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圆的认识教案
圆的定义初中教案

圆的定义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圆的定义和性质。
2. 圆的画法。
教学难点:1. 圆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圆的模型或实物。
2. 圆规和直尺。
3. 白色board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圆的实物,如圆形的糖果、硬币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
2.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形状都是圆形。
二、新课(20分钟)1. 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这个固定点称为圆心,距离称为半径。
2. 圆的性质:a.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半径。
b. 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弧长都相等。
c.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称为圆周率,用符号π表示。
3. 圆的画法:a. 准备圆规和直尺。
b. 将圆规的一只脚放在圆心位置,另一只脚放上铅笔。
c. 调整圆规的距离,使其等于半径。
d. 固定圆规的位置,旋转圆规一周,就可以画出完整的圆。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的练习题。
2. 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不同半径的圆,并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圆周率。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圆的定义和性质。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物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圆形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入圆的定义。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圆的性质和画法。
在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总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圆的认识教案

初中圆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及圆心、半径、弦、直径、圆弧、半圆、等圆、等弧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并能够正确表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圆的定义及圆心、半径、弦、直径、圆弧、半圆、等圆、等弧的概念。
2. 难点:正确理解概念,准确识别,正确表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摩天轮、井盖、呼啦圈、自行车车轮、满月等图片。
请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其中共同的图形。
2. 引出课题:以数学上如何给圆下定义以及还有哪些相关知识为切入点,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二、讲解新知1. 圆的定义:介绍圆是由所有与给定点等距的点构成的图形,给定点称为圆心,等距称为半径。
2. 圆心、半径、弦、直径、圆弧、半圆、等圆、等弧的概念:- 圆心:圆的中心点。
- 半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 弦: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线段。
- 直径: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弦。
- 圆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
- 半圆:直径两端的弧。
- 等圆: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
三、动手操作1. 请学生用圆规和直尺尝试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圆的性质,如圆的对称性、直径与弦的关系等。
四、课堂练习1. 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圆的认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动手操作、课堂练习等活动,使学生对圆的定义及圆心、半径、弦、直径、圆弧、半圆、等圆、等弧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圆的认识》数学课堂教案

《圆的认识》数学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和圆的画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 圆的性质:(1)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线段都是圆的直径。
(3)圆的直径等于两倍的半径。
(4)圆周率(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 圆的画法:(1)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确定圆心、半径和直径。
(3)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得到半径。
(4)用圆规画出圆的轮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和画法。
难点:理解圆的性质,熟练掌握圆的画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性质。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圆的定义: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的特点,总结出圆的定义。
3. 学习圆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性质,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
4. 教授圆的画法:讲解圆的画法步骤,并示范操作。
5.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圆的画法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课后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在圆的认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圆形的实物模型,如硬币、圆桌等,以便学生直观地认识圆。
九上数学《圆的概念(教案)》

九上数学《圆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基本性质;2. 学会使用圆规和量角器画圆;3. 了解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3. 学会用圆的方程表示圆,并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3.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2. 圆的方程及其应用。
难点:1. 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2. 圆的方程的求解。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PPT、圆规、量角器、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车轮、地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征,引发对圆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归纳圆的特征。
3. 课堂讲解:讲解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性质;通过PPT或板书,展示圆的性质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动手实践:让学生使用圆规和量角器画圆,观察和总结画圆的方法和技巧。
5.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圆的性质解释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定义、性质和位置关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九上数学《圆的概念(教案)》

九上数学《圆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基本属性;(2)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3)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渗透数学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圆的定义及基本属性;(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3)用圆规和直尺画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2)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硬币、地球等,引出圆的概念;(2)提问:什么是圆?圆有哪些特点?2. 自主探究:(1)学生尝试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观察圆的特点;(2)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半径与圆的直径的关系;(3)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讲解与演示:(1)讲解圆的定义及基本属性;(2)演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过程;(3)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圆的位置关系。
4. 练习与反馈:(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圆的定义及基本属性;2.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3. 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2. 观察生活中的圆,拍摄照片或画图,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性质;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圆的特点;3. 运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练习题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圆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圆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定义;2.熟练掌握圆的相关术语;3.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4.能够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圆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1.圆周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圆形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出示大型圆形物品(如篮球、乒乓球等)或手绘的圆形图形来引出圆的概念,并解释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
第二步:圆的定义及相关术语•圆:以某点为圆心,以某线段为半径所确定的点集,称为圆。
•圆心:圆心是圆上的一个点,它到圆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通常用字母O表示。
•半径:以圆心为中心,与圆相切的线段的长度,通常用字母r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的线段,长度是两个切点之间的最大距离,通常用字母d表示。
•弧:圆上两点间的部分,通常用字母AB表示。
•圆周:圆形的边界线称为圆周,通常用字母C表示。
教师通过多次演示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以上术语的含义。
第三步:周长和面积的计算1. 圆周长教师出示圆和直径的关系图,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圆周长的公式:C = πd,其中π为圆周率,约等于3.14。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圆的半径推导同样的公式:C = 2πr。
2. 圆面积教师出示圆和半径的关系图,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圆面积的公式:S = πr^2。
然后让学生根据圆和直径的关系推导同样的公式:S = π(d/2)^2。
第四步:应用教师出示应用题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例如:小明买了一块圆形木板,直径是40cm,他准备在木板上画一个小圆圆,圆心距离圆心的距离是10cm。
请你算一下,他剩余的木板面积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所需计算的参数,然后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第五步:归纳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然后引导他们发表自己对圆的理解和认识,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领会和掌握。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圆的定义以及相关术语,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也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教具或多媒体展示圆的基本元素,如圆心、半径、直径、弧、弦等;
(2)引导学生探究圆的性质,如圆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相等、圆的半径相等等;
(3)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4)强调圆的对称性质和位置关系,如圆与直线、圆与圆的相切、相交、内含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圆的切线、割线概念及其相关性质,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6.能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如求圆的切线、割线、圆的半径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等,形成对圆的直观认识;
2.运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讨论、思考等方式,发现圆的性质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圆的相关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
3.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4)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a.一个半径为5cm的圆;
b.一个直径为10cm的圆;
c.一个圆的周长为31.4cm,求其半径和面积;
(4)探讨圆的对称性质,举例说明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选做题: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思考题,探讨圆的切线、割线性质;
(2)利用圆的性质,设计一个创意图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3)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发现和发展历程,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九上数学《圆的概念(教案)》

九上数学《圆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及其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圆规、直尺、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一个没有边界的图形吗?它是什么形状?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图形就是圆。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 引导学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
3. 示例:画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画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讲解。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圆?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圆的概念和画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总结反思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学会了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题,如: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14厘米,求其半径。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讲解。
七、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物品,如圆桌、圆饼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物品为什么是圆形的?它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圆的认识教案【篇一:圆的认识——白板课件实例】《圆的认识》白板课件实例下面以数学课中的《圆的认识》为例学习白板课件的制作为例,介绍如何使用白板软件备课以及授课。
1、教学设计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每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白板工具使用。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如下:2、收集授课素材3、编辑制作白板课件根据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素材资料进行白板课件的制作,制作步骤以及具体操作如下:a、新课导入(1)感知圆的特征,独立归纳总结图形比较页面如图1-13所示,教师利用文本框输入“图形比较”四个字,然后进行如下教学环节。
教师利用智能笔在“图形比较”白板页面上出示: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以及圆形,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然后根据图形特点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请两位同学到白板上将图形分类,使用白板拖动功能,将任意图形拖拽到任意位置。
教师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操作结果的正确与否。
利用选择键选择任意一个图形,进行旋转,拖拽,并将线段拆分;将圆选中,进行旋转,拖拽,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梯形均是由线段组成,而圆是由闭合曲线组成。
图1-13 拼图游戏(2)在生活的实物中找到圆生活中的圆如图1-14所示,教师利用文本框输入“生活中的圆”,然后进行如下教学环节。
通过上面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曲线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圆”白板页面中利用图库功能,在课前准备好的图库中拖拽出示硬币、卡通挂钟、中国瓷盘、剪纸和中秋月饼后,请同学亲自在白板上来画出这些实物的轮廓,说说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可以利用智能笔工具,在白板上呈现的实物图周边画出轮廓,不同实物选择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智能笔加以区分。
教师将学生所画轮廓拖拽出来,然后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轮廓,沿着物体的外沿来画移走实物后,留下的就是轮廓。
图1-14 生活中的圆b、认识圆(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如图1-15所示,教学环节如下。
【篇二:九年级数学教案】28.1圆的认识(1)圆的基本元素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1、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a教学过程:一、圆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
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 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
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二、圆的基本元素问题:据统计,某个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有50%的同学步行上学,有20%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30%,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右上图28.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如图28.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
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弦,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bc、bac,其中像弧bc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bac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练习1、直径是弦吗?弦是直径吗?2、半圆是弧吗?弧是半圆吗?3、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而两段弧相等需要什么条件呢?4、说出上右图中的圆心角、优弧、劣弧。
5、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吗?为什么?四、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中的一些元素,同学应能从具体的图形中对这些元素加以识别。
五、作业1、如图,ab是⊙o的直径,c点在⊙o上,那么,哪一段弧是优弧,哪一段弧是劣弧?2、经过a、b两点的圆的几个?它们的圆心都在哪里?3、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在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上。
4、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为弦,od∥bc,交ac于d,bc?6cm,求od的长。
5、已知:如图,oa、ob为⊙o的半径,c、d分别为oa、ob的中点,试说明ad=bc。
第1题(第3题)b第4题28.1.2圆的对称性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由问题引入新课:要同学们画两个等圆,并把其中一个圆剪下,让两个圆的圆心重合,使得其中一个圆绕着圆心旋转,可以发现,两个圆都是互相重合的。
如果沿着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折叠,圆在这条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
由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圆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新课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图28.1.3图28.1.4实验1、将图形28.1.3中的扇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得到图28.1.4中的图形,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前后两个图形,发现?aob??aob,ab?ab,? ab??ab。
实质上,?aob确定了扇形aob的大小,所以,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否相等呢?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否相等呢?实验2、如图28.1.7,如果在图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垂直于直径cd的弦ab,垂足为p,再将纸片沿着直径cd对折,比较ap与pb、ac与cb,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显然,如果cd是直径,ab是⊙o中垂直于直径的弦,那么ap?bp,?ac?bc??。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ad?bd(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1)思考:如图,在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里,准备种植六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相等,请你帮助设计种植方案。
(2)如图28.1.5,在⊙o中,ac?bc,?1?45?,求?2的度数。
3、课堂练习图28.1.5(第1题)︵︵第5题(第2题)(3)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而由圆的对称性又得出许多圆的许多性质,即(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2)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
(3)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4)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四、作业【篇三:华师大九年级(下)数学教案28章圆】28.1.1圆的认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2.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圆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
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
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问题:据统计,某个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有50%的同学步行上学,有20%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30%,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右上图28.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如图28.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
图28.1.1︵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弦,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bc、bac,其︵中像弧bc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bac.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练习1、直径是弦吗?弦是直径吗?2、半圆是弧吗?弧是半圆吗?3、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而两段弧相等需要什么条件呢?4、比较右图中的三条弧,先估计它们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再用圆规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56、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吗?为什么?(四)课后小结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中的一些元素,同学应能从具体的图形中对这些元素加以识别。
课后作业:课后小记:28.1.2圆的对称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2.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要同学们画两个等圆,并把其中一个圆剪下,让两个圆的圆心重合,使得其中一个圆绕着圆心旋转,可以发现,两个圆都是互相重合的。
如果沿着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折叠,圆在这条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
由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圆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实践与探索1(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图28.1.4图28.1.3实验1、将图形28.1.3中的扇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得到图28.1.4中的图形,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前后两个图形,发现?aob??aob,ab?ab,?ab??ab。
实质上,?aob确定了扇形aob的大小,所以,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否相等呢?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否相等呢?(三)应用与拓展思考:如图,在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里,准备种植六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相等,请你帮助设计种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