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四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菌落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菌落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观察菌落形态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观察不同菌种的菌落特征,学会鉴别菌种。
二、实验原理菌落是指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菌落形态是指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边缘、表面等特征。
菌落形态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纯培养菌种。
2. 仪器:显微镜、接种环、接种针、培养皿、培养基、酒精灯、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菌落培养将纯培养菌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 菌落观察(1)无菌操作:将接种环、接种针等工具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待冷却后进行操作。
(2)挑取菌落:用接种环或接种针挑取少量菌落,置于显微镜载玻片上。
(3)制片: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生理盐水,用接种环将菌落涂抹均匀。
(4)观察: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调整镜头,观察菌落形态。
3. 菌落特征描述根据观察到的菌落形态,描述其大小、形状、颜色、质地、边缘、表面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菌落特征(1)形态:细菌菌落多为圆形、不规则形或椭圆形。
(2)大小:细菌菌落直径一般为0.5-5mm。
(3)颜色:细菌菌落颜色多样,如白色、黄色、绿色、红色等。
(4)质地:细菌菌落质地有粘稠、粘稠带皱褶、粘稠带颗粒、粘稠带膜状等。
(5)边缘:细菌菌落边缘有整齐、不规则、波状等。
2. 放线菌菌落特征(1)形态:放线菌菌落呈放射状、扇形、菊花形等。
(2)大小:放线菌菌落直径一般为0.5-5mm。
(3)颜色:放线菌菌落颜色多样,如白色、黄色、红色、黑色等。
(4)质地:放线菌菌落质地有粘稠、粘稠带皱褶、粘稠带颗粒等。
(5)边缘:放线菌菌落边缘有整齐、不规则、波状等。
3. 酵母菌菌落特征(1)形态:酵母菌菌落呈圆形、不整齐、菌丝状等。
(2)大小:酵母菌菌落直径一般为0.5-5mm。
(3)颜色:酵母菌菌落颜色多样,如白色、黄色、红色、黑色等。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和识别(可编辑)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和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1 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主要特征2 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依据和要点,并应用于识别未知菌落内容:1 观察已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2 辨认未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实验原理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要点对于从事菌种的筛选、杂菌的识别和菌种鉴定等项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少数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所形成的子细胞群体,因此,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和结构在宏观上的反映。
由于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特征也各异。
在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中,细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较接近,放线菌和霉菌形态较相似。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
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
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
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
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
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
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
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
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
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几种常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几种常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姓名:学号:系别:班级:日期:同组成员:一、摘要通过对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观察,了解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的形态结构知识。
实验结果为:1、酵母菌一般呈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柠檬性。
菌落形态与细菌相似,但较大较厚,呈乳白色或红色,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
2二、实验目的1、学习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
2、学习酵母菌、霉菌观察方法。
3、了解酵母菌、霉菌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实验原理酵母菌:酵母菌多呈圆形、卵圆形,有的呈分支的菌丝状。
无性繁殖以出芽生殖为主,少数以分裂方式繁殖;有性生殖是通过不同遗传性的细胞接合产生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
子囊孢子可用孔雀绿进行染色观察。
观察细胞形态和内部结构可采用染色的方法。
美蓝是无毒性的染料,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成无色的还原型;而死亡细胞无此还原力,故被染成蓝色。
霉菌:霉菌可产生复合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高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菌种:产黄青霉、黑曲霉、黑根霉、总状毛霉、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斜面菌种。
2、培养基:PDA培养基、0.05%美蓝染液、5%孔雀绿染液、半固体PDA培养基、乳酸苯酚固定液等。
3、仪器及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滴管、吸水纸等。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酵母菌形态观察1、酵母菌活体观察及死亡率的鉴定(1)取酿酒酵母PDA斜面,以无菌水洗下菌苔制成菌悬液。
(2)取洁净载玻片一张,滴加0.05%美蓝染液1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取酵母菌悬液与染色液混匀,染色2-3min,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酵母菌个体形态。
微生物学实验10 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实验报告题目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通过菌落及细胞形态的观察和比较,掌握区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要点。
2、掌握观察放线菌孢子的方法。
3、掌握观察霉菌孢子及根霉假根的方法。
4、了解酵母菌子囊孢子形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三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霉菌形态比细菌、酵母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形态单位是菌丝,包括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营养菌丝分布在营养基质的内部,气生菌丝伸展到空气中。
营养菌丝体除基本结构以外,有的霉菌还有一些特化形态,例如假根、匍匐菌丝、吸器等。
霉菌的繁殖体不仅包括无性繁殖体,例如分生孢子,孢子囊等,包裹其内或附着其上的有各类无性孢子;还包括有性繁殖结构,例如子囊果,其内形成有性孢子。
在观察时要注意细胞的大小,菌丝构造和繁殖方式。
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
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
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且分化,个体比细菌大得多。
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园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有芽殖、裂殖和产生掷孢子;酵母菌的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酵母菌母细胞在一系列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分离,就会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
2、三点接种法与霉菌菌落形态的观察霉菌的菌落形态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为便于观察,通常用接种针挑取极少量霉菌孢子点接于平板中央,使其形成单个菌落;或在平板上接三点,即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接种,经培养后同一菌种可形成三个重复的单菌落。
后一方法称为三点接种法。
形态观察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2. 掌握微生物、细胞等生物样本的形态观察技术。
3. 了解不同类型显微镜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4.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形态观察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生物样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可以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
光学显微镜是常用的形态观察工具,利用光学原理放大生物样本,使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图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细菌培养物2. 酵母菌培养物3. 霉菌培养物4. 细胞培养物仪器:1. 光学显微镜2. 显微镜载物台3.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4. 显微镜照明系统5. 显微镜成像系统(可选)6. 载玻片7. 盖玻片8. 吸水纸9. 美蓝染液10. 碘液11. 滴管12. 镊子四、实验步骤1. 显微镜使用培训:首先,对实验人员进行显微镜使用培训,包括显微镜的结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2. 样本制备:- 将细菌、酵母菌、霉菌和细胞培养物分别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至适当生长阶段。
- 用无菌操作将菌落或细胞刮取,制成悬液。
- 将悬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
3. 染色:- 根据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如美蓝染色法、碘液染色法等。
- 将染色液滴于盖玻片边缘,使染色液慢慢渗入样本中。
4. 显微镜观察:- 将载玻片放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观察样本形态。
- 观察不同样本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将观察结果记录于实验记录表中,包括样本类型、观察部位、形态特征、数据等。
-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样本的形态特点。
6. 显微镜成像(可选):- 使用显微镜成像系统,将观察结果拍摄成图像,以便于后续分析和分享。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呈球状、杆状或螺旋状。
观察结果显示,细菌菌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2. 酵母菌: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呈卵圆形、椭圆形或球形。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31 实验四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细胞死活的鉴别,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微生实验报告姓名:王晶晖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学号:040312011032实验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细胞死活的鉴别,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
2.了解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构造及使用原理,掌握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会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细胞进行计数。
二、实验原理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
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微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测量。
用于测量微主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 mm长度刻成100等分。
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间物像重叠)用于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
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置于镜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专用载玻片,一般将l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10μm,每格长(0.01mm),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
校正时,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像进入视野,即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实验

一、 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识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四
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内容: 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判断未知菌落的类别
二、 实验材料和用具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热带 假丝酵母、黑曲霉等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马铃薯培养基、 高氏1号培养基、无菌备已知菌落的单菌落 制备未知菌落 可以直接用纯培养的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
四、 注意事项
选择分离的很开的单个菌落或较大的菌落 进行观察;不可随意开盖以免将菌搞混淆。
五、 实验报告
将未知菌落的辨别结果记录于表中
微生物的菌落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霉
红曲霉
黑曲霉 米曲霉
曲霉
曲霉的显微的显微结构
曲霉和青霉的异同
两者同属于曲霉科的,主要鉴别特征就是 孢子。曲霉成的是放射状的孢子 青梅成的 是扫把状的孢子 。 他们都属于半知菌,基本结构特征相同即 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无有性世代等等。 显微镜下最容易观察到的是青霉扫帚状排 列的分生孢子小梗和曲霉膨大的分生孢子 头(顶囊),另曲霉的分生孢子梗直立于 菌丝独特厚壁的足细胞上。
根据菌丝形态 和功能的不同, 放线菌菌丝可分 为基内菌丝、气 生菌丝和孢子丝 三种。
革兰染色
二、实验原理
霉菌 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 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 “发霉的真菌”,
青霉
青霉的显微结构
曲霉
曲霉(Aspergillus)是发酵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菌种, 已被利用的近60种。2,000多年前,我国就用于制酱,也 是酿酒、制醋曲的主要菌种。现代工业利用曲霉生产各种 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等)、有机酸(柠檬酸、葡 萄糖酸、五倍子酸等),农业上用作糖化饲料菌种。例如黑 曲霉、米曲霉等。
毛霉
毛霉又叫黑霉、长毛霉。
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在基物内外能 广泛蔓延,有假根,无匍匐菌丝。
毛霉
毛霉显微结构
根霉
根霉(Rhizopus)属于毛霉目 根霉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用途广泛,其淀粉酶活性很强, 是酿造工业中常用糖化菌。我国最早利用根霉糖化淀粉 (即阿明诺法)生产酒精。
根霉显微形态
毛霉与根霉的比较
①两者皆有假根,但根霉属有匍匐枝,毛霉属无。 ②根霉属有囊托,毛霉属无。③两者皆具囊轴④ 毛霉属孢子囊梗单株从菌丝上发生,分枝或不分 枝,根霉无分支。
二、实验原理
酵母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 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 形或藕节形等。比细菌的单细胞 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 ′5~30微米。酵母菌无鞭毛,不 能游动。
实验四 放线菌、霉菌、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林标声
实验四 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标本片形态特征。
2、学习掌握观察酵母菌标本片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
放线菌 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二、实验原理
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 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 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
1. 比较毛霉和根霉、青霉和曲霉的形态异 同
七、下一个实验
实验五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寻找放线菌、霉显微镜下寻找观察各标本的最适合倍数, 从低倍镜、高倍镜再到油镜。 3. 在最适合倍数下画出所观察标本的形态 4. 实验完毕,注意镜头的清洗,特别是油镜
五、实验结果
酵母 放大倍数 —×—
六、思考题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 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 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有的 还具有微体。
啤酒酵母的菌落
红酵母的菌落
各种酵母菌的菌落
酵母菌和霉菌的培养对比
电镜下的酵母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根霉、青霉、曲霉、放线菌、酵 母等标本片 2、显微镜、蒸馏水、插镜纸、香泊油、二 甲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