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观察常见几种霉菌的菌丝形态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二、实验原理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2)仪器: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实验步骤根据需要可以取出各种霉菌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绘制霉菌的形态,记录各种霉菌的形态特征。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表格:四种霉菌的形态特征六、实验心得1•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假根、孢子囊柄、孢子囊、囊轴、囊托、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2•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无横隔、孢子囊柄、囊轴、孢子囊孢子及后垣孢子。
3•观察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形状、层数及着生情况)、分生孢子。
4•观察青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小梗的轮数及对称性)、分生孢子七、实验考核表2实验成绩自评及组评成绩表八、实验纪实青霉4*10 青霉10*10青霉40*10 毛霉4*10毛霉10*10 毛霉40*10曲霉4*10 曲霉10*10曲霉40*10 根霉4*10根霉10*10 根霉40*10。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观察常见几种霉菌的菌丝形态2、学会霉菌浸片的制作方法二、实验原理霉菌菌丝观察不能用水作介质制片,因为菌丝会因渗透作用而膨胀,目前,霉菌制片时最理想的介质是乳酸苯酚油。
制片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作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浸片除有一定染色效果外,细胞不变形,还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
霉菌和放线菌相似,由于其菌丝较粗,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的表面和培养基背面往往呈现不同的颜色。
霉菌菌落中,处于菌落中心的菌丝菌龄较大,位于边缘的则年幼。
三、实验器材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和毛霉(Mucor sp.)的马铃薯培养基斜面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滤纸、接种钩、酒精灯、、大头针、玻璃纸、镊子、刀片四、方法与步骤1、制作霉菌浸片观察于清洁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取生长好的霉菌平板,用两根大头针小心挑取含少量孢子的菌丝少许,并在乳酚棉蓝液上摊开,小心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用低、高倍镜观察。
对于根霉和毛霉的培养物,可轻轻打开培养皿,将皿盖(有菌的一面朝上)置于显微镜低倍镜下直接观察,或将皿底(有菌的一面朝上)置于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皿边缘的菌丝。
2、载玻片观察法(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灭菌后备用。
图14-1 载玻片培养示意图1 平皿2 U型玻璃棒3 载玻片4 培养物5 盖玻片6 滤纸(2)在上述载玻片的一边滴加融化的马铃薯培养基,点种孢子,并将盖玻片盖与其上,要求中央的培养基直径不大于0.5cm,盖、载玻片间距离不高于0.1mm。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将霉菌培养基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接种霉菌,放置在25摄氏度下培养一周。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培养,我们观察到霉菌在培养皿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首先,我们发现霉菌的生长呈现出不规则的菌丝状,有的呈现出圆形,有的呈现出分枝状,有的呈现出丝状。
其次,霉菌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白色,有的呈现出绿色,有的呈现出黑色。
最后,我们还观察到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孢子,孢子的形态也各异,有的呈现出囊状,有的呈现出杆状,有的呈现出球状。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霉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这些形态特征与霉菌的生长环境、营养条件、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霉菌的形态特征对其生长繁殖、传播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研究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这为我们研究霉菌的分类、鉴定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我们预防和控制霉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霉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增加了我们对霉菌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霉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7-霉菌的形态观察_图文

实验八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原理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菌丝体。
霉菌在潮湿条件下生长繁殖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菌丝分为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匍匐于培养基的表面或生于培养基内吸收养料,从营养菌丝上长出伸于空中的菌丝为气生菌丝系,可分化出产生孢子的结构。
菌丝的直径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多。
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个细胞,有的菌丝无横隔膜整个菌丝体为1个单细胞。
霉菌的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颜色各不相同。
霉菌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孢子。
菌丝、孢子及菌落等特征,因霉菌的种类而异,因而为种类鉴定非常重要的依据。
由于霉菌的菌丝体较粗,而且孢子容易飞散,若在水中溶易变形,显微测量时与实际值存在人为偏差,故观察时将其置于棉蓝乳酚油中,既有保持其正常的形态、使细胞不易干燥及杀菌防腐作用,还因棉蓝染料的存在而对菌丝与孢子具有染色作用,真菌的显微观察时常用棉蓝乳酚油作为浮载剂。
二、主要仪器及设备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棉蓝乳酸油染色液,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滤纸,显微镜等。
三、操作步骤1、取95%酒精浸泡的载玻片1块,火焰烧去酒精;2、冷却后在载玻片中央滴棉蓝乳酚油1滴;3、以解剖针从霉菌菌落上挑少许菌丝体置于染液中;4、以解剖针使菌丝体在染液中充分展开;5、将1洁净的盖玻片盖于染液上,以滤纸吸去盖玻片边缘过剩的染液;6、显微镜下20X、40X物镜观察绘图。
四、注意事项1、菌丝体在浮载剂中必须充分展开;2、盖盖玻片时必须斜着缓慢放下,否则在盖上异形成气泡。
五、实验报告1、绘制有隔菌丝与无隔菌丝图2、绘制青霉菌及曲霉菌的分生孢子梗图。
3、霉菌显微观察制片与细菌有何不同?II 四大类细胞型微生物的菌落特征比较观察一、实验原理菌落形态是指某种微生物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由单个菌体形成的群体形态。
微生物学 实验5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
一、实验目的
霉菌的形态观察
(1)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 (2) 观察根霉、青霉、曲霉的形态构造及无 性孢子。
(3)学习并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原理
霉菌为真核微生物,菌丝较粗大,有分枝或不 分枝的。菌丝体为无色透明或暗褐色至黑色,或呈 现鲜艳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菌丝皆呈管状。 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为绒毛状或棉絮状。一些较 高等的霉菌丝状管道中皆有横隔,将菌丝隔成许多 细胞。霉菌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分散, 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兰染色液。该染色 液①可使细胞不变形;②具有防腐杀菌作用;④不 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⑤溶液本身呈蓝色,有 一定的染色效果。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黑曲霉、青霉、黑根霉。
2. 其他 显微镜、培养箱、养皿、乳酸 石炭酸棉蓝染色液、载玻片、盖玻片、 无菌水、接种环、接种钩、解剖针、酒 精灯、火柴、滤纸、玻璃铅笔等。
四、操作方法
(一)制片观察法(水浸片法制作标本片)
(1) 在一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兰 染色液;按无菌操作,用解剖针挑取少量带有 孢子的霉菌菌丝于染色液中(注:挑取带有颜 色的菌丝),再细心地把菌丝挑散开,然后用 盖玻片盖上(注:不要产生气泡)。 (2)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霉菌菌丝的形态(观察 菌丝有无隔膜、假根、匍匐枝、足细胞;以及 无性或有性孢子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
显微形态:菌丝体无隔,有 假根和匍匐枝,其中,匍匐 黑根霉(匍枝根霉) 枝无色,假根发达呈褐色。 孢子囊簇生呈黑色或褐色, 菌落:初期白色,老熟 可形成球状接合孢子。 后灰褐色
根霉
孢子囊
匍匐枝 假根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黑曲霉
曲霉
实验2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2 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 学会对霉菌的制片方法。
2.了解和熟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的形态构造。
二、实验原理霉菌除少数为单细胞外,基本构造都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
菌丝体无色透明或呈暗褐色至黑色;或呈现鲜艳的颜色。
在固体培养基上长成绒毛状或棉絮状。
菌丝内部构造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皆呈管状。
低级的霉菌其丝状管道中无横隔,因此其菌丝体内含有许多细胞核。
而在一些比较高等的霉菌丝状管道中皆有横隔,由横隔将菌丝隔成许多细胞。
霉菌的繁殖方式很多,有各种各样无性及有性的繁殖方式,是分类时的重要依据,另外菌丝体与菌落形态的特征也是鉴别的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炭酸溶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用此溶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分散等。
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如下图):用无菌操作将少量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霉菌与放线菌的玻璃纸培养观察方法相似。
该方法用于观察不同生长阶段的霉菌的形态,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1. 菌种:毛霉、根霉、曲霉、青霉等。
2. 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液3. 仪器或其他用具: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接种钩、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步骤霉菌形态的观察——直接制片观察法观察霉菌时,除直接观察斜面或平皿的菌落外,制取霉菌标本时,由于菌丝粗大而且孢子很容易分散,放在水中观察细胞容易变形,因此,在制作标本时不用水,而用乳酸石炭酸溶液。
教学课件-霉菌形态观察.

作业
1.你能否通过显微镜观察,区分出上述四类霉菌。 2.将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各种霉菌的形态结构描 绘出来,并注明名称。 3.列表比较各种霉菌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 4.比较酵母菌、细菌、霉菌形态上的异同。
(4)待融化后的培养基冷却至45t左右时,接人标明菌 名的相应霉菌孢子一环,搅拌均匀,立即取大约3-4 环于载玻片中央,然后迅速盖上无菌盖玻片,并于载 玻片右上角标明菌名。
(5)往培养皿中倒人约3ml的无菌水。 (6)将上述制备好的载玻片置于培养皿中的玻片架上, 盖上皿盖,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48-72h,取出, 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霉菌的形态。
微生物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相似的情境?? 食物表面长的是什么东东??
霉菌的形态观察
原理: 霉菌为真核微生物,菌丝较粗大,有分枝或不分
枝的。菌丝体为五色透明或暗褐色至黑色,或呈现鲜 艳的颜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菌丝皆呈管状。在固体培养基上 生长,为绒毛状或棉絮状。一些较高等的霉菌丝状管 道中皆有横隔,由横格状菌丝隔成许多细胞。细胞易 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分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该染色液使细胞不变形,具 有防腐杀菌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 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方法(二)
(二)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1.无菌培养皿的准备 在一洁净干燥的培养皿内,放一铝丝制载玻片架, 再放人分别用纸包好的洁净载玻片1-2片及盖玻片 1-2片,然后盖上皿盖,包扎后灭菌备用。 2.霉菌载玻片培养物的制备 (1)取约3ml经灭菌后的察氏培养基试管,标上 青(毛、根或曲)霉字样。 (2)以无菌操作方式取出无菌培养皿中的载玻片 和盖玻片,打开备用。 (3)取一标好字样的试管培养基,板培养物的制备 (1)在水浴锅中,融化大试管察氏培养基1管。 (2)将上述以融化的培养基以无菌操作方式注入已灭 过菌的空培养皿中,待凝。
实验三 霉菌的形态观察

无性生殖体:
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分生孢子
பைடு நூலகம்
分生孢子
小梗 顶囊 分生孢子梗
足细胞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头发辫状
黑曲霉的显微形态
青霉
菌丝体形态:
• 营养菌丝有横隔,无足细胞 • 分生孢子梗有横隔 • 分生孢子头无顶囊,呈帚状 • 小梗顶串生分生孢子(球形 、椭圆或短圆柱状)
电子显微 镜2400倍
青霉的显微形态
五、结果记录
(绘制说明所观察到的几种 霉菌的形态特征。)
根霉
显微形态:菌丝体无隔,有 假根和匍匐枝,其中,匍匐
• 黑根霉(匍枝根霉)枝无色,假根发达呈褐色。
• 菌落:初期白色,老熟 后灰褐色
孢子囊簇生呈黑色或褐色, 可形成球状接合孢子。
孢子囊
假根
匍匐枝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 黑曲霉
曲霉
菌丝体心态:有横隔,常无色,老熟
时变为浅黄色至褐色,有足细胞
实验三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低倍镜的使用。 (2)学习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低倍镜的使用。 (2)学习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
显微镜 青霉标本片 曲霉标本片 根霉标本片
三、原理
霉菌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 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大小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 多,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制成 的霉菌标本片的特点:细胞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 不易干燥,能保存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分散;溶液本事呈 蓝色,能增强反差,具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在显微镜下易于 观察。
四、实验步骤
①转换到低倍镜,调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观察方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 Rhizopus sp. ) ,毛霉( Mucor
sp. ),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
3、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
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1)、培养小室的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
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
扎后于110℃灭菌20~30分钟,烘干备用。
(2)、琼脂薄片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
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将其
切成 1cmx1cm的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室中的载玻
片上(每片放两块 )。
(3)、接种: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环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孢子,接种
于培养小室中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
(3)、培养:通过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的圆滤纸上加 2~3ml 灭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的湿度 ) ,盖上皿盖,27 ℃正置培养一周。
(4)、镜检: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内取出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
五、【注意事项】
1、载玻片培养观察中,注意无菌操作,接种量要少,同时尽可能将分散的孢子接种
在琼脂块边缘上,否则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影响观察。
六、【实验结果及绘图】
菌种曲霉根霉毛霉青霉
形态特征营养菌丝具有
分隔;气生菌
丝的一部分形
成长而粗糙的
分生孢子梗,
顶端膨大成球
状顶囊,表面
辐射出一层或
两层小梗,小
梗上着生成串
的球形分生孢
子。
分生孢子
梗生于足细胞
上,并通过足
细胞与营养菌
丝相连。
菌丝无隔、多
核、分枝状,
有匍匐菌丝和
假根。
在假根
的上方直立地
生长出一至数
根孢囊梗,其
顶端膨大成球
形孢子囊。
囊
的基部有囊
托,中间有球
形或半球形囊
轴。
囊内产大
量孢囊孢子,
有性生殖时由
不同性别的菌
丝或匍匐菌丝
上生出配子
囊,配子囊双
双异宗配合形
成一接合孢
子。
菌丝无隔、多
核、分枝状,
无假根或匍匐
菌丝。
菌丝体
上直接生出单
生、总状分枝
或假轴状分枝
的孢囊梗。
各
分枝顶端着生
球形孢子囊,
无囊托。
菌丝有横
隔,分生孢
子梗亦有横
隔,光滑或
粗糙。
基部
无足细胞,
顶端不形成
膨大的顶
囊,其分生
孢子梗经过
多次分枝,
产生几轮对
称或不对称
的小梗,形
如扫帚,称
为帚状体。
小梗顶端有
孢子。
四种霉菌形态特征表
【绘图】
青霉菌10x10 青霉菌10x10
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20~30min,然后用1层及6层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水至所需量,110℃灭菌20~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