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笔记 (1)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知识点总结1. 蒹葭的起源与发展:蒹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韵文体。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共分《风》、《雅》、《颂》三大部。
其中,《风》部收录了大量的蒹葭,这些蒹葭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体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蒹葭逐渐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
2. 蒹葭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
蒹葭以叙事为主线,以抒发情感为辅助,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展现出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蒹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2)情感真挚深沉。
蒹葭常常描绘离别、思念、乡愁等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和人情的深切感慨。
诗人借助蒹葭这种韵文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题材广泛。
蒹葭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爱情、离别、乡愁、自然景观等,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人在创作蒹葭时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题材,使得蒹葭具有了更加真实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3. 蒹葭的影响与意义: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真挚情感、广泛主题、叙事抒情的特点,使得蒹葭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品种之一,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同时,蒹葭也为后世文学家和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启发,许多现代诗人都受到了蒹葭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蒹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抒情方式、真挚深沉的情感与广泛的创作题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蒹葭这一古代诗歌的瑰宝,让其在现代文学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2021版一.文学常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二.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知识点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露浓霜重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浓烈的萧瑟凄迷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向往之情。
2、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皑皑的浓霜。
3、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时间的推移,表达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③营造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凄婉惆怅之情。
4、从炼字角度说说“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妙在何处?“宛”是宛如、仿佛的意思。
它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情景,突出了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赏析《蒹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②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③显示出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6、《关雎》和《蒹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①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长春版初三语文上册蒹葭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doc

长春版初三语文上册蒹葭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查字典整理的蒹葭知识点具体如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二、原文及译文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三、字词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诗之宗、词之华、文之源”,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两首《诗经》的选读内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首诗的知识点。
一、《诗经》选读之《蒹葭》《蒹葭》是一首节选自《诗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词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在意念与行动的冲突中所产生的矛盾感和苦闷感,而在文学和修辞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作者《蒹葭》的作者是古代诗人屈原,他是楚国的爱国诗人,被誉为古代诗歌的杰出人物。
2. 诗歌主题《蒹葭》主题是“爱欲与自由”,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重男轻女、爱情婚姻不自由的现实问题,以及个体权利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诗中,诗人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情人自由选择的愿望和爱欲之情。
3. 词句解析(1)蒹葭:中文意思为芦苇,亦是诗歌的标题。
蒹葭作为芦苇,快情似情。
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与芦苇相比,表现出他的爱欲之情。
(2)猗与:中文意思为“住”,在诗歌中表现为“止”、“停留”的意思。
(3)结发:中文意思为结婚,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结发是男女结为夫妻的标志。
(4)连理、比翼:连理是指一对相爱的姻缘,比翼则是指一对相爱的鸟儿。
这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恋爱的向往。
二、《诗经》选读之《关雎》《关雎》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首《诗经》的古诗,讲述了乐师们在邳国宫廷中演奏《关雎》时,所引发的在场者的思考与回忆。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和修辞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古代中国音乐、文化和宫廷生活的重要途径。
1. 诗歌作者《关雎》的作者是有名的诗歌大师孔鲤,他是春秋时期的大公子,通晓音律,长于音乐,因此在《诗经》中留下了不少关于音乐的诗篇。
2. 诗歌内容《关雎》主要讲述了在邳国宫廷中演奏《关雎》时,所引发的在场者的思考与回忆。
蒹葭的课文笔记整理

蒹葭的课文笔记整理一、文学常识1. 出处二、字词注释1. 蒹葭(jiān jiā)-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2. 苍苍- 茂盛的样子。
3. 为霜- 凝结成霜。
4. 所谓- 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 伊人- 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 在水一方- 在水的另一边。
方,边。
7. 溯洄(sù huí)- 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8. 从之- 追寻他。
从,跟随、追寻。
9. 阻- 险阻,(道路)难走。
10. 溯游- 顺流而下。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11. 宛在水中央- 仿佛在水的中央。
宛,仿佛、好像。
12. 萋萋- 茂盛的样子。
与“苍苍”同义。
13. 晞(xī)- 干。
14. 湄(méi)- 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5. 跻(jī)- 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6. 坻(chí)- 水中的高地。
17. 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18. 已- 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19. 涘(sì)- 水边。
20. 右- 向右迂曲。
21. 沚(zhǐ)- 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诗歌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四、诗歌赏析1. 意境美- 画面感- 诗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
这一画面不仅点明了时间是深秋的早晨,而且烘托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 朦胧感- 诗人所追求的“伊人”始终是若隐若现,“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等描述,使伊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缥缈的、充满雾气的水境之中。
蒹葭读书笔记

蒹葭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蒹葭读书笔记范本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伊人,我一生中的信念,恍恍惚如爱琴海岸高耸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男儿志,在四方,终点只有一个方向,我苦苦向前,再向前,一路望着你的背影,好像一个即将在黑暗世界迷路的小孩,看见面包屑的路标一样执着的走下去。
理想很丰满,我一直想追寻到那伊人,衣带渐宽不去思量,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没有在意,我只想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夜晚,暮然回首,看见你的身影。
现实却让我身心疲惫,我在长长跻跻的道路上不知走了多远,芦苇割破了我的手,我想用这手中鲜血来向你敬礼,而你,却一直对我漠然而视,原来伊人一直都不在我的身边,你只用了一眼,便让我对你用一生去追念。
纳兰曾说过“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我时常在想,纳兰曾经肯定熟读诗经,要不然他怎么会那么的哀伤,天涯行役,不语半字苦,正如同那追寻伊人的人,无论道路多么困难,他却依然为之疯狂。
只是,物是人非,梦醒之后,只剩凄凉,伊人,伊人,唤不回的前世千眸。
一弹指不知有多少念,让我来思考一生的路线。
我始终在这条路上去勾勒完美的线条,画出一个无暇的你,我始终在用生命去想象你在何方,填满佛教中的十方。
你是爱情,醉生梦死,你是信念,破晓天荒。
那爱情,让人变傻,走着一条困难的道路,还笑语天堂。
那信念,让人坚强,坚信横刀过后,昆仑乾坤。
1。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
它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往往被描绘成一种寄托情感的象征,成为人们传诵的经典之一。
在文学创作中,蒹葭一词常常出现,并且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蒹葭的知识点考点,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讨论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乡之情。
它的生长环境相对特殊,它生长在泥泞的水沟旁,但却能够挺立不倒。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常常使人想起离别时的别离之情。
因此,蒹葭常常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离别琴剑之地的象征。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蒹葭在考试中的常见考点。
根据我们的调查,蒹葭在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在古诗词鉴赏、古文阅读等题目中。
很多考题要求学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例如,有一道考题是要求学生解释一首古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义,并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描写蒹葭的诗句。
针对这些考点,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关于蒹葭的描写,逐渐了解它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同时,背记一些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和句子,以加深记忆。
例如,可以背诵一些古诗中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如杨万里的《临江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作诗词卡片或者参加相关的诗词比赛来加深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最后,我们强调在备考过程中要有系统性地学习蒹葭的知识点。
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习题,通过刷题来巩固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还可以参加各类模拟考试和竞赛,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技巧。
记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重复、背诵,才能真正将蒹葭知识点融入自己的大脑中。
综上所述,蒹葭是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它象征着离别和思乡之情。
对蒹葭的了解是古代文学考试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一、《蒹葭》的作者和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楚辞之祖”。
《蒹葭》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屈原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色1. 内容《蒹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蒹葭这一植物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写到“蒹葭之齐”、“庐陵之川”,描绘了庐陵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良人与诗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2. 艺术特色《蒹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典独特、意境深沉。
诗中运用了蒹葭、庐陵等形象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深沉凄婉。
(2)语言简练、音韵优美。
《蒹葭》的语言简练明快,音韵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3)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诗中表现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感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三、《蒹葭》的意义和价值1. 文学价值《蒹葭》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诗篇,它在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它通过蒹葭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抒发了对故乡和良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意境丰富,抒情深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 思想价值《蒹葭》所表现出来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一定的启示。
3. 文化价值《蒹葭》所反映的收获的悲和离别的伤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赏析题:
5.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举例:每章的后四句。
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6.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7思考:《蒹葭》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展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8.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凄凉
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8.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10.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1.《蒹葭》一诗没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思念之情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身影却无处不在。
这首诗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1)每章开头均以秋景起兴,渲染一种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所思不见的惆怅。
(2)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3)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主人公不畏艰险几度求索,也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12.《关雎》《蒹葭》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相同:
(1)都属于“国风”,都是民歌;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3)都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
(5)都使用双声叠韵,富于声韵美。
不同:
(1)《关雎》感情健康明朗,热情浓烈。
《蒹葭》充满惆怅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清晰可见。
《蒹葭》含蓄
朦胧,情感韵味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