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首诗中的生字、生词,读懂两首诗的意思。

2.情感目标:感受《关雎》、《蒹葭》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技能目标:学习《关雎》、《蒹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明确两首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手法展示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两首诗歌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诗歌背景、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想象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景物、情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

2.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3.电子琴或笛子等乐器:通过配乐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雎》、《蒹葭》的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提问: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简介《诗经》及两首诗歌的背景、内容,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文件,学生跟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内容,探究重点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分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之”等。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4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4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情感态度
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方法与
过程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师生活动
一、导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第一篇:《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寤寐: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明确]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

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悉《诗经》的基本概况,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包括《关雎》、《蒹葭》和《采薇》。

- 学习《诗经》中的重章叠句、比兴等修辞手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情趣。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三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诗经》三首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地位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关雎》、《蒹葭》和《采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师讲解1. 分析《关雎》中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

2. 解读《蒹葭》中的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

3. 阐述《采薇》中的主题和情感,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三首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诗经》三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三首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二、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三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三、拓展延伸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首诗歌的社会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中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经》三首诗歌的学习成果。

《关雎》《蒹葭》对比教案

《关雎》《蒹葭》对比教案

4.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之美)
五、了解《诗经》 1.诗经六义:赋比兴、风雅颂 2.举例认识“赋比兴”
诵读作结。
《关雎》重在叙事。 《蒹葭》一个场景,意境朦胧。 学生做笔记
诵读诗歌
1.选取《关雎》《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 300 字。
2.阅读《诗经》中其他诗歌,做好笔记,与其他同学交流。
关雎
蒹葭
爱恋 相思 幻想 (乐而不淫)
空虚惆怅
执着追求 (哀而不伤)
情景交融 重章叠唱 虚实相生
2
2.首章以雎鸠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 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 起······ 末章以“采之”“芼之”,兴起······
3.《蒹葭》是怎样表现诗人对爱情的执 3.内容上:每章前两句······
着追求的?关于这首诗的诗意你还可
每章后六句······
以怎样理解?
写法上:情景交融。景?情?
初步了解 《诗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全班齐读两首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 学生按要求读诗歌
音。教师正音。
整体感知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交流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读出自己改诗为文的作品。 《关雎》描写一位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 3.读出故事,请你概括每首诗歌的内 求。

容。
《蒹葭》写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包含情意。

4.初步感知诗歌形式的特点。
题目/四言/重章叠唱/叠韵
三、把握文意,体会文意
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

1.朗读指导,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雎鸠和鸣(舒缓平正,平静美好)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还记得我们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古诗吗?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思念。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欢迎阅读!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经》两首《关雎》和《蒹葭》教案2

《诗经》两首《关雎》和《蒹葭》教案2

《诗经》两首[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明确:jiān jiā yī rn s hu xī mi jī ch s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

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

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说明: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跟读、齐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力求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字对音正,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请学生试着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大家指正。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4、教师概括: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

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说明: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于增强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

就像朱熹所说的,“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

”】
四:研读共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1)、《关雎》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

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

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
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

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2、《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3、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说明:继续提高学生分析、感受、判断能力,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五:美文共品读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同时,通过语言表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诵读作结
【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背诵。

在前面反复朗读品赏的基础上,学生其实对全诗已基本上口,再通过小结、回顾、归纳等将诗歌的内容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贯穿起来,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关雎蒹葭
淑女情歌伊人
起兴咏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