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区县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区县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区县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周礼重鬼神祭祀,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周礼重宗法等级,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这表明()A. 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B. 孔子对周礼有所损益C. 儒学摒弃了天命思想D. 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答案】B【解析】“周礼重鬼神祭祀,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周礼重宗法等级,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表明孔子对周礼有所损益,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周礼重鬼神祭祀,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周礼重宗法等级,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2.魏晋时期,热衷于探讨有无、本末等观念范畴的玄学思潮盛行一时,认为社会人伦秩序原本出于自然。

西晋向秀即提出人之欲求“皆生于自然”,同时又主张“当节之以礼”。

这一思潮()A. 是儒道相互调和的产物B. 否定了传统的名教秩序C. 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 推动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皆生于自然”,同时又主张“当节之以礼”中等词,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故A正确,排除B。

材料中仅能体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没涉及佛教,排除C。

玄学是在士大夫中流行,不可能推动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化,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具体考查魏晋时期儒道的融合。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重点考查阅材料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注意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的有关史实。

3.据元朝王祯所记,雕版印书“所费甚多,……数载难成”,“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由这则记载,可推知最迟至元朝时()A. 锡活字已得到广泛运用B. 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C. 金属活字印刷术已经产生D. 开始认识到雕版印刷的不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可以看出金属活字印刷术已经产生,故C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下列言论与该材料所出学派倡导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D.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静为天下正”可知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C选项主张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A选项是法家思想,排除。

B选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排除。

D选项是儒家思想,排除。

【点睛】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区县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区县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部分区县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周礼重鬼神祭祀,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周礼重宗法等级,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这表明()A. 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B. 孔子对周礼有所损益C. 儒学摒弃了天命思想D. 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2.魏晋时期,热衷于探讨有无、本末等观念范畴的玄学思潮盛行一时,认为社会人伦秩序原本出于自然。

西晋向秀即提出人之欲求“皆生于自然”,同时又主张“当节之以礼”。

这一思潮()A. 是儒道相互调和的产物B. 否定了传统的名教秩序C. 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 推动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化3.据元朝王祯所记,雕版印书“所费甚多,……数载难成”,“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由这则记载,可推知最迟至元朝时()A. 锡活字已得到广泛运用B. 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C. 金属活字印刷术已经产生D. 开始认识到雕版印刷的不足4.清初学者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期间,开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四科,还特别要求:“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

”这体现了()A. 理气合一思想B. 经世致用精神C. 义利并举观念D. 个性解放潮流5.1860年后,英法等国在华设立使馆并派驻公使,清朝内部渐有遣使驻外之议。

名士李慈铭指出:“我之使彼,形同寄生,情类质子,供其驱策,随其颦笑,徒重辱国而已。

”这突出表明()A.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B. 崇洋媚外受到批评C. 西方列强侵略加深D. 中体西用观念兴起6.如图是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刊载的一幅漫画。

画中两个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

它所揭示的历史现象是()A. 清政府竭力压制革命B. 自由民主成为时代潮流C. 革命派与保皇派激烈论战D. 三民主义得到群众广泛拥护7.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提出,开展农民运动的首要工作是“唤起贫农阶级组织农民协会”,革命当局应该“建立一种新土地政策,使耕地尽归农民”。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6.下图是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两个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它所揭示的历史现象是
A.清政府竭力压制革命
B.自由民主成为时代潮流
C.革命派与保皇派激烈论战
D.三民主义得到群众广泛拥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08年,“自由”口号为当时报刊所大力宣扬,反映了当时民主自由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清政府关于镇压革命的相关措施,排除。C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点的焦点在于要不要推翻清王朝,题干未涉及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三民主义思想,故排除。
9.普罗塔戈拉认为,法律和道德不是神意的产物,而是人为约定的;苏格拉底认为判断法律正义与否不是凭经验或感觉,而是知识或理智。据此可知,他们都
2.魏晋时期,热衷于探讨有无、本末等观念范畴的玄学思潮盛行一时,认为社会人伦秩序原本出于自然。西晋向秀即提出人之欲求“皆生于自然”,同时又主张“当节之以礼”。这一思潮
A.是儒道相互调和的产物
B.否定了传统的名教秩序
C.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推动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人伦秩序原本出于自然”、人之欲求“皆生于自然”“当节之以礼”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儒家主张以礼束人,玄学思想体现道儒思想的融合,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主张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并非否定传统名教秩序,故排除。C项,三教合一为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材料未体现佛教思想,故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文化艺术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排除。
3.据元朝王祯所记,雕版印书“所费甚多,……数载难成”,“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由这则记载,可推知最迟至元朝时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1.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中说:“遍翻儒家的书,也找不到一句人君可以虐民,百姓不该反抗的话。

所以民贵君轻,征诛和禅让,一样合理,自是儒家一贯的理论。

”由此可知,吕思勉认为儒家思想()A.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具有可贵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C. 将禅让制当作最好的选君的办法D. 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提供依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找不到一句人君可以虐民,百姓不该反抗的话”“民贵君轻”等信息可知,吕思勉认为儒家思想主张“人君”行仁政、反对虐民,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材料主要论述君民关系,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

本题以儒家思想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相近的是()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B.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答案】A【解析】“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强调君主的威势可知符合法家的君主专制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体现了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A项符合题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道家主张,所以排除B;“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儒家孔子“仁”“礼”的观点,所以排除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是儒家孟子的仁政的主张,所以排除D;故选:A。

解答的关键是从“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切入,结合百家争鸣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法家思想,考查了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以下关于太学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汉武帝时期设立②其教学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重庆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

重庆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

重庆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历史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什么原则?A、君主立宪制B、三权分立C、共和政体D、总统独裁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3、题干:古代中国文学史上,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中被誉为“诗仙”的是()A、苏轼B、李清照C、李白D、杜甫4、题干:20世纪初,某一国家的思想家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权力制约”的政治理念,这一国家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5、以下哪个朝代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典型代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A、王安石B、范仲淹C、柳宗元D、欧阳修7、题干:在我国历史上,下列哪项事件标志着鸦片战争的爆发?A. 林则徐虎门销烟B.三元里抗英斗争C. 《南京条约》的签订D. 五口通商8、题干:以下关于五四运动,说法错误的是:A.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C.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 五四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9、下列哪位人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A. 曾国藩B. 康有为C. 孙中山D. 袁世凯 10、以下哪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11、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司马迁B. 司马光C. 班固D. 杜甫1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13、下列哪种自然灾害在明朝时期不会在中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 A.洪涝 B.干旱C.寒潮D.沙尘暴14、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与西洋诸国建立官方贸易 B.展示明朝的国威与实力 C.寻找失踪的宝船 D.开辟新的海上贸易航线15、在以下历史事件中,哪一个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五卅运动D. 北伐战争16、下列哪项不是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观点?A.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B. 农会是中国革命的基础C. 革命不分先后,一切反革命都是敌人D. 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请结合所学,分析以下历史事件,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福州、广州为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军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下列言论与该材料所出学派倡导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D.“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静为天下正”可知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C选项主张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A选项是法家思想,排除。

B选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排除。

D选项是儒家思想,排除。

【点睛】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2.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彗星”的记载,认为“彗星”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项做出的判断A.理是万物本源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吾心即宇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指的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

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结合材料“认为彗星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可知体现的是天人感应,C选项符合题意。

理是万物本源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吾心即宇宙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唐中叶以来,三教鼎力的局面逐渐走向融合。

到北宋时期,寺院也开始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寺院则称“报国寺”。

这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C.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并且逐渐形成理学,占据思想界主导地位。

佛道二教便吸取儒学核心思想进行阐释,使得三大学派在思想内容上有了相似之处。

材料反映的就是佛教吸收儒家忠君、爱国思想,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和儒学的融合,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C选项排除。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4.朱熹对《大学》极其推崇,相比于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更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注重逆德教化的重要性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相比于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更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理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D选项符合题意。

逆德教化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理学吸收佛道的成分,B选项排除。

理学的出现是三教合一的产物,不属于商品经济需求的结果,C选项排除。

【点睛】理学的评价:1、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5.思想家茹兆光先生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其主张“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制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

故选A项考点:王阳明的主张点评:要把握好“致良知”的含义: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6.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

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B.对未来社会制度有精心的设计C.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D.体现出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

”和材料“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可知王夫之和孟德斯鸠都在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C选项符合题意。

王夫之属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还未产生,A选项排除。

王夫之并未对未来社会制度提出构想,只不过停留在批判阶段,B选项排除。

王夫之思想主张与民主共和无关,D选项排除。

7.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作品,他的画作留白较多,相比于其他画家的繁复画而他反而更喜欢做减法。

他曾在画作自题“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以表心意。

据此可知,下图A.注重工笔细致B.讲究借物抒情C.追求细腻写实D.体现神形兼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朱耷的作品,属于文人画,重在抒发情怀,强调写意,B选项符合题意。

注重工笔细致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写意,不属于写实,C选项排除。

神形兼备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8.有人将明清时期的西方科技比喻为“传统科技的晚霞和近代科学的曙光”,这里的“晚霞”是指A.反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B.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C.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D.古代小说的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这些著作的出现是以经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传统科学发展到顶峰的结果,因此被称作“传统科技的晚霞”,C选项符合题意。

反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小说与科技发展无关,D选项排除。

9.“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对下列哪位诗人的描述A.柳宗元B.杜甫C.陆游D.白居易【答案】B【解析】【详解】“诗中圣哲”是解题关键,“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说明这位诗人关注现实与百姓疾苦,其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结合所学可知,这位诗人为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圣”,B选项符合题意。

柳宗元与诗圣无关,A选项排除。

陆游与诗圣无关,C选项排除。

白居易与诗圣无关,D选项排除。

10.福建巡抚徐继畬在1848年完成的《瀛寰志略》中有这样的叙述:“华盛顿,异人也…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向创为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据此可知徐继畬A.具有崇洋媚外的思想B.对美国侵略我国的野心认识不足C.批评清朝君主专制制度D.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蒙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可知徐继畬详细的赞扬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启蒙意识,D选项符合题意。

具有崇洋媚外思想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材料与美国侵略中国的野心无关,B选项排除。

徐继畬属于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维护的是清王朝的统治,C选项排除。

11.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

其主要依据是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触动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而新文化运动动摇的是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选项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五四运动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梁启超在1923年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哪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

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下列不属于梁启超说的变蛾蜕壳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属于旧式的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与蜕变无关,C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选项正确,排除。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B选项正确,排除。

新文化运动触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D选项正确,排除。

【点睛】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

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

经历院系调整后,重庆大学将原有的理学院、文学院等拆分迁出或与其他高校合并,而自身仅保留工学院,重点发展工科类院系。

这些调整反映出A.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B.教育发展适应国家战略需要C.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D.国家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等院校面临着为国家工业化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保留工学院,重点发展工科类院系体现的是教育发展适应国家战略需要,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国家优先发展工科类院系,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教育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服务,C选项排除。

材料与整顿旧教育无关,D选项排除。

14.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己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