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1、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难点1、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辨析。

2、建立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理环境变化再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趋势,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一)气候变暖的机制: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气温(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②、特别是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全球变暖引起威胁海平面上升的原因①②2、影响农业生产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2)高纬度地区3、影响水循环①蒸发增强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一)对策:1、2、3、(二)手段:1、2、3、(三)技术:1、2、3、能力·思维·方法【例1】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和。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适应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是什么?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3.近百年的气候变化:[读图思考]P464.全球变暖的成因:——二氧化碳增加(1)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2)毁林[读图思考]P47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淹没沿海低地2.影响世界农业生产格局:3.影响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多使用清洁能源:2.提高能源利用率:3.减少消费,减少排放:4.植树造林:[活动]P5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必修1第2章第4节洋流教学案例

必修1第2章第4节洋流教学案例
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归纳比较能力。
【激情展示】
1、教师点名学生展示各自问题的答案。
2、教师根据各组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板书到黑板。
1、被点名学生回答本组问题,同组学生进行补充;
2、其他组学生发现问题并纠错或是阐述不同观点。
通过课堂的展示和评价,从而规范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3)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4)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来自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八、板书设计
(一)形成
1、风海流
2、补偿流
3、密度流
(二)分布
(1)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2)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呈逆时针流动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3)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夏季呈顺时针流动
(4)南半球40°S—60°S的海域,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着全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洋流性质为寒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洋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洋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洋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洋流的学习,简单地了解洋流的概念,掌握洋流的分类方法。

2.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1.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1.多媒体课件2.电子教鞭七、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讲授八、讲授提纲时间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0-5 洋流的概念阅读多媒体课件上的小故事,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学生的答案,给出洋流的概念6-15 洋流的分类阅读多媒体课件上的案例,以及视频,思考、总结洋流的分类引导,总结,带领学生做题加深学生的理解16-17 洋流的影响因素认真听讲并思考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影响洋流的三个因素18-33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仔细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跟着老师的黑板上画图思路一起自己在下面画;通过对太平洋海区的观察以及分析,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在学生的配合下在黑板画出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图,引导以及帮助学生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特点34-45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请大家阅读教材P63页“活动”,思考问题1、2、3、4分别说明了什么?通过几个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并总结归纳四点影响。

留下引申思考题以及课后作业。

九、教学过程【播放案例】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

高中地理 第1-4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1-4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师】①工业革命之前,增长缓慢②工业革命后,持续增长③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甲乙丙【总结】甲图对应过渡模式中的高增长阶段,乙图对应过渡模式中的增长下降阶段,对应三低模式。

甲图带来的社会问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人口数量大,人口压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反馈训练】读“1985年7月至2011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

原因分类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经济原因工作调动11、5 268、4 分配录用5、9 243、5 务工经商24、3 223、8 学习培训12、9 149、7 退休离职1、6 603、9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理解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人口数值估算要依据产能力数值特征同不确定性、相对性异警戒值合理值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依据措施控制人口增长a控制人口增长b大力发展经济c提高科技水平d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e提倡适度消费【反馈训练】(以抢答的形式进行)1、下列有关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有(AB、人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无限的,所以未来世界不会超出CD答案:C2、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的共同点是在考虑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兼顾考虑了社会经济条件B、合理人口容量体现的是人口生物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承载力体现了人口在“发CD、根据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相同的,那么我们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容纳多少人口时,除了了解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外,更应推算合理人口容量答案:D3、分析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有关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表1-3-3年份1949 1957 1971 1982 人口(亿) 5、4 6、4 8、4 10、3 人均耕地(公顷) 0、18 0、156 0、12 0、10____________⑵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了两个基本国策是:①⑶实行计划生育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有关该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可能位于南美大陆的西岸、所处的气候区最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地多吹偏东风、所在地区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4课件章末整合4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4课件章末整合4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88 复习题 1.中心商务区,城市商务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出现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城区商业区,在中小城市 中相当于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一般占据交通最为便利的 中心地带;街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低级的商业中心,供 应需求频率高的商品,多分布在交通干线两侧。 2.略。
教材详解区
2.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 要求。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3.略。 4.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自然环境的适宜度;社会环 境的完善性;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84 思考 1.大力发展轨道公共交通。由“电车”和地铁组成的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电气化轨道交通网,载客量大,方便快捷。 2.地铁布局非常合理,不影响公路交通,采取各种措 施发展立体交通。 3.地铁线路纵横交错,遍布于各个角落。 4.严格按时间表准确进行。 5.换乘简便,整个公交系统连成了一张完整的服务 网。
网络构建区
章末整合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77 复习题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1.主要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种类型。居 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最 大;居住小区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 单位,规模较小;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成的,它是 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最小。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93 复习题 1.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基本要素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有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人群,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 范,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生活服务设施。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为:教育设施;医疗卫生 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金融、邮电设 施;行政管理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其他设施。 3.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一[学案]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3.掌握风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风向。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_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大部分到达地面。

3.大气保 温作用⎩⎪⎨⎪⎧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④ 而增温 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吸收⑤ 而 增温 大气保温效应:⑥ 将大部分热 量返还地面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由于⑧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1)受热→气流⑨________→近地面气压⑩____→高空气压⑪____。

(2)冷却→气流⑫________→近地面气压⑬____→高空气压⑭____。

(3)水平运动:⑮________的地方流向⑯________的地方。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地面⑰________不均,导致空气⑱________和⑲________运动,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⑳________差异,产生了__________力,从而引起空气的________运动,形成____。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________原因,方向________等压线,由____压区指向____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________,北半球向____偏,南半球向____偏,赤道上不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________,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向(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作用→风向________等压线。

(2)其他 纬度我的疑惑1.2.3.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材料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是深冷幽寂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2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导学案2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2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导学案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2.4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推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1)含义: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具体时间特点地质历史时期距今上万年至几十亿年前时间跨度大,周期长近现代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时期气温升高2.近现代气候变化(1)时间尺度:19世纪末至今。

(2)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3)主要原因: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二氧化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1)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2)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农业分类影响高纬度的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有利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不利低纬度的地区农作物产量将减少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作物减产3.影响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_______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3.削减_______、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4.多使用______能源。

5.植树种草。

6.防止_________。

7.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______________。

【思考】1.19世纪以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提示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②人类大量毁坏森林,使植物吸收CO2的量减少。

2.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海平面上升;冰川范围缩小;中纬地区变干旱,农田退化成草原;加剧极端气象事件的发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基础过关]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3~4题。

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4.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
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爱斯基摩人“手舞足蹈”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等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
B.气温变暖,生活更舒适
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
D.渔业资源增加
6.图瓦卢人“日夜难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炎热难耐
B.家园将被淹没
C.风暴潮加剧
D.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7.下列对策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你认为可能的是() A.因为人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健康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B.全球变暖只会对低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C.全球变暖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使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D.全球变暖只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9.读材料和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纯净的海滩、一碧无顷的海水、温暖的阳光,马尔代夫一直被人们视为度假天堂。

但你能想象,这样美丽的地方要在2100年彻底变成一片汪洋吗?事实上,如果人类再不控制碳排放,改善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悲剧就会上演。

面临被淹没命运的国家不止马尔代夫一个。

如果人类不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它们的消失,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写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
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简述其原因并提出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

[能力提升]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此回答10~11题。

10.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150 m~500 m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 cm
1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下图为“某城市某月清晨低层大气纵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气温分布异常的层次是() A.①②B.②C.③D.①③
13.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严重的烟雾事件。

关于造成这一事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热岛效应”
B.工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大量的CO2,出现“温室效应”
C.地势低洼,烟尘太多,空气对流被抑制等因素综合作用
D.商业区、居民区所处的低洼地势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大气人为产生CO2的排放量与平均气温变化(图甲)和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图乙)。

材料二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在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

材料三《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7%、欧盟8%、日本6%。

(1)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趋势关系是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____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

(3)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所致。

目前和今后CO2
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

(4)结合图乙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均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排放CO2总量最
多的发达国家是______。

1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50~2000年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因素。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
低纬度地区________。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3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答案
1.B 2.C 3.A 4.B 5.A 6.B7.D8.C
9.(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
(2)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

措施: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10.C11.D
12.B13.C
14.(1)呈正相关(或CO2量排放越多,平均气温越高)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增加,使气温升高
(2)矿物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气等)森林
(3)发达发展中(4)新加坡美国
15.(1)暖自然人为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明显变暖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
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主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