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卖白菜》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卖白菜》教学设计(通用6篇)

有关《卖白菜》教学设计(通用6篇)

有关《卖白菜》教学设计(通用6篇)有关《卖白菜》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卖白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白菜》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拟写故事梗概,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2、通过找出或补写出故事中母亲“流泪”的细节,把握故事中塑造的母亲形象;3、了解、学习、掌握莫言在《卖白菜》中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难点:1、通过找出或补写“流泪”的细节,把握故事中塑造的母亲的形象;2、了解、学习、掌握莫言在《卖白菜》中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一、初步引入故事同学们,说到莫言你会想到?是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作了一篇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他这样讲道:“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奖。

”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听一听莫言《卖白菜》的故事。

(板书课题:卖白菜)二、读故事、写梗概、理情节莫言自我评价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那么,莫言在《卖白菜》这篇文章里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们预习,现在请一位同学们来读一读他的故事梗概。

预设:1967年冬天,母亲因为家庭贫困,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卖掉家中仅剩的三颗白菜。

“我”在集上因为多算了买白菜老太太一毛钱,结果白菜被退回。

母亲因为“我”的不诚实留下了眼泪。

学生复述故事时,注重评价。

评价标准:完整、准确、简明、流畅。

三、读故事、寻技巧、凸形象刚刚同学们在故事梗概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因为我多算一毛钱。

那么,我为什么要多算老太太一毛钱呢?预设:老太太买白菜时的行为让我感到厌恶。

追问: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来?【ppt显示】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下来。

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卖白菜教案范文

卖白菜教案范文

卖白菜教案范文
教案名称:卖白菜
教学目标:
1.了解白菜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2.学习卖白菜的方式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前赚钱的意识。

教学内容:
1.白菜的种类和产地。

2.白菜的保存方法和营养价值。

3.卖白菜的方式和技巧。

教学准备:
1.准备白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卖白菜的模拟环境。

3.准备卖白菜的实际场景。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白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白菜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第二步:讲解
1.介绍白菜的种类和产地。

2.讲解白菜的保存方法和营养价值。

3.探讨卖白菜的方式和技巧。

第三步:实践
1.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模拟环境中实际体验卖白菜的过程。

2.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卖白菜的价格和销售方式。

3.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竞争,看谁能卖出更多的白菜。

第四步:总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卖白菜的经验和教训。

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3.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

教学延伸:。

有关卖白菜教案4篇

有关卖白菜教案4篇

If you are doing your best,you will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failur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有关卖白菜教案4篇卖白菜教案篇1《卖白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2.精读课文,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精读和略读。

【教学难点】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__的高潮和结局是放在一起写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重点点拨和指导。

一、解题一段辛酸的往事,几番痛苦的回忆,“糠菜半年粮”的时代虽然远去,但是想起心头的往事至今依然让“我”沉痛。

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

二、作家作品莫言(1956—)当代作家,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和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等。

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

他的小说创作不拘一格,不泥成规。

他认为:“伟大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伟大灵魂的独特的陌生的运动轨迹的纪录,由于诡计的奇异,作家的灵魂烛光就照亮了未被别的烛光照亮过的黑暗”(莫言《天马行空》)。

这,反映了他的美学追求。

三、语文学习方法:精读和略读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精心研读文本,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对读物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

古人对精读有过专门的阐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卖白菜》教案 苏教版

《卖白菜》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学习真实细致的人物描写方法;
3、通过理解文中母亲的教育,理解自己的家长。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再现故事场景;
2、理解家长的教育,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听莫言讲事
二、向莫言提问
1、质疑课题,学习扩写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与莫言对话,梳理文章内容。

三、与莫言对话
1、卖什么样的白菜?
2、为什么要卖白菜?
3、白菜卖给什么人?
4、什么人去卖白菜?
5、白菜被卖掉了吗?
(1)想象老太太来退白菜的场景,并润色原稿。

(2)母亲在大庭广众下蒙受羞辱,你猜母亲当时哭了没?为什么?
四、答莫言考问
1、我多算了一毛钱,母亲原谅我了吗?她是如何教育我的?
2、有一个细节,老太太数钱是一张一张地数,母亲也是一张张地点,有何异同?
过渡:在那样的年代,穷困是每个人的噩梦。

有人在噩梦中堕落,一如挑剔自私的老太太;而有人在噩梦中坚守,一如坚韧诚信的母亲。

莫言曾说,贫穷的经历伴随了他20年。

那么,是什么让他在贫困的噩梦中没有走向自私平庸,没有走向堕落?
五、悟莫言寄语
“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个最初唤醒你的天生的教育家,就是你们的母亲。

请理解父母对你满腔的期望。

*六、莫言听故事
现在,莫言的故事讲完了。

他就在你的面前,他也想听你们讲故事:你的母亲,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过你,令你至今铭记在心。

1。

卖白菜教案(含五篇)[修改版]

卖白菜教案(含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卖白菜教案《卖白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文中生字词,能够熟读课文;2.简要了解莫言及其作品;3.划分文章段落,明确小说要素;4.初步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划分段落,明确小说要素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主题教学方法:朗读,引导,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知道我国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谁吗?(莫言)是的,是莫言。

在你们映像中,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儒雅,有文化,有身份有地位,甚至是有钱的。

)你或许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如今我们看起来如此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曾为了三棵白菜而哭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卖白菜》,让我们一起走进莫言曾经那疼痛的岁月,领悟母亲教给我们的人生真谛。

二、预习课文,初识生字1.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读课文,读出声音;2.注意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根据注释标注出来;3.标好段落三、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卖白菜》教案

《卖白菜》教案

《卖白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分组表演等形式,能够深入探讨故事中的主题思想;3.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人物性格特征的掌握;3.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深刻理解故事中的主题思想;2.学生能否充分表现表演任务中人物性格特征。

四、教学方法1.解说讲授法;2.课堂讨论法;3.分组表演法;4.自主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教师以“买菜”为话题,进行自由谈论,调动学生注意力。

2. 教学环节(40分钟)(1)故事情节的理解(15分钟)1.教师通过图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故事情节;2.学生听取教师简要介绍后,通过问题提问法,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

(2)人物性格特征的掌握(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全面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分析,进行讨论和总结。

(3)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10分钟)1.教师以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主题思想;2.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进行讨论和总结。

(4)分组表演(1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表演任务;2.表演内容要求: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递主题思想。

3. 总结和巩固(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点拨,帮助学生强化掌握教学重难点;2.学生通过课堂自主阅读,进一步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分组表演等);2.学生的小组讨论质量;3.学生自主阅读、文学素养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针对难点环节,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和点拨,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多方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学素养的提高。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

《卖白菜》教案设计(原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卖白菜》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感恩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卖白菜》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卖白菜》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分析能力。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态度。

5.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评价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课后作业评价:(1)对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2)对写作作业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卖白菜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卖白菜 莫言 教案

卖白菜 莫言 教案

卖白菜莫言教案教案标题:卖白菜莫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莫言的小说《卖白菜》,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背后的主题和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卖白菜》的主题和意义。

2. 阅读理解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对于莫言的小说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卖白菜》莫言小说的文本。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练习。

3. 板书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于莫言的作品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对于莫言的作品了解多少?有没有读过他的小说?阅读理解:1. 让学生阅读《卖白菜》的小说文本,可以分段或整篇阅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故事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3.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主题分析:1.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收集学生的答案。

2. 分析莫言通过《卖白菜》表达的主题,例如:社会变迁、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困境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细节和情节如何支持主题的表达。

写作练习:1. 提出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对《卖白菜》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过程中的思路整理和素材收集。

3. 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提出建议。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于莫言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技巧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莫言的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主题和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分享会,让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卖白菜》教案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

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卖白菜》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上册语文《卖白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3.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4.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写作思路;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和善是一种爱,它如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也是一种爱,它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走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

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相关资料,了解引文“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进一步领悟课文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

二、字词检查燠(yù)热污秽(huì)笨拙(zhuō)家当(dàng) 奖券(quàn)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

本部分一、二、三、四段与第五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段是对一、二、三、四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步说明流浪老人的生存处境。

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

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1.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提示:要注意抓住“歪着脖子”“嘴巴微张”和“甜甜”等关键字词句。

参考答案:作者写流浪老人,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粗笔勾勒,运用漫画的笔法,抓住流浪老人身上突出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老人的衣着,作者只写了上衣和鞋子;写老人的外貌,作者只写了“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写老人的睡态,作者只写了“嘴巴微张”和“甜甜”的表情。

写皮带上绑着的椅子,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就这样跃然于纸上。

讲解: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打扮及其日常生活情况,突出老人一无所有的凄惨处境,与下文写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形成鲜明的对比。

2.在“我”与老人的交往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流浪老人的思想性格?作者想借助流浪老人的言行举止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道理?提示:侧重思考做人的道理。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选取了两件事:老人卖奖券时都要用红色塑料封套装好;帮“我”扣好纽扣。

这些材料表现了流浪老人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

作者意在说明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心态,拥有一颗善良之心,不断给别人送去温暖。

讲解:两件事,作者写法不一样,前者详后者略,前者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后者重在写“我”的感受。

作者通过写流浪老人动作“艰困”、态度“慎重”,来表现流浪老人虽然外表污秽但是内心善良;通过写“我”的感受,来表现“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

这两件事充分地展现了流浪老人慈父般的胸怀,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3.朗读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思考“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提示:结合前后文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参考答案:“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讲解: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用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说明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学会给别人以温暖的人生道理。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庞蕴禅师的话,用“好雪”象征美好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当下即下”暗指给别人的内心深处送去温暖,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

从这个“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

最后作者以议论的笔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善良本性,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

六、作业1.词语积累燠(yù)热能污秽(huì)笨拙(zhuō)家当(dàng)奖券(quàn)2.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

二、难点理解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提示: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

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志”与“物”相依、“情”与“景”相生。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提示: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讲解:“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提示: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

(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

(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抓住“甜甜”两字,就写出了老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作者写老人卖奖券,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

(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

三、扩展训练1.课文中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读过课文后,你是否也会想起谁或者有什么感触?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感受。

四、课后作业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随感。

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感受他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卖白菜》赏析《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

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

这是一篇无“腔”的小说,真正的大家手笔。

记得莫言曾经说过,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

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篇带“腔”的小说。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

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

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真实的历史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

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真实的生活《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

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侯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菜。

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了。

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

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

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我”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

小说中的“我”的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却源于“我”对那棵小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

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真实的情感不舍情: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

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

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