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人大)
劳动关系学第七讲劳动者

第七讲 劳动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在这里,劳动者的法律含义是很明确的,即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非此不应属于劳动者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
劳动者的基本法律特征
第七讲 劳动者
1)受雇于他人,在他人指令或指挥下从事各 类生产活动; 2)获得工资或相当于工资的报酬; 3)具有独立身份的自然人 ——劳动者只有在被雇用,并在所有者、经营者的指令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才能获取自己的劳动报酬(工资)。
03
这里劳动者最重要的特征在于雇佣劳动者 第七讲 劳动者
04
3.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拥有并可以自行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即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
1
不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只得受雇于他人(以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生产过程);
2
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的地位;
3
经济收入主要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收入 第七讲 劳动者
团结权
集体劳权的内容和特点
所谓特定结社权的含义:
1
一是主体特定,即只能是社会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2
二是结社目的特定,即只能是为了改善劳动者的劳动待遇和社会经济地位;
3
三是组织形式特定,即只能是工会。 第七讲 劳动者
4
团结权属于特定的结社权
团结权在劳动者的权利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团结权是确保劳动者生存权得以实施的手段;
劳动者概念的内涵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是有所差别的:
计划经济下所有的人都是受雇于国家的劳动者,不仅直接从事生产的被管理人员,而且处于经营者和管理者地位的厂长经理也是被国家雇佣的劳动者,他们的区别只是分工的不同。这时劳动者的概念是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的概念相一致的。 第七讲 劳动者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

势力不大,也会对劳动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 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就业待遇和就业条件,并且可能对非工会会员,或者无工会的组 织产生影响。工会在国家层面的活动更是影响几乎所有的工人
▪ 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服从单位工作规则 服从单位指示和命令 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 接受制裁的义务
生产组织属于雇主所有 工具或设备属于雇主 原料由雇主提供 责任和风险由雇主承担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一)集体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 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 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 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 力量对比。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 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 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 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二)非文化因素的解释: 1、“客观”的工作环境 2、管理政策和实施 3、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三)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任何文化的和非文化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 的程度与表现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 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
▪ 产业关系 (industrial relations)
中文又译为工业关系。 原义为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 本特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 产业关系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同于劳资关系 ,主要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 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 境。 就主体而言,这一关系不仅包括劳资双方,而且还包括政 府一方,是所谓三方关系。
人大劳动关系专业所修的课程

人大劳动关系专业所修的课程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劳动关系领域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人大劳动关系专业所修的课程。
一、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概论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内涵、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劳动关系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重点课程,主要涵盖了劳动法律体系、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与变更、劳动争议解决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技巧,提高劳动争议解决能力。
三、劳动关系制度劳动关系制度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制度的内涵、形成与发展、运行机制以及评价与调整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劳动关系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劳动关系制度的运行规律,培养运用劳动关系制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涵盖了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巧、实际案例分析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熟悉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技巧,提高劳动关系管理能力,为将来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五、劳动关系调研与案例分析劳动关系调研与案例分析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专题课程,主要包括劳动关系调研的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劳动关系调研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培养解决实际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掌握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劳动关系相关工作的能力。
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劳动关系领域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劳动关系学(第二章)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争论的焦点主要有:
➢ 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 、认识 各不相同
➢ 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 方案
➢ 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 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 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第二章 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逐步 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
劳动关系的特点:
1、劳资矛盾的焦点没有变化,但矛盾激烈程度与方式有些变 化,集体谈判制度得到确认,成为解决劳资矛盾的有效途径
2、工会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日趋强大有组 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劳资矛盾有所缓 和 3、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逐步转向国家干预,出 现大量劳工立法,组建相应机构,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有序化 和法律化
第二章 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 由于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合作的本质特征,劳 动关系的发展是伴随关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而兴起的。
▪ 基于不同经济利益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西方 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 具体特点不同,决定了在该时间劳动关系的 表现方式和内容特征也各不相同。
第二章 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从初期的国家干预 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律化过渡阶段。
劳动关系的特点:
1、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 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干货】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考研经验分享(803,636介绍与选择)

【干货】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考研经验分享(803,636介绍与选择)人大劳人院考研经验分享好像网上挺少关于劳动关系的复习经验贴,我也作为一个考上劳人院的师姐(18级劳关硕士),简单写一些分享吧,主要是636、803科目的一些介绍,让你们有个了解。
介绍一下劳人院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变化以及参考书目:一、考试内容: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三803(人资必选、然后劳经、劳关、社保三选一)专业名称:劳动经济学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三803(劳经必选,然后人资、劳关、社保三选一)专业名称:劳动关系学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636(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四选二)803(劳关必选,然后人资、社保、劳经三选一)专业名称:社会保障学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636(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四选二)803(社保必选,然后劳关、人资、劳经三选一)二、考试的变化:2019年的改革对于人资和劳经专业没有什么影响,对于社保和劳关专业的影响比较大,其中社保专业更大,专业课以由620变为636,专业课二由804变为803:专业课除了社保以外,也要学习劳关、人资、劳经其中一门。
对于劳关专业,之前的636只有两门,所以你不用考虑如何选择搭配:劳动法、战略劳动关系管理。
而现在扩至四门,且是四门全新的科目,要四选二: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
所以较之前需要自己做好衡量,选择哪两门更能适合自己。
三、考试参考书目:803专业科目:人力资源管理学:1.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出版社;2. 彭剑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践与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上必选)3.考人资专业的同学最好购买补充书目:付亚和、徐玉林的《绩效管理》、文跃然《薪酬关系》都是复旦出版社。
这两本书是对彭剑锋老师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薪酬和绩效两个章节的更为详细的介绍。
而且,绩效可以说是人资中最重要的考点了。
4.看老师的文章,知道新导向(在自己掌握书目之后,有时间再看,或复试的时候看。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第一章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识记:1.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合作、冲突、力量、权力对劳动者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对资方来说有关闭工厂、惩处、解雇。
是阻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再来的决定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是治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阻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3.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从狭义上讲包括两方面:一方是雇员以及以工会为要紧形式的雇员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
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爱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提供有效的服务4.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二)领会:1.是指治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
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阻碍。
劳动关系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规则。
同时,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显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依旧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力量是阻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在劳动关系中,治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是治理方拥有的权威,即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阻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拥有决策权力,使治理方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时刻和场合,也可能会发生逆转。
劳动关系学(人大版)

名词解释1、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劳动者:指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受雇于他人,以劳动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者。
3、工会: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基本特征:因劳动关系冲突而产生、以维护会员利益为任务、以集体谈判为基本手段、自愿结合)4、集体谈判: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者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
集体合同:集体谈判双方代表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
团结权:劳动者为实现和改善劳动条件而组织和加入工会的权利。
5、集体争议:集体劳动关系中存在共同性或关联性权利义务的劳动者或者劳动者集体,因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义务问题,与雇主发生的法律纠纷。
是与个体争议相对应的争议形式。
劳动者方面的集体争议行为包括罢工、集体怠工、占领工厂、设置纠察线等。
行使争议权应符合:工会领导、以缔结集体协议为目的、妥当性6、劳动争议①广义:以劳动关系为中心发生的一切争议②狭义:单个的雇用人和受雇人之间所发生的争议及雇用人团体与受雇人团体发生的争议。
7、劳动争议仲裁:由公正的第三方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作出评判。
我国目前有:商事仲裁和劳动者争议仲裁。
、特点:仲裁时效短;程序简便、先裁后审;审判具有法律效力;限于权利争议8、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
具有行政性与准司法性。
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工会代表、政府制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代表组成。
9、集体行动: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又称产业行动,指劳资关系双方为在劳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闭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的手段进行对抗的行为。
产业行动是集体劳动争议的最高争议手段。
10 罢工:工会在集体谈判期间组织雇员集体拒绝提供劳动服务的行为,引起罢工的主要原因是集体谈判陷入僵局。
11工潮:劳动者为实现一定的经济或者其他社会要求而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延续一定时日、不间断的集体行动,包括请愿、集会、游行、示威、怠工、罢工等。
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保研(推荐免试)复试名单及复试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保研(推荐免试)复试名单及复试安排一、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保研(推荐免试)复试名单1、劳动经济学袁梦、汪海建、杨豪、贾文娜、张佳宁、慕文珺、姚思彦、解雨巷、税丹丹、刘飞、潘锋、肖思依、祝慧琳、钱盛、杨宇、章乐乐2、劳动关系学张杨、徐亦肖、秦泽华、徐景昀、李一甲、李东辰、李彦君、李贞、廖慧珍、林瑶、扎西顿珠3、人力资源管理刘凯乐、黄清、端木郁芊、郑沛琪、刘美岑、吴艳华、张杰、毕玥、华慧娟、黄宁宁、黄佩仪、贾筱、李骏婷、李宇驰、孟冉、王畅、王晓瑜、王笑蕊、闻婧、徐晓世、颜绿苑、杨思婧、叶津灼、张家玮、张然、钟燕敏4、社会保障郭倚铭、乔抒晨、李艾熙、王晶楠、王晓慧、李佳佳、李珂娜、赵晰、栾奕、王迪、姚初晴、霍萱、曹阳硕、王燊成、高琪、林姣二、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保研(推荐免试)复试安排1、进入“复试名单”的申请人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网上支付复试费并下载打印《复试通知》。
2、复试报到时间地点:10月11日(周六)下午14点—16点,求是楼343A室3、复试时需要提交以下材料:1)有效期内的身份证、按期注册的学生证;2)《申请免试攻读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和学院公章;如学分绩、专业学分绩排名、专业综合排名、班级学分绩排名、班级综合排名等信息有涂改,必须由学院相关负责人(如教务秘书、学院领导)签字并在修改处加盖公章;3)本科三学年成绩单,须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4)提交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原件和复印件,其成绩须达到426分以上。
如报到时不能提交完整材料,请尽快补齐,如因此影响录取结果,责任自负。
网上报名信息不属实及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信息者,一经发现,取消其复试资格,并予以公示。
4、考试安排:(1)笔试及跨一级学科加试专业:劳动经济学笔试科目:劳动经济学加试:经济学专业:劳动关系笔试科目:劳动关系加试:管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笔试科目: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加试:管理学专业:社会保障笔试科目:社会保障学加试:社会学笔试时间地点:10月12日上午8:30-11:00,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加试时间地点:10月12日晚上18:00-20:00,求是楼347注:考生需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于考前20分钟开始入场,迟到15分钟后不准参加当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