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1. 培养目标本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高级管理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2. 专业课程设置2.1 旅游管理理论与实践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产业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管理理论解决旅游业务中的问题。

2.2 旅游市场开发与策划本课程主要探讨旅游市场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以及旅游产品策划与开发。

同时,还会对旅游市场的营销方法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2.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和开发方式,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旅游企业管理本课程主要涉及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旅游企业中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职位。

2.5 旅游法律与政策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旅游法律与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旅游业务中能够依法合规经营。

2.6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本课程主要讲解旅游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使其在旅游企业中能够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战略。

2.7 旅游文化与传媒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与文化、传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传媒的利用能力,使其能够在旅游营销和传媒策划方面具有竞争力。

3. 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设置了以下几个实践教学环节:3.1 实习在第二学年暑假期间,学生将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实习地点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相关企业或机构。

3.2 企业调研学生将在第三学年的春季学期进行企业调研,通过跟踪和研究一家旅游企业的发展情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或专业代码:125400 授管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概况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是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层次而设置的专业学位。

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次确定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旅游管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旅游业关联性强、辐射面广和构成复杂的特点,注重旅游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方法。

三、研究方向1、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梁旺兵南宇欧阳正宇柴亚林)2、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高亚芳杨阿莉毛笑文)3、旅游产业与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把多勋魏宝祥王耀斌王力)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攻读和在职攻读两种,年限分别为2年和3年,全部实行学分制。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原则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调查研究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第二学期末开展中期考核分流工作;在职攻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集中上课学习,原则上第一、二、三、四学期(学习)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五、六学期(学习)以调查研究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

全日制攻读需至少修满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政治2学分、外语2学分)4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10学分;在职攻读专业硕士需至少修满3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政治2学分、外语2学分)4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旅游管理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旅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及有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我院旅游学科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孕育期。

改革开放后部分教师一直在全校开旅游学科的校选棵,极受欢迎,引导了相当部分的学员就业于旅游业,成为开设旅游学科专业教育的历史基础。

1993年正式挂牌招收本科生。

1995年起依托相邻学科,陆续招收旅游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前后3人。

2000年我院被上级单位批准为湖南省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单位。

我院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一是旅游企业管理(含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是旅游文化管理,四是旅游与社会发展。

这四个方向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相比,具有以下特色:(一)部分基础研究领域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在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我们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中国旅游发展史》,重点揭示了旅游现象从起源到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总体上的演化规律,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了旅游现象和旅游科学的文化性。

在旅游规划编制的操作水平方面,我们和国内先进水平是持平的,但基础理论研究有超前,我们出版了《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学界权威人士评论为“第一次对旅游规划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总结”而居领先地位。

我院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旅游伦理”的研究框架,在全国旅游学术界引起反响。

此外在区域旅游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非优区理论”、“旅游资源复式评价理论”、“市场导向性旅游规划”等,在全国有创新意义。

(二)面向旅游经济的主战场,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率高本院的应用成果多是集中在与旅游地规划、酒店和旅行社设计等的应用性课题上,针对制约旅游企业发展的普遍和突出的现实问题,研究出旅游生产力转化成旅游产业效益的途径,在实证的研究和应用的研究素材上,注意理论的总结,特别是在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设计方面,在全国有一定建树。

旅游管理硕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硕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硕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需修完课程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满足相关综合素质要求;2.培养期限为两年,包括学习两个学年的课程,完成一年的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

三、培养模式:1.开设专业课程,涵盖旅游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和研究方法;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四、课程设置:1.旅游经济学:介绍旅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旅游经济学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2.旅游规划与管理:讲授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3.旅游市场营销:介绍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4.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介绍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5.旅游法律与政策:讲授旅游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在旅游法律和政策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6.旅游地理学: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了解和应用能力;7.旅游与文化:剖析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在旅游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能力;8.旅游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限内,要求学生完成一年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旅游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对旅游管理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毕业要求:在培养期限内,学生需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管理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七、综合素质要求:在培养期限内,学生需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学术道德、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八、开设课程的教学团队:九、课程评估与修改:每学年结束后,应对课程进行评估和修改,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1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当前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需求。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和旅游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该专业中,学生将掌握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学习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掌握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熟悉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开发,了解旅游业的环保建设,掌握制定和执行旅游政策等技能和能力。

1.2培养内容及系统课程1.2.1培养内容该课程涵盖以下内容:-旅游业概述-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组织和管理旅游公司-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政策制定1.2.2系统课程为了确保学生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该专业设置了以下的系统课程:-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旅游业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目的地规划学-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政策制定1.3培养模式及要求该课程采用全日制培养和非全日制培养的方式实现。

全日制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制一般为3年。

推荐的学习方式是全日制和业余结合,将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同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旅游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实习,以便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生还将被指定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以总结和展示他们所学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2硕士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因为旅游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许多高薪、稳定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在以下行业就业:-旅游公司-酒店和度假村-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旅游咨询公司-政府机构他们可以担任以下职位:-高级管理者-营销和销售经理-项目经理-行销和公共关系经理-分析师和顾问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创业,成立自己的旅游企业。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的是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力量,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

学生应掌握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知识,了解国内外旅游管理等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发展趋势和现代技术分析方法,具有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案工作,或从事企业(公司)综合管理,或部门经营管理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鼓励学习第二门外国语(达到初级以上水平)。

二、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经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三、学习年限实行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年,原则上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调查研究、实习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

第二学期末开展中期考核分流工作。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设置与学分见下面学习计划。

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应修满学分的课程(不含非本专业研究生的补修课),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学分)、学科通开课(学分)、方法论课(学分)和专业方向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包括系列专题讲座,学分)。

非本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至少门本科课程,并记录成绩,补修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五、学位论文研究生学完教案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论文开题报告得到导师和教研室的认可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研究生应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导师指导下,仔细地写出具有较为扎实理论基础,密切联系工商管理实际,并具有一定新意和理论水平的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进度安排:一年级下学期向硕士生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理由,论文大纲、撰写计划、参考书目,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开始撰写论文,二年级上学期写出论文初稿,并向指导小组作中期报告;二年级下学期,论文定稿。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应用生培养专题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应用生培养专题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应用生培养专题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一支笔,一张纸,这就是我今天的战场。

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让我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敬畏,但我知道,今天的这份方案,将会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全新挑战。

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旅游产业的高端人才,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专题方案,对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使其在旅游产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国际化视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适应全球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4.综合素质: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内容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

(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语等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素质。

(2)专业课程: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企业管理等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

(3)实践课程:包括旅游企业实习、旅游规划与策划实践、旅游市场调查等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能力。

2.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要来源。

为了培养具有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旅游行业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2.具备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3.了解国内外旅游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掌握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方法;4.掌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与推广、旅游组织与管理以及旅游投资与融资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和相关技能;5.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培养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高校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如下课程设置:1.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基础课程、旅游市场开发课程、旅游资源开发课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旅游宣传与推广课程、旅游投资与融资课程等。

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法律、旅游地理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旅游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这些课程能让学生了解多个学科的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践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实践环节包括企业调研、实习、科研等。

其中,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能让学生领略旅游管理的实际操作。

三、培养特色高校为了区别其他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中,也有了自己的特色:1. 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习、课程设计、企业访问等为手段,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际操作。

2. 多样化课程: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

3. 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开放式课程、大型讲座、创新实验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2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旅游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从旅游服务企业的特点出发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需求的特点与旅游服务的组合问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饭店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经营问题;旅游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旅游服务文化与伦理;中外旅游企业管理比较;旅游行业管理的组织体制与产业政策,我国旅游行业管理现状及体制改革;全球化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问题。

2.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市场开发方向包括对旅游企业营销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两个领域进行的专门研究。

旅游企业营销主要是研究旅游市场规律和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企业营销的理论、方法、战略与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从现代旅游空间系统角度剖析目的地市场运动规律,结合对目的地管理的总体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旅游营销战略、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控制方案。

3.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旅游规划的理念;国内外旅游规划比较研究;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技术、内容、体例与结构;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制约;旅游景观的种类与特性,园林构景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景观技术;城市旅游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城市旅游的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与开发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旅游地发展的战略、计划、质量管制策略、增长管理模式;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效果;中外旅游活动管理的比较;旅游发展相关的法律问题;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等。

4.旅游文化与旅游行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旅游文化的研究进展及主要问题;旅游活动的文化表现、文化特征;中外旅游文化传统分析;旅游与跨文化交流;旅游发展的社会影响,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旅游者行为的基本原理;社会文化与旅游者行为的未来发展;旅游者行为与服务管理等。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公共英语课成绩81 分以上;其他课程(包括: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须86 分以上。

2、在校期间至少获得过一次奖学金(包括学校及社会奖学金)。

3、在公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必须是山东大学)发表 2 篇以上论论文(含2 篇,每篇至少3000 字以上)。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24 学分,选修8 学分。

五课程类别和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学位公共课3 门8 学分2.学位基础课3 门6 学分3.学位专业课4 门8 学分4.前沿讲座(含讨论班)2 学分前沿讲座的基本形式:该讲座旨在使硕士生对本学科及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作专题综述(讨论班);二是听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国内外著名专家作学科前沿研究的专题报告。

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每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得少于10 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2 次。

要求主讲者必须认真准备,写出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有个人见解,能反映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讲座考核由指导教师和小组评判计分,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成绩合格者记2 学分。

5.专业选修课4 门8 学分(其中,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不少于1 门,2学分;计算机应用,2 学分。

)6.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须补修本科课程2 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参见本专业教学计划表六中期筛选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筛选,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的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科综合考试及健康状况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研究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本专业硕士生至少用一年半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期末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研究课题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硕士生应于第四学期初中期筛选时提交论文撰写计划,并向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每隔3-5 个月,要求硕士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及有关人员参加,帮助硕士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硕士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5 个月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全面地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组织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工作。

附:阅读文献与书目1. Auliana Poon. (1993). Tourism,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UK:CABI Publishing, 1993.2. Dennis R. Judd. & Susan S. Fainstein. (eds). (1999)t.he Tourist City. New Haven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nd3. Gummesson,E. (2000). Qualitative methods in managementresearch (2nd ed.).Thousand Oaks, Calif.:Sage.4. Gunn, A. Clare. (2002).Tourism Planning (4th ed.). New York: Routledge.5. Gustafsson, A., & Johnson, M. D. (2003). Competing in a service economy: howto creat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ervice developmentand innov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6. Hall, C. M. (2005). Tourism: Rethinking the social science of mobility . Harlow:Prentice-Hall.7. Inskeep E. (1991).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rgrated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pproach.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8. Kotler P., Bowen J., & Makens J. (1999).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J: Prentice Hall.9. Oatley, N. (1998). Cities,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Urban Policy. London: PCP.10. Ryan, C. (2003). Recreational Tourism: demand and impact (2nd ed.). 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1. Smith S L J. (1996). Tourism Analysis.(2nd ed.). London: Longman.12. Timothy, D. (2003). Heritage Touris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3. J. Pigram & S. Wahab (eds). (1997).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Routledge, London.14. Weaver, D. (2001).Ecotourism. Brisbane, Australia: John Wiley & Sons.15. International journ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6. 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7. 盖尔•詹宁斯,旅游研究方法,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18. 威廉•瑟厄波德主编,全球旅游新论,张广瑞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9. 维克多•密德尔敦,旅游营销学,向萍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0.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1. 尼尔•沃恩,饭店营销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2. 黎洁、赵文红著,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3. 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4. 申葆嘉等,旅游学原理,学林出版社199925.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詹姆斯• A •菲茨西蒙斯等著,服务管理,张金成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7. 菲利普•科特勒,旅游市场营销,谢彦君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28. 罗纳德•尼克尔,饭店与旅游服务业市场营销(第3版),李天元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9. 王健,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0. 何光喡,中国旅游业五十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31. 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2.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3. 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出版社200034. 托玛斯古•德尔等,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5.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36. 王德刚,旅游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37.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8. 王坚,旅游资本经营,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39. 谷慧敏等,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0.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 袁国宏,现代饭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42. 杜江等,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43.邹统钎等, 现代饭店经营思想与竞争战略—中外酒店管理比较研究, 游出版社 199844.刘敢生, WTO 与旅游服务贸易的法律问题,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45.王晨光主编,旅游营销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6.王晨光主编,旅游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47•伦纳德・J •利克里什,旅游学通论,程尽能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 48.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9.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50.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广东旅2002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教学计划1、多人授课的课程轮流上课,外文(双语)授课优先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