来之后,是否有想到过另一个恰恰与之相反的小悦悦事件?是否比最美妈妈事迹更震撼人心呢?2俩车子碾过,18个路人无一伸出救援之手。

人性的冷漠已经到达何许地步??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小悦悦事件中,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陈贤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才不至于颜面丢尽。

我想,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在18个路人之中有“吴菊萍”,但是,这个社会“吴菊萍”已经是少之又少了。

人性的缺失与冷漠不禁让每个人心寒,但每个国人也不要忘了自我反思。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3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

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

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个话颇有分量。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

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

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

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

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

回顾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感悟范文(通用五篇)

回顾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感悟范文(通用五篇)

回顾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感悟范文(通用五篇)回顾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感悟篇一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看过两遍,分别是一年前和一个月前。

作品我看的得很快,因为一些时间的原因,而且我对作者已经创作背景被忽视那么理解名单是我还是总结个人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得出以下感谢,欢迎分享。

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XXX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

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

之前从导师那得知这是一本好书,后来发现在近代史研究中它的确算是一本传世性的经典著作,尽管蒋是以“初步报告”写出的书。

下面将笔者总结该著值得称道的几点记录下,暂且作为粗浅的读后感受就教于大家。

一.近代历史写作的主旨。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

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

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

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这是蒋廷献先生在总论末尾的一段话。

我很欣赏的原因是他强调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这是一个做到容易做好很难的要求。

从书中蒋对外国列强、中国顽固派、剿夷派、抚夷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由客观和深刻带来的感动,具体可见下文的展开。

二、新异的人物评价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

诸如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

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

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

中国通史第13集心得体会

中国通史第13集心得体会

中国通史第13集心得体会《中国通史》第13集以“近代中国的崛起”为主题,围绕晚清时期的经济衰败、社会动荡以及近代化改革等方面展开讲述。

观看这一集让我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的崛起和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首先,这一集以晚清帝国衰败为切入点,探讨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

清朝的腐败和内忧外患使得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中国不仅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还面临着丧失民心、土地问题、军队编制腐败等内部问题的困扰。

晚清时期的经济衰败和社会动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苦。

然而,在这段痛苦和困苦中,中国人民陆续崛起起来,开始寻求自救之路。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倡导民主革命、科学教育等现代化观念,在晚清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和技术,努力赶超先进国家。

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更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标志,它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导向,为中国未来的民主进程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的崛起不仅得益于国内的变革,还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变化。

西方列强的侵略、资本输出和文化输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倒逼中国进行变革。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必须加强自身实力,不再屈服于外国的控制和摆布。

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的呼唤下,中国开始逐渐兴起新的思潮和运动,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观看这一集,让我深感中国的近代崛起是一段曲折而艰苦的历程。

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人民多代人的艰苦努力和无数英勇牺牲的结果。

然而,中国近代的崛起不仅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与错误。

中国推行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曾经犯下了很多错误,比如百日维新的失败、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共和国初期政府的动荡等等。

从这些错误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中国的崛起必须建立在正确和长远的发展思路之上。

要坚持科学教育、民主进程和法治社会,注重人民的力量,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同时,也要保护好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不断提升自己的全球影响力。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

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查阅。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成了一本4的“近代史”。

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

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

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

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

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

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心得

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心得

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心得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是在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第二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对于我研究和思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背景,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我了解到了晚清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首先,我对晚清政治体制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的皇帝制度转变为议会制度和共和制度。

这一系列变革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到这些历史,我对于中国政治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对晚清军事改革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以提高自身的军事实力。

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和兴办工业等。

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儒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等。

这些变化对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其中的每一个变化和事件都对中国近代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总之,中国近代史四史思政大课第二课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变化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我研究和思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继续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2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2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20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2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

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

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

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

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

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

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

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

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

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

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

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
——1840年-1912年的中国历程
内容简介:
书名:《近代中国的历程》
作者:《文史知识》编辑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主要内容:该本《近代中国的历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的历史。

一共包括了七个章节,分别是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女界革命、乡下人进城、晚清的上海租界、尚武的精神、革命。

本书不仅仅讲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而且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近代中国。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明定国是:背景与意义”、“20世纪新中国的呼唤——《少年中国说》论析”等等。

本书将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包含在内,并且细致的描写了各个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过程。

近代中国
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近代的中国,所以总是觉得近代中国的历史离我很遥远,但是在阅读了《近代中国的历程》这本书,我想,其实我们距离那些历史并不遥远。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由封建帝制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且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又出现了诸如戊戌变法、兴建新式学堂、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事件。

在这本《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告诉了我们近代中国如何由封建国家发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那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又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我觉得说起近代中国,不得不从清王朝开始说起,清朝统治时间为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

本应该统治时间再长一点的国家,由于专制、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而灭亡,其过程也是惨淡。

然而,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而签署了《南京条约》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国家都不可能长存,毕竟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是交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

所以现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出访,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访问,而是一种文化与发展的交流,只有互相汲取,取长补短,才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

显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导致了被迫开启大门的结果。

或许我们也可以给予理解,毕竟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封建国家,所谓封建,必然不会用这种新式的思想去管理一个王朝,或者说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

其次,在本书中“20世纪新中国的呼唤——《少年中国说》论析”写的也是非常好。

《少年中国说》是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第35册上发表的。

我们必须承认,这篇《少年中国说》至今都对中国少年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对唤醒中国的近代国家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就像是一把不灭的火,激起了当时中国少年奋发向上的决心,燃烧着那一代人的斗志。

就连早年的毛泽东也深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的启发,创立了“新民学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萌芽组织之一。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有了这篇《少年中国说》,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必须承认,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确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篇流传至今的《少年中国说》中,我想最让人激昂澎湃的就是这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
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没在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引起《近代中国的历程》除此之外,《近代中国的历程》还讲述了近代中国晚清时期“女权”的诞生和发展。

记得曾经上历史课,同学们总会开玩笑说女生要是在封建社会早就结婚嫁人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感谢近代“女权”的诞生,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可能女性地位还是低微的,而我们也就不会有今天美好的生活。

从1898年在上海开办“中国女学堂”开始,女性的地位开始有了转变,不断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堂和女报。

但是从晚清女权思想史上来看,吴孟班为女性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看中女子自我权益的完善,并且讲求“增进妇女之学识”的目的是“发达妇女之权利”。

我想,“女权”的诞生也不仅仅是对女性地位进行改革,更是国家民族思想上的提高,这不只是有利于维护女性权益,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巨大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感谢“女权”的存在。

在讲述了这么多以后,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就是“革命”。

“革命”不仅仅是本书的结尾,也是清王朝的结束。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说起辛亥革命,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历史书上经常有这样一段话来说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我们都知道,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我想,辛亥革命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崭新的一切。

《近代中国的历程》这本书,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中国近代历史,也包含了很多中国近代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更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分析。

这些历史让我们铭记,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仇恨,是记住历史。

在当代中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然后更好的生活,让我们的国家更好的发展下去。

因为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近代中国的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