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时分类计算求和

合集下载

SPSS 无序分类变量的统计推断 卡方检验

SPSS 无序分类变量的统计推断 卡方检验

5.分层卡方检验 6.SPSS 软件部分
6.1.‘统计量’子对话框界面说明
打开方式:点击工具栏‘分析’->‘描述’-》 ‘交叉表’ ,点击选项‘统计 量’ 。项。
‘卡方’复选框:进行卡方检验。
‘Kappa’复选框:计算 Kappa 值,即内部一致性系数。原假设 H0 是无一 致性;Kappa≥0.75 表明两者一致性较好,介于 0.4 至 0.75 表明一致性一般,小 于 0.4 表明两者一致性较差。 ‘风险’复选框:计算 OR 值(比数比)和 RR 值(相对危险度) ,这些指 标用于反映交叉表的行、列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度。 ‘McNemar’复选框:进行 McNemar 检验,即常用的配对卡方检验。 ‘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 统计量’复选框:为两个二分类变量进 行分层卡方检验,即层间的独立性检验和同质性(齐性)检验,同时可进行分层 因素的调整。
4.一致性检验与配对卡方检验
你得首先理解配对设计,这里略。
4.1.Kappa 一致性检验
Pearson 卡方检验并不适用于配对设计的数据, 它无法明确说明结果的一致 程度。 更准确地说, Pearson 卡方只能告诉用户两种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但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一致性。
4.2.配对卡方检验
3.1.相对危险度
RR 值是一个概率的壁纸,是指实验组人群反应阳性概率与对照组人群反应 阳性概率的壁纸。RR=1,表明实验因子与反应阳性无关联。
3.2.优势比
OR 值是一个比值的比,是反应阳性人群中实验因素有无的比例与反应阴性 人群中实验因素有无的比例之比。OR=1,表明实验因素与反应阳性无关联。 由于优势比是两个比值的比值,因此它不太好解释,而解释相对危险度则要 容易得多,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按照相对危险度的含义来解释优势 比。 当所关注的事件发生概率比较小时(<0.1), 优势比可作为相对危险度的近似。

排列与组合,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排列与组合,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排列:1、排列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W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2、全排列:把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这n个元素的一个全排列。

3、排列数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W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白;表示。

4、阶乘:自然数1到n的连乘积,用n!=1X2X3X・・・Xn表示。

规定:0!=15、排列数公式:*”n (n-1)(n-2)(n-3)…(n-m+1)='卡—活"。

组合:1、组合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2、组合数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表示。

b=屋=题…---掰+。

_ /3、组合数公式:1H史耀!的I一对;4、组合数性质:K - …,5、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量二5,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从排列与组合的定义可以知道,两者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mWn, n, m£N) 元素,这是排列与组合的共同点。

它们的不同点是:排列是把取出的元素再按顺序排列成一列,它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系,而组合只要把元素取出来就可以,取出的元素与顺序无关.只有元素相同且顺序也相同的两个排列才是相同的排列,否则就不相同;而对于组合,只要两个组合的元素相同,不论元素的顺序如何,都是相同的组合,如a, b与b, a是两个不同的排列,但却是同一个组合。

排列应用题的最基本的解法有:(1)直接法:以元素为考察对象,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一般元素,称为元素分析法,或以位置为考察对象,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一般位置,称为位置分析法;(2)间接法:先不考虑附加条件,计算出总排列数,再减去不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排列的定义的理解:①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②只有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时,两个排列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一样或元素不完全相同,排列顺序相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个排列;③定义中规定了 mWn,如果m<n,称为选排列;如果m=n,称为全排列;④定义中“一定的顺序”,就是说排列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进行判断,这一点要特别注意;⑤可以根据排列的定义来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排列问题,只有符合排列定义的说法,才是排列问题。

12-基本的组合计数公式

12-基本的组合计数公式
n! (2) 若r =n,则N= n1! n2!... nk ! (3) 若r<n,且对一切的 i=1,2,…,k 有r ni,则N= kr
(4) 若r<n,且存在某个r> ni,则N没有一般的求解公式,可 以使用其他的组合方法解决。
21
实例
例 有3只蓝球、2只红球、2只黄球,排成一排,若要求黄球不相 邻,问有多少种排法?
组合数C(n,r)也称为二项式系数,记作
n r
14
推论
推论1 元素依次排成一个圆圈的排列称为 环排列 。
S 的 r- 环排列 数 =
Pnr n! r r(n r)!
15
推论
推论2 设n, r为正整数,则 (1) C(n,r)= n C(n 1,r 1)
r
(2) C(n,r) = C(n, nr) (3) C(n,r)=C(n1,r1)+C(n1,r) 证明方法:公式代入并化简;组合证明 证(2) 设 S ={1, 2, …, n}是n元集合,对于S 的任意 r 组合 A={a1, a2, …, ar},都存在一个S 的 nr 组合SA与之对应. 显然不同的 r 组合对应了不同的 nr 组合,反之也对。 因此 S 的 r 组合数恰好与 S 的 nr 组合数相等.
nk ! 0!
n1!n2!...nk !
(2) r 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都有 k 种选法,由乘法法则得 kr 20
多重集的排列计数(续)
关于多重集排列问题小结: 设S={n1a1, n2a2, …, nk ak}, n=n1+n2+…+nk ,则S 的 r 排
列数N满足 (1) 若r >n,则N=0.
rij=1, rji=0; rij=0, rji=1; rij=rji=0. 所有这些位置元素的选择方法数为 3(n2 n)/ 2 . 再考虑到主对角 线元素的选取,由乘法法则总方法数为 2 3n (n2 n)/ 2

vba 数列 求和 排列组合 最快算法

vba 数列 求和 排列组合 最快算法

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是一种用于编写宏的编程语言,我们可以利用VBA在Excel中进行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操作。

而在Excel中,经常会涉及到对数列进行求和、排列组合等操作,这就需要我们编写高效的VBA算法来实现。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地探讨VBA中对数列求和、排列组合等操作的最快算法。

我们来看一下数列求和操作。

在Excel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对一定范围内的数列进行求和的情况。

如果数列的范围比较小,我们可以直接使用Excel自带的SUM函数进行求和,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但当数列范围较大时,使用VBA编写的求和算法会更加高效。

我们可以利用循环结构和变量来实现对数列的累加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求和的效率。

我们还可以利用递归算法或者快速求和算法来进一步提升效率,这都是需要我们在VBA中灵活运用的技巧。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排列组合的操作。

在Excel中,排列组合通常用于对一定范围内的元素进行全排列或组合,这在某些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应用中非常常见。

使用VBA编写排列组合算法同样可以提高效率。

我们可以利用递归算法或者迭代算法来实现对排列组合的计算,关键是要设计好递归的终止条件和循环的次数,这样才能确保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总结回顾一下,我们在VBA中对数列求和、排列组合等操作时,可以使用循环、变量、递归、迭代等多种方法来实现最快算法。

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算法来解决,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算法。

我们也要考虑算法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毕竟代码的清晰和简洁同样重要。

个人观点和理解是,VBA编程在Excel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计算和数据操作时,编写高效的VBA算法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各种求和、排列组合等算法,并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计算准确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你可以对VBA中的数列求和、排列组合等操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

小学奥数专题--排列组合推理篇

小学奥数专题--排列组合推理篇

✧排列问题题型分类:1.信号问题2.数字问题3.坐法问题4.照相问题5.排队问题✧组合问题题型分类:1.几何计数问题2.加乘算式问题3.比赛问题4.选法问题✧常用解题方法和技巧1.优先排列法2.总体淘汰法3.合理分类和准确分步4.相邻问题用捆绑法5.不相邻问题用插空法6.顺序问题用“除法”7.分排问题用直接法8.试验法9.探索法10.消序法11.住店法12.对应法13.去头去尾法14.树形图法15.类推法16.几何计数法17.标数法18.对称法分类相加,分步组合,有序排列,无序组合一.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中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中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

二.乘法原理:如果完成某项任务,可分为k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有n1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二步有n2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k步有nk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此项任务共有n1×n2×……×nk种不同的方法。

三.两个原理的区别⏹做一件事,完成它若有n类办法,是分类问题,每一类中的方法都是独立的,故用加法原理。

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完成此任务;两类不同办法中的具体方法,互不相同(即分类不重);完成此任务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属于某一类(即分类不漏)⏹做一件事,需要分n个步骤,步与步之间是连续的,只有将分成的若干个互相联系的步骤,依次相继完成,这件事才算完成,因此用乘法原理.任何一步的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此任务,必须且只须连续完成这n步才能完成此任务;各步计数相互独立;只要有一步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则对应的完成此事的方法也不同⏹这样完成一件事的分“类”和“步”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也将两个原理区分开来.四.排列及组合基本公式1.排列及计算公式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 P mn表示.P mn=n(n-1)(n-2)……(n-m+1)=n!(n-m)!(规定0!=1).2.组合及计算公式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 mn表示.C mn = P mn/m!=n!(n-m)!×m!一般当遇到m比较大时(常常是m>0.5n时),可用C mn = C n-mn来简化计算。

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一)

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一)

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一、集合与简易逻辑: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互异性:例如:,,若A=B求;(A={-1,1,0})(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示法)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例如:;;;;;(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如:,如果,求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1)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则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则体现。

(;直线与面的关系)(2);;(3)对于任意集合,则:①;;;(=;=;)②;;;;()③;;()(4)①若为偶数,则;若为奇数,则;②若被3除余0,则;若被3除余1,则;若被3除余2,则;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四、若;则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若;则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假值)注意:“若,则”在解题中的运用,如:“”是“”的条件。

(充分非必要)六、反证法:当证“若,则”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则”成立,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不等于;小于或等于;大于或等于;不是;不都是;至少有两个;一个也没有;存在一个)二、函数一、映射与函数:(1)映射的概念:(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如:若,;问:到的映射有个,到的映射有个;到的函数有个,若,则到的一一映射有个。

高中数学高考大纲及知识点讲解

高中数学高考大纲及知识点讲解

高中数学高考大纲及知识点讲解高中数学重点知识与结论分类解析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在求集合的交集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当A或B 为空集时,它们的交集也为空集。

在求集合的子集时,也要注意到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而且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对于含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分别为2,2^n-2,2^n-1,n。

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C∪(A∩B) = (C∪A)∩(C∪B);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C∩(A∪B) = (C∩A)∪(C∩B)。

5.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6.“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7.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

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

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

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条件不变,仅否定结论’所得命题”,但否命题是“既否定原命题的条件作为条件,又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的所得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1.指数式、对数式,a^m×a^n = a^(m+n),m/n = logaN,a^a = N ⇔ loga N = a (a>0.a≠1.N>0),a = 1,loga 1 = 0,loga a = 1,lg2 + lg5 = 1,loge x = ln x,loga b = logc b / logc a,logam n = n loga m。

2.(1) 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A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B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A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B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B的子集”。

分类加法计算原理与分步乘法计算原理

分类加法计算原理与分步乘法计算原理
1. 互斥原则
各个分类之间必须是互斥的,即它们之间没有交集。这意味着每个 事件只能属于一个分类,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
2. 穷尽原则
所有分类的并集必须包含所有可能的事件,即分类必须穷尽所有情况。 这样可以确保不会遗漏任何事件,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分类加法计算步骤
步骤一
确定问题的所有可能结果,并将这些结果划分为 互斥且穷尽的分类。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复杂问题,分类加法计算原理和分步乘法计算原理的应用效果可能受到限制。未来 可以针对这些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研究不足与展望
拓展应用领域
目前,分类加法计算原理和分步乘法计 算原理主要应用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 域。未来可以探索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其 他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为解 决这些领域的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
积分计算
在微积分学中,分步乘法原理可以应用于复合函数的积分计算,通过 将复合函数拆分成多个简单函数进行积分,再相乘得到最终结果。
在物理中的应用
运动学
在运动学中,分类加法原理可以应用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例如,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 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动力学
在动力学中,分步乘法原理可以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例如,求解物体在多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时,可以先分别求 出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再相乘得到最终结果。
探讨两种计算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汇报范围
01 分类加法计算原理的定义、公式及应用举例
02 分步乘法计算原理的定义、公式及应用举例
03
两种计算原理的比较分析
04
综合应用两种计算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分析
02 分类加法计算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