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笔记如下:一、《野望》文学常识: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
内容理解:(1)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色的诗,流露出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
(2)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近观之景,颈联写人事之景,尾联写归隐之景。
写作手法:(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秋日山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秋日山野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重点字词:(1)“东皋薄暮望”中的“皋”指水边的高地,“薄暮”指傍晚,“望”指远望。
(2)“树树皆秋色”中的“树树”指每一棵树,“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3)“牧人驱犊返”中的“驱犊”指驱赶牛犊,“返”指返回。
(4)“猎马带禽归”中的“猎马”指打猎的马,“带禽归”指带着猎物回家。
主题思想:(1)本诗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通过描写秋日山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二、《黄鹤楼》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字太素,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内容理解:(1)这是一首描写黄鹤楼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
(2)首联写黄鹤楼的传说和登临之感,颔联写黄鹤楼的景色,颈联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写作手法:(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黄鹤楼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黄鹤楼的传说和现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重点字词:(1)“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黄鹤”指传说中的神鸟,“去”指离开。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余”指只剩下,“黄鹤楼”指黄鹤山上的楼阁。
(3)“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千载”指千年,“空悠悠”形容时间漫长而没有尽头。
主题思想:(1)本诗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第12课《唐诗五首》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八年级上册唐诗5首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唐诗5首知识点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所有唐诗中,有一些名篇更是脍炙人口。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八年级上册学习的五首唐诗,以及其中的知识点。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堪称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流传,它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诗歌的韵律,这首诗使用的是七绝的韵律,每句四个字,第一句与第三句押平声,第二句与第四句押仄声;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诗中的“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念乡之情的特点。
2.《绝句·古风》---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绝句·古风》有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其中的知识点也很多,如诗的创作背景,写景的手法和饶舌性旋律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了诗人的高度思想境界,让人叹为观止。
3.《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主要是通过描绘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破坏与悲痛,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表现了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
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同样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写的是诗人的生活苦难和历史背景下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历史的感慨与反思。
而其中关于“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描述,也体现了杜甫对于人生的醒悟和思考。
5.《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即开踵。
这首《客至》是杜甫的客人诗之一,通过描述诗人与来客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生活细节,展现了杜甫诗歌中的淡雅和自然,同时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之意,诗中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更是反映了唐代社会中贫穷人民生活的艰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1. 什么是古诗?古诗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律。
古诗既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古诗的特点- 精炼简洁:古诗一般以四言或者五言为主,每首诗的字数有限,要求语言精炼,表达准确。
- 句式平仄:古诗强调平仄对偶,通过音调的运用来营造出优美的韵律感。
- 感情真挚:古诗常常表达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有时温婉如水,有时慷慨激昂。
3. 五首古诗的内容和特点3.1 《登鹳雀楼》内容:描写作者在登上鹳雀楼后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辽阔世界的思考。
特点:- 采用七言律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广袤河山。
- 结构严密,每个句子都有明确的意境。
- 气势恢宏,豪迈奇绝。
3.2 《望月怀远》内容:描绘了月亮的辽阔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特点:- 采用七言律诗,形式婉约,意境深远。
-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绘月亮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 唤起读者思乡之情,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3.3 《赋得古原草送别》内容:描绘了辽阔的草原和告别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友谊的珍惜。
特点:- 采用七言律诗,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了草原的壮美。
- 运用对比手法,对比了草原和宫阙之间的差别,突出了离别的伤感。
- 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惜和思念。
3.4 《登高》内容:描绘了山中美丽的景色和登山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特点:- 采用五言绝句,简洁明快。
-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绘山林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 展示了登山的艰辛和对自然的热爱。
3.5 《观书有感》内容: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书籍的推崇之情。
特点:- 采用七言绝句,形式简洁明快。
- 运用夸张手法和对比手法,突显了书籍的重要性。
- 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4. 古诗的价值和意义- 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的途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___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他所思念的人物。
颔联“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和诗人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则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2黄鹤楼》这首诗的写景描写细腻入微,如“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另外,诗中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话,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生海角的美景。
这联诗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月亮像一面飞天镜,映照在江水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___像是结成了一座座海角的楼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尾联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整首诗通过炼字角度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

唐诗五首诗歌整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2、诗歌大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人又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4、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回家,猎人满载而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面颔联和颈联的诗歌大意)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6、尾联通过运用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用?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做朋友。
诗人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崔颢(hào)(唐代诗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 唐诗五首 知识梳理(附答案)

唐诗五首野望一、文学常识作者: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
写作背景: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二、翻译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三、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八年级唐诗五首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野望》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选自《王绩诗注》二、体裁:五言律诗三、字音字形:东皋薄暮徙倚落晖驱犊采薇四、字义:1.薄暮:傍晚。
薄,接近。
2.徙倚:徘徊。
3.落晖:落日的光芒。
4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五、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彷徨、孤寂、惆怅的心情,抒发了诗人隐居避世的情怀。
六、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字既写出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浸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寂、惆怅的情怀。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不知不觉触发了诗人孤独无依之感。
4.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5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也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能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居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作者崔颢,唐代诗人。
选自《全唐诗》(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二.体裁:七言律诗三.字音字形:崔颢千载萋萋鹦鹉洲暮四.字义: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3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五、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之情。
六、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诗歌整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2、诗歌大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人又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4、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回家,猎人满载而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面颔联和颈联的诗歌大意)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6、尾联通过运用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用?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做朋友。
诗人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崔颢(hào)(唐代诗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这首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处有独到之处吗?谈谈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慷锵,音韵晴朗,富于音乐美。
5.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通过对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的描写,吊古伤今,抒发了诗人无限怅惘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
著有《王右丞集》。
2. 诗歌大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
“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
“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
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
美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5、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8、结尾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叙事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我们似乎看到了威风凛凛的都护将军,正指挥大军奋勇作战的场面;也隐约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还是喜爱家乡的水,它情深意浓送我万里行舟。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2.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比喻,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写出了江水的清澈平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
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江上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丽景象。
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
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
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感情。
6.归纳主旨《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选自《白居易集》。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2、意思: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思想内容】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4、以"行"为线索,从寺北到贾亭西到湖东到白沙堤,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表现手法)第二联动态(动物变化角度)第三联静态(植物变化角度)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初平""几处"“谁家”"早莺""新燕"“渐”"浅草"(1)“初平”,指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2)“几处”“谁家”,指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