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导学案
伦勃朗ppt讲稿

伦勃朗ppt讲稿:主要参考《弗莱艺术批评文选》19世纪后期的荷兰绘画大师梵高面对伦勃朗的画深情的说:“你知道吗?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这幅画的前面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早年从师 P.拉斯特曼,1625 年在家乡开设画室。
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不过,由于古典主义是那时的时尚,伦勃朗是如此屈从于它,以至于画了几张神话作品,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形式也不比对其题材更感兴趣。
他看过意大利绘画和素描作品,有时候也会在自己的构图中利用它们,这也是事实。
意大利艺术只是其中之一,他从头开始,直接从生活开始。
他正是从描绘他感受到的生活开始的。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
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伦勃朗却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伟大的插图画家。
作为一个插图画家,伦勃朗显示了那样一种高度的想象力,以至于能立刻以直接而又简洁的方式抓住本质,揭示它们,而无需任何附加或装饰。
这一点总是在瞬间就对我们产生愉快的惊奇感,赋予我们一种被揭示事物既自然又必然的感觉。
伦勃朗与莎士比亚及其他极罕见人物身上共同拥有的,就是这种品质。
伦勃朗与莎士比亚都拥有这样一种彻底而又坚定地创造可信生命,莎士比亚三言两语就可以为我们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伦勃朗呢,他三笔两笔就能暗示脑袋的转向或是手臂的伸张。
新教材高中英语Unit4 PeriodⅢDevelopingideas导学案外研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Period ⅢDeveloping ideas课前自学导引ART & TECHNOLOGYThink “art”.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Is it Greek or Roman sculptures in the Louvre, or Chinese paintings in the Palace Museum? Or maybe, just maybe, it's a dancing pattern of lights?The artworks by American artist Janet Echelman look like colourful floating clouds when they are lit up at night. Visitors to one of her artworks in Vancouver could not only enjoy looking at it, they could also interact with it—literally. They did this by using their phones to change its colours and patterns. Exhibits such as these are certainly new and exciting, but are they really art?词汇自测①literally adv. 根据字面意思②look like 看上去像③light up 点亮④interact with 与……互动艺术与科技想一下“艺术”,你想到了什么?是卢浮宫里的希腊或罗马雕塑,还是故宫里的中国画?或许,只是或许,是一个舞动的灯光图案?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的作品在晚上点亮时看起来就像五颜六色的浮云。
游客们参观她其中一件在温哥华的艺术品时,不仅可以欣赏它,还可以与它进行“互动”——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互动。
艺术美与形式美(导学案)

艺术美与形式美(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怎样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及其语言形式、语言规则的使用;让学生脱离简单的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
3、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学习的培养。
二.学习重点:艺术美来源、特征结合作品和对形象的感受来学习概念,避免概念理论化。
掌握形式美的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列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三.课前预习:问题:为什么看起来不是很“漂亮”的形象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罗丹(法国)《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
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
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
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
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
所以,《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
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
(一)艺术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黑格尔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社会生活。
黑格尔在否认艺术美的唯一源泉是现实生活这个点上是错误的,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确实已与现实生活的原生型态有了本质的区别。
他的解释具有合理性。
现实实在在艺术美方面的表现,只有从它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差异中才能真正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

13.人琴俱亡学习目标1.疏通文义,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诵读文章,梳理文中的故事情节。
3.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体会用独特的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预习导学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笃.( dǔ )舆.( yú )径.( jìng )弦.( xián )不调.( tiáo )掷.地( zhì )恸.( tòng )卒.( zú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子敬俱.病笃.:都;病重。
何以..都不闻消息:为什么。
便索舆.来奔丧: 轿子。
弦既.不调:已经。
语时了.不悲:完全。
子敬素.好琴:一向。
因.恸绝良久:于是。
月余亦卒.:死。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语时了不悲。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合作探究问题一:一读,标节奏,读通文章,读准字音和节奏。
用“/”号标出停顿。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问题二:二读,疏通文义,感知文章。
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子敬素好琴:素看红装素裹:因恸绝良久:绝沿溯阻绝:便径入坐灵床上:径能以径寸之木: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子猷问左右..古义:身边跟随的人今义:表方位(2)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 听说今义:用鼻子嗅气味(3)便索.舆来奔丧古义: 寻找今义:绳索,线索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何以都不闻消息。
倒装句。
调整后句式应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伦勃朗经典作品说课材料

伦勃朗经典作品伦勃朗经典作品伦勃朗·梵·莱茵,英文名: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俗称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死于1669年10月4日。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台湾把伦勃朗翻译为林布兰。
伦勃朗早年跟从荷兰历史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
伦勃朗作品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
伦勃朗1606年生于荷兰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除伦勃朗外,他们还有8个孩子。
伦勃朗青年时期就已经声明鹊起,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14岁进入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伦勃朗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伦勃朗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伦勃朗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伦勃朗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伦勃朗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伦勃朗代表作之一:《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从1640年代开始,伦勃朗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1661年是伦勃朗作画最多的一年,创作了包括素描、油画、版画在内的大量作品。
1663年以后伦勃朗作画较少,此时他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生命中苦难的转折点是从他的名作《夜巡》开始的,在绘制《夜巡》的过程中,伦勃朗固执的想要打破当时的传统,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从此以后,找他订画的人越来越少,画家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潦倒。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孩子泰塔斯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伦勃朗和女仆韩德瑞克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叫科尔内利亚,为此受到教会的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搜集相关信息。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一堂课改变了一个孩子!这是怎样的一堂课?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变化?让我们随着小弗朗士走进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故事背景:1870,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二、自主学习,走进课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堂课有哪些地方不寻常?请分类概括。
【提示:气氛--学生--老师--其他】2.从这些不寻常中你感受到些什么?三、合作交流,走近人物:(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批注)【方法提示:读描写,辨方法--联处境,猜心理—析情感,树形象】1.这堂课上,小弗朗士有哪些变化?小说主要用什么方法描写他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你感觉他是个怎样的孩子?2. 小说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深入探究,质疑解惑:1.综合全文,你认为小说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不解之处?或有什么独特见解要与大家分享?小结习得,清点背囊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任选一方面谈一谈。
片断练习,当堂检测:当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与号声时,他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其进行细腻的描写,尽可能揭示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伦勃朗油画技法详解

伦勃朗(1609- 1669)出生于荷兰莱顿。
伦勃朗年轻时曾在阿姆斯特丹学习绘画,从师于皮尔特·拉斯特曼,他以从心理分析角度画肖像画而闻名于世。
皮尔特·拉斯特曼本人曾求学于意大利,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所以作为其学生的伦勃朗,也酷爱意大利的浓淡、明暗对比强烈的绘画风格。
伦勃朗早期是典型的荷兰17世纪的绘画风格,但是他中后期的绘画有了显著的变化,伦勃朗进一步发挥厚涂法,在光下加重其厚度,并使阴影更加透明。
伦勃朗长期的多幅自画像,完整地记录下了他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他在油画技法方面的发展。
伦勃朗与鲁本斯可以并称为最杰出的油画技法大师。
他们都尽可能地制造出各种对比效果,从透明与不透明,明与暗,清晰边缘与模糊云状边缘,一直到冷暖色对比。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是很浓的胶状调色油,很黏稠且干得很快。
伦勃朗非常突出他画阴影处的高凸部分,以此来体现画的立体感。
伦勃朗的画中阴影处呈透明黑色,光区和阴影区色彩厚度相同但不透明,调色油易干的特性,使整个画面笔触很明显。
虽然伦勃朗的每一笔都令人感到他的得心应手,但整幅画却给人一种艰难完成的绘画效果。
伦勃朗没有鲁本斯的绘画天才,他总是在画快要干了,且已适于用画笔上色时才开始修改自己的画。
所以伦勃朗的画会给人一种先画好后再艰难修改画面的感觉,好像用画刷拉黏液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画中光区更为明显。
下面的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用和鲁本斯相同的调色油:多种的基本调色油,其做法参见《如何制作适合临摹伦勃朗油画的调色油》。
伦勃朗的油画底伦勃朗主要在灰色调的画布上作画,他也在画板上画过一些一次过作色法的画,但伦勃朗的大多数画都是分几个部分在画布上完成的。
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将画布固定在12.7cm的胶合板上。
这样既有木板的稳固支撑感,又有画布的质感。
画布的准备过程和画提香画的准备过程相同,可参见《详解使用提香的油画技法画油画的步骤》。
画布最后上一层生赭色、铅白加调色油的色彩,这层色彩可以做底色调,并使画布不吸水,待其干后即可作画。
教案——十七世纪荷兰市民绘画 (2)

年级学科:美术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课题:革命性的变革——十七世纪荷兰市民绘画执教:陈旭教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鉴赏享受,从而达到高效难忘的美术学习效果。
本堂课旨在通过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的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荷兰绘画大师的经典之作,改变原有的对于欧洲绘画美术知识结构,提升鉴赏欧洲绘画的审美品位。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的风格变革历程,在欣赏荷兰绘画大师作品时,挖掘美术文化素质与个性潜能,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艺术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欣赏体验、分析讨论、比较探究、自主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知识与技能:了解十七世纪荷兰市民绘画的变革及其原因,学会鉴赏代表画家的著名作品与绘画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伦勃朗的代表作品及绘画风格。
难点:联系十七世纪荷兰的社会背景,了解荷兰绘画题材多样、分工细致的原因。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掌握了一些美术的相关知识。
这一阶段中,学生主要是在对美术作品的初步体验、感受、实践的层面上,但对于美术鉴赏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审美。
再加上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层面的制约,他们对美术鉴赏的深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启发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比较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1)在大屏幕上展示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2)学生简述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3)比较同时代巴洛克绘画,得出结论。
(4)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了解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变革的原因(1)提问: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为什么会有这些突出的变化?(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法。
(3)教师启发引导。
(三)了解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风景、静物、风俗、肖像画领域中代表画家及作品(1)欣赏霍贝玛的《林荫道》①分析画家独具匠心的构图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其绘画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
2.伦勃朗的创作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大时期,三个小时期
①早期(艺术积淀期1623-1632年):
此时伦勃朗未到阿姆斯特丹定居,其学习绘画,在乡下开办画室,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能够运用光影较为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
②中后期(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年):
a.创作成熟期( 1632 年- 1640 年)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定居,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成熟阶段。
成名作《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突破传统团体肖像画呆板
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
他在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
b.艺术创作深化期( 1640 年- 1648 年)
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当今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夜巡》也在这一年问世,此画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
但这一画作一开始不被人理解,订画者拒收,一度形成僵局,最终使伦勃朗惹上了官司。
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
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3.伦勃朗的绘画技法
伦勃朗掌握着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
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
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他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黒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主要or次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从而使画面富有动感,极具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