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特征》的写作背景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有四大发明……。
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二、作家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华版)

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骄傲。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滕王阁
岳阳楼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举 例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 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
子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
作 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
比 中最大胆的”,不但在
较 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
饰木架部件。
七、颜色的选择——朱红
中国馆
全文的整体结构
•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 一、引论: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
中国建筑的影响(1-2) • 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9) • 四、结语:建筑传统发扬光大(20)
比喻
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 什么?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 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 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 形成建筑的整体。
• 四、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 译性”问题。
罗 马 凯 旋 门
琉璃牌楼 华 表
凯旋门
罗马圆亭子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 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 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 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 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结构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
柱子支撑的亭子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列摹 图状 表貌 举下 例定 子义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先描述“拱”是“弓形 短木”,斗是“斗形方 木块”,它们组合起来 称“斗拱”。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 交接处的剪力”,还具 有装饰作用。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 体
中 国
个别建筑构成 整 特 群体建筑构成 体 征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基础梳理·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接榫.(
) ②遵循.( xún ) ③垂脊.( jǐ )
④点缀.( z ) ⑤创.伤(c
) ⑥轴.线( z )
⑦帷.幕( wéi ) ⑧穹.窿(qióng ) ⑨框.架( kuàng )
⑩戗.兽(qiàng )⑪斗拱.( gǒng ) ⑫琉.璃.( liúli )
(2)多音字
小组合作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 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作为 比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 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 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 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 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 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 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 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最精当的言语给以清晰明确的阐述,不模棱两可,让人读后不会 产生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同时,文章中关于建筑论说中,援引的 建筑术语也都做到了准确、普遍。
(3)修辞方法的运用。 文章对于理论的阐述,不是始终以理论的说教传授,而是运用
比喻等修辞手法,尽量达到语言浅近,使理论形象化,使陌生的 东西以熟悉的面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如建筑中的规律和手法, 作者比喻成为建筑的“文法”等。
师生探究
说明方法
举例
打比方 类比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 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 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 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 ‘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举例子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 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 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 和台阶。”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 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 神的敬畏之情。
分析第五部分:
学习第20段:
【写作目的探讨】
读了此文,你觉得梁先 生写作此文目的何在?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
屋 颜构建 顶 色件材 翘 装装装 角 饰饰饰
整体感知:
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 顺序介绍的?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
总 立体构成 整
体 平面布局 体
中 国 建 筑
结 构 特征主
特 征结 构 方
木材结构
斗拱
局
举折和举架 部
法 屋顶的装饰作用
的 特 征
次
装 大胆着色 饰 部件的装饰作用
特 材料的装饰作用
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 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 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 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 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 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喻体已经写出,请根据文本写出本体
语言和文学
文法 词汇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分析第四部分:
学习第19—20段:
中国的华表柱与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言,明清时期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无论荒政、仓储体系建设,还是养老慈幼、收养贫病残疾,以及各种福利、宗族保障等,从制度层面无不表现出对历朝历代的继承。
但具体的办法、措施,又体现出不少发展与创新之处。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灾害的发生非此即彼,无灾之年极为罕见。
中国传统社会中荒政之所以发达,便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社会背景。
传统中国的荒政制度,极为重视备荒仓储的建设。
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强调,将备荒仓储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
如朱元璋先是“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后来又感到常平仓平抑粮价的作用不可低估,遂下诏:“今后宜令各府县设常平仓。
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
如遇歉岁,平价出售。
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利,民受其惠矣。
”其后历代皇帝也多有强调。
雍正二年时,各省已“渐行社仓之法”,并最终形成“省会以至州郡俱建常平仓,乡村则建社仓,市镇则设义仓,而近边有营仓之制,所以预为之备者,无处不周矣”的局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体系。
宋代以后,官僚士大夫设置族田、建立义庄,通过保障和改善宗族成员生活的手段,维护子孙的生存,达到“敦本收族”的目的。
最早的宗族义庄制度可以追溯到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
明清时期,宗族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了重整封建宗法关系,明代各个宗族纷纷建祠修谱、创立族田义庄。
“义庄之设遍天下”适应宗族人口增加、规模扩大等情况,明清时期宗族社会保障主要表现为周贫、济困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虽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但其规模及设施等都未必能超过宋代。
明清时期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民间慈善活动的兴盛。
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活动早就已经出现,但其成为一种由团体机构主持的社会事业则始自明代后期。
明代后期出现的民间慈善组织主要有同善会、放生会、掩骼会、一命浮屠会、救生会(局)、育婴会等。
《中国建筑特征》写作文

《中国建筑特征》写作文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擅于运用色彩的对照与调和,往往具备独特开朗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为可以经常照至阳光的部分,通常用暖色,特别就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吻合的冷色。
这样就更特别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构成一种雅致的对照。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之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白点,使建筑上的彩画图案变得更加开朗,进一步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构成在非常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缓宽广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就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并使建筑物显得开朗,富于生趣。
比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芭蕉叶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方体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变得极其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上开,为了并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二者调和,它采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构成明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寒冷的南方的夏天里并使人产生一种夏日美感,不像是猛烈的颜色难令人疲倦。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部编版语文高一下册3.2《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
3.辨形组词
①廪 凛
仓廪 凛冽
檩 檩条
②槛门 栏槛 槛. .
kǎn jiàn
③横横 蛮.木 横.
hénɡ hènɡ
檐 屋檐
赡 ②瞻
赡养 瞻仰
谵 谵语
墁 墁地
谩 ③幔
谩骂 幔帐
漫 漫步
折.断 ④折折.腾
zhé zhē
折.本 shé
掇 拾掇
缀 ④辍
点缀 辍学
啜 啜泣
叁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初读课文,分析文中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
壹 写作背景
他学习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 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文化 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 热情地介绍了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这一篇论文 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建筑的思考和探索。
贰
基础知识
准确识记单音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肆 感知课文
8.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 主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 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写作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 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是当 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因此,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 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特征》的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
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
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
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