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杜甫《客至》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下册杜甫《客至》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下册杜甫《客至》学案含答案

客至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思维发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文化传承:背诵

自学自测

一、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创作背景

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三、原诗呈现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花径】:这里指杜甫草堂外的一条小路,路边有野花。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陋。

【飧(sūn)】:熟食。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醅(pēi)】:未过滤的酒。

【肯】:正、恰。

【呼取】:叫过来。

四、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

自研自悟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干什么?诗中哪些词语有所暗示?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3.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自练自提

对比阅读《客至》和《宾至》两首诗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宾至》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延客之状,居幽而地僻,访客稀少,且自己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B.颔联写惊讶之情,此宾因杜甫文幸名闻海内前来拜访,让诗人受宠若惊。

C.颈联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重复,也使得诗句平仄协调。

D.尾联写送客之意,诗人真诚致歉,表达不舍之情,并邀请贵客重来。

E.全诗写“宾至”,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2.《客至》的颔联写主客对话,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3分)

3.《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3分)

4.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4分)

客至答案:

整体感知:田园山水诗

1. 一位正在家中准备设筵迎客的农家老翁。

打扫、开门、准备酒菜、招呼。

但见、扫、开、肯与……呼取……

2.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记事诗。

从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以看出作者喜客的心情。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寓情于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寥心情。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互文。承上启下。颔联将笔触转向庭院,并点题。前句不仅说不常来客,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更说明两人交情之深厚,为后面的酣畅欢快作了铺垫。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

“无”和“只”两字,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以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1.B项,“受宠若惊”错。D项,“诗人真诚致歉,表达不舍之情”错。

2.乐享安逸(恬淡)生活;内心孤独寂寞;对客人到来的喜悦。

评分建议: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3“幽栖地僻”表现交往少;“老病人扶”表现年老多病;“百年粗粝”表现生活贫苦。

评分建议: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客人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去看花,暗含送客的意味,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冷傲。评分建议:每点分析、态度各1分,意思对即可。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一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背诵这三首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1.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杜甫《客至》高考诗歌鉴赏

杜甫《客至》鉴赏 古诗鉴赏 0203 1440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

《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

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 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1 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ft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 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 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 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 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 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ft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ft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 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ft,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 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 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ft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板书:秋兴八首(其一) 二、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鉴赏方法:诗歌鉴赏之“四抓”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三、具体探究

(一)抓题目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兵车行》、《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三)抓诗句及注释 1、写了什么:意象? 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2、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介绍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设计: 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 唐代大历年间羁旅沧桑、饱经风霜的杜甫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这是三峡西面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PPT 1 :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是七律组诗,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分别吟咏一个对象,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下面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师配乐示范朗读,正音。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 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王昭君)。 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 明确:(颔联、颈联) 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昭君终老塞外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昭君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师:曾经有人听琵琶曲听的泪洒青衫,大家知道是谁吗?(白居易)有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感动白居易的仅仅是琵琶曲吗?(不是)是什么触动了白居易心中最深沉的感慨?(琵琶女的身世际遇)琵琶女的身世际遇跟作者有着太多的相似了,因此他心底最深沉的感慨化作两句诗,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PPT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问:那么在《咏怀古迹其三》当中,杜甫来咏昭君是否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杜甫的生平: PPT4: 杜甫: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

《杜甫诗》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⑴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⑴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

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熟读背诵3首诗。 ⑵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⑴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最新杜甫《客至》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客至》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客至》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歌自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这首诗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文解释】 1、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2、房前屋后都环绕着春水,只见成群的鸥鸟天天来。花径因为客人少没有打扫过,柴门今天为了你的到来才打开。因为离市集远,盘中的菜品种少,由于家贫,酒杯中只有旧年的陈酒。如果你愿意和邻居的老翁对饮,隔着篱笆喊他一起过来干杯。 词语解释:

但:只。 缘:因为。 蓬门:蓬草编织的门。 飧:熟食。 兼味:指饭菜不丰富。 旧醅:没过滤的陈酒。 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余杯:余下来的酒。 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⑦ 呼取:叫,招呼 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表现出宾主之间无拘无束的情谊,

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2、了解杜甫诗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有关律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如何读懂诗歌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 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 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 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 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 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 * ,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诗三首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5、会使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3、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4.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 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望岳》,通过歌咏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出诗人“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春望》《石壕吏》中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师准备: 1.了解诗的特点与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 2.对杜甫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详细了解。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这三首诗,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目标: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鉴赏古诗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解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检查预习,交流资料搜集情况。并点拨把握重点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背景交代一定要作到准确而清晰,为正解诗词作好铺垫。 指名学生交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

杜甫诗三首--登高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5 杜甫诗三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

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词阅读题)杜甫《客至》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客至》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词阅读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但:只。 缘:因为。 蓬门:蓬草编织的门。 飧:熟食。 兼味:指饭菜不丰富。 旧醅:没过滤的陈酒。

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 答: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答: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答: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答: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第1课时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杜甫江阁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

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三)知识点梳理(词语理解)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杜甫像 (四)生平及写作背景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客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9. 诗以“客至”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对此概括说明。 10.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颈联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延客的情景;尾联请邻翁共饮的细节把延客的气氛推向高潮。 10. 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两句虚写客至,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实写客至,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不见复关,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⑵孔子曰:“君使臣以礼,__________。”(《论语·八佾篇》) ⑶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⑸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⑹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⑺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⑻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