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白菜》教案(PY)
卖白菜教案(含五篇)[修改版]
![卖白菜教案(含五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c380027c1cfad6185fa71a.png)
第一篇:卖白菜教案《卖白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文中生字词,能够熟读课文;2.简要了解莫言及其作品;3.划分文章段落,明确小说要素;4.初步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划分段落,明确小说要素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主题教学方法:朗读,引导,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知道我国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谁吗?(莫言)是的,是莫言。
在你们映像中,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儒雅,有文化,有身份有地位,甚至是有钱的。
)你或许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如今我们看起来如此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曾为了三棵白菜而哭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卖白菜》,让我们一起走进莫言曾经那疼痛的岁月,领悟母亲教给我们的人生真谛。
二、预习课文,初识生字1.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读课文,读出声音;2.注意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根据注释标注出来;3.标好段落三、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卖白菜》教案

《卖白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分组表演等形式,能够深入探讨故事中的主题思想;3.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人物性格特征的掌握;3.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深刻理解故事中的主题思想;2.学生能否充分表现表演任务中人物性格特征。
四、教学方法1.解说讲授法;2.课堂讨论法;3.分组表演法;4.自主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教师以“买菜”为话题,进行自由谈论,调动学生注意力。
2. 教学环节(40分钟)(1)故事情节的理解(15分钟)1.教师通过图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故事情节;2.学生听取教师简要介绍后,通过问题提问法,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
(2)人物性格特征的掌握(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全面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分析,进行讨论和总结。
(3)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10分钟)1.教师以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主题思想;2.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进行讨论和总结。
(4)分组表演(1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表演任务;2.表演内容要求: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递主题思想。
3. 总结和巩固(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点拨,帮助学生强化掌握教学重难点;2.学生通过课堂自主阅读,进一步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分组表演等);2.学生的小组讨论质量;3.学生自主阅读、文学素养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针对难点环节,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和点拨,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多方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学素养的提高。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卖白菜》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感恩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卖白菜》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卖白菜》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分析能力。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态度。
5.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评价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课后作业评价:(1)对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2)对写作作业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卖白菜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优秀7篇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优秀7篇教学目标篇一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3、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4、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篇二一、说教材:《卖白菜》一文选自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分三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二是职业模块,三是拓展模块,本册教材就是其中的基础模块部分,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具鲜明的职教特色。
这篇课文是本册书中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其中《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从“我”与母亲对卖掉要留下过年的白菜的不同心态写起,写到母亲和“我”对买白菜老太太的不同态度,最后写到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一故事,刻画了一位坚强、自尊、朴实、善良、诚信的母亲形象。
二、说学生:现在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贫穷和苦难,年龄正处在叛逆期,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有些片面。
而且不爱学习,基础较差,领会课文的能力不强,写作文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学生情感来说,他们有这个年龄段独生子女的共同情感倾向:淡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重,不考虑他人感受,别人给予他的也不知感激、感恩,认为人人为他是应该的。
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找回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别人。
根据以上对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分别为:三、说教学目标。
主要有三个1、在知识目标上,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浓浓亲情,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在能力目标上,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尤其是学习利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写作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卖白菜》教案(PY)

《卖白菜》教案(PY)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故事《卖白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物之间的情感。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农村生活和人物的共鸣和理解。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对农村生活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卖白菜》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教学辅助材料:课文解析、词汇卡片、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例如,可以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和挑战?”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可适时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3. 词汇和句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4. 互动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理解和分析人物情感和动机。
5.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教训,并进行反思。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故事背景介绍讲解《卖白菜》的故事背景,介绍作者及作品相关情况。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1.2 故事梗概概括性地讲述《卖白菜》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强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做铺垫。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变化。
2.2 情节解读对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主要人物介绍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等。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relationships 和互动。
3.2 人物心理解读讲解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开放式讨论。
4.2 主题拓展将故事中的主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现实的意义。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深入探讨故事主题。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知识点。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电影,让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和观看。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写作手法分析故事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叙述视角、叙述节奏等。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
6.2 修辞手法讲解故事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对故事表达效果的作用。
第七章:文化背景探讨7.1 时代背景讲解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卖白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背景。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手法。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卖白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手法。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真挚情感。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湘行散记》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卖白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解读作品。
(2)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手法。
(3)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2. 调查家乡的传统习俗,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对家乡的了解程度。
3. 学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卖白菜》的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卖白菜》: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卖白菜 教案

卖白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白菜的特点、生长环境、种植技巧等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农业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到白菜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白菜种子、土壤、花盆/花床、喷壶、放大镜等。
2. 学具准备: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白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白菜,让学生谈谈对白菜的认识和了解。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白菜的特点、生长环境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白菜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同学分别拿到土壤、花盆和白菜种子。
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土壤倒入花盆中,然后种植白菜种子,并轻轻浇水。
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培养观察能力,观察白菜的生长情况。
4. 观察记录(10分钟)学生观察种植的白菜,使用放大镜观察白菜的叶片、根部等细节,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5. 分享交流(15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所观察的白菜情况,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体会。
6. 总结归纳(5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归纳白菜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白菜资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白菜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记录,学生对白菜的生长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通过分享交流和总结归纳,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白菜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六、延伸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蔬菜的种植过程和技巧,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农业科学素养。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实践操作和观察记录结果,写一份观察报告,包括白菜的生长情况、观察到的特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白菜莫言【教学目标】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尤其是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3.通过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品味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和重点段落所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把握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形象,,体会母亲诚实至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点拨教学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
然而,著名作家莫言回忆过去却说过这样的话:贫穷的经历整整伴随了我20年,对贫穷和饥饿的恐惧影响着我后来的经历和作品,我的小说里有很多贫困的记忆。
莫言的童年记忆是黑暗、恐怖和饥饿,让我们走进《卖白菜》,一起来感受“我”的这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
二、作者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
《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7年7月14日出版《说吧,莫言》。
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
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
长篇小说《四拾壹炮》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
三、字词疏通四、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1、阅读小说,划出小说情节发展各阶段。
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贫困所迫,母亲下决心卖掉仅剩的三棵白菜。
本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时的前后心理活动;二是“我”对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态;三是母子俩对自己亲手栽种的白菜的深厚情感。
第二部分(第10—25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
本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去集市路上的情况;二是写集市上与买主讨价还价的情况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用力不一样,前者是略写,后者是详写。
课文通过详写“我”和母亲对待买白菜的老太太的不同态度,表现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和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第26—30自然段):白菜被退回,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泪。
本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故事的结尾,写母亲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坚强的母亲因儿子的不诚实,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与前文中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一对比,把母亲做人行事的态度凸显了出来: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一个人不诚实。
2、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解析: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极度贫穷的中国北方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
故事开头交代:1967年冬天3、小说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解析:小说围绕卖白菜写了“我”与母亲、“我”与老太太、母亲与老太太之间的冲突。
(二)精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研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解析: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解析:犹豫不决——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无可奈何——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痛下决心——终于下了决心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解析:表现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
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解析:①因为那三棵白菜原是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②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的列出白菜的数字?解析: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
第二课时四、课文分析(二)精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研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颠着小脚,扎煞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
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
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①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解析: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贫困。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解析:颠着小脚、小心翼翼、十分匆忙、抱2.“我们穿越了年货市,两边地上摆着写好的对联,还有五颜六色的过门钱。
在年货市的边角上有两个卖鞭炮的,各自在吹嘘着自己的货,在看热闹的人们的撺掇下,戆起来,你一串我一串地赛着放,乒乒乓乓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硝烟气味,这气味让我们感到,年已经近在眼前了。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环境描写。
②这段描写有何作用?解析:渲染了年关的气氛,也反衬了我家的窘迫。
3.“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
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①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非常挑剔的老太太形象。
②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解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同时,老太太这个形象也是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
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仿佛那风略微大一些就会把她刮起来”,可见生活得也不好,她也承受着生活的重压。
4.“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①“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解析: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
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而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
②“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为什么我觉得七姥爷的目光是尖锐的?解析:因为我故意多算了一毛钱,有点心虚,所以感到七姥爷洞察真相的目光是尖锐的。
研读小说结尾部分并思考: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解析:母亲是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所以流下了眼泪。
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诚信的高贵品质。
2.当“我”因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哭闹时,母亲没有哭,还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但当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时,母亲却为此哭红了眼睛。
这是为什么呢?解析:母亲不轻易哭,这体现了母亲性格坚强,无论如何贫困,她都能挺过去,在她眼里诚实做人行事大于一切。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诚实。
多算别人一毛钱虽然是小事,却体现了一个人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
母亲流下眼泪,是因为儿子丢掉了诚实,她的泪水是自尊自爱的泪水。
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解析:责备、失望、伤心、痛心、期待。
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解析: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
5.小说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形象?解析:母亲是一个坚强、自尊、诚信、善良、朴实的人。
6、在母亲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解析:再穷也不能失掉自尊,再穷也不能丢掉诚实(三)结合课文内容,鉴赏写作技巧1.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动作表现人物性格作者开篇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通过这一系列描写,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但把家境的窘迫和母亲的愁苦都委婉地表现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
作者写母亲坚韧的个性和对“我”深沉的爱时,也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细节和语言委婉表现的。
当“我”为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流泪时,母亲的眼睛虽然“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反而责怪“我”“动不动就抹眼泪”,不像个汉子样儿;当“我”因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伤心时,“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这种写法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远比直白的表述要广阔得多。
比如:“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一个“拍打”动作,一句喃喃自语,表现了母亲对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那棵小白菜的欣赏,委婉地写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