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课件

诗句鉴赏
少陵野老吞声哭
行人少
三层意思 行人哭 吞声而哭
此二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 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千门——昔日之繁华 昔
锁——今日之萧条


此二句写诗人曲江所见。凄凉、伤心。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767年,杜甫漂泊到四 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一处 草堂中,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 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他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 这位吴郎一来就不让妇人打枣,寡妇 向杜甫诉说,杜甫就写这首诗去劝告 吴郎。此前写过一首,故尔称“又 呈”。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 奉为「诗圣」。
❖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 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 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 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 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 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 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 传世。
诗 圣 杜 甫
课前回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高中语文 1.3 杜甫诗五首 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1.3 杜甫诗五首 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
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哀江头》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
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 栏

的哀思。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
链 接
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第二部分为接下来
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第三部分

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
链 接
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
自己的情感的思念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
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
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哀江头》中,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 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出丞相祠堂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
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得到
这里的蜀相啊;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
赏,但它却“当春乃发生”,写丞相祠堂一片春色,而“空”写
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平则鸣”,为丞相送上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
目 链
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 接
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
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3课《杜甫诗五首》ppt课件1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3课《杜甫诗五首》ppt课件1

又呈吴郎
杜甫
诗歌背景:
•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 (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 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瀼西一处草堂中。草堂 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寡妇常来打枣,杜 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 (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 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 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 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 《又呈吴郎》。
思考探究二:
杜甫在诗中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说妻子望月忆 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这是一道手法鉴赏题。答题时的步骤:A.先要 点明手法;B.再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 C.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 参考答案: A.诗人采用想象的手法(或以虚写实);B.不说 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 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C.更能表 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深。构思奇特,让 人回味无穷。
诗歌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 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 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 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 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 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1
语文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3.杜甫诗五首
月夜
哀江头 蜀相
又呈吴郎
登岳阳楼
知人论世话杜甫
• • • • • •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 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的舟中。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杜甫诗五首》(共65张)PPT课件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杜甫诗五首》(共65张)PPT课件
有对联如此写道: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3
提问1:这五首诗歌有什么 共同特点呢?编者为什么将这 五首诗弄成一组?他们是根据 什么标准来分的?
请大家读一下四首律诗的 尾句以及《哀江头》中的两个 句子。
4
问题2:五首诗歌都写了杜甫哭,那么杜甫为何哭? 《月夜》哭战中出逃,家人却被弃中途,哭自己被困 长安前途未卜,哭安史之乱不知何时终结。《哀江头》 哭宫殿朱门尘封,哭胡骑横冲直撞,哭国家名存实亡。 《蜀相》哭孔明出师未捷功败垂成,哭自己怀才不遇生 不逢时。《又呈吴郎》哭官府征求民不聊生,哭自己常 年漂泊居无定所,哭烽烟四起难以消弥。《登岳阳楼》 哭自己人在他乡、老病孤愁,哭关山战祸、绵绵不休。
❖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 与李白合称“李杜”。
9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 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 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 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 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 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 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 生情,写下这首诗。
13
诗眼: 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 “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 “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 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 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 作用。
14
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 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 “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 “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 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 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 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 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 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 “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 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 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 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 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杜甫诗五首ppt23 粤教版

杜甫诗五首ppt23 粤教版

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
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
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
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
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
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
四期。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课件改编: 孙 银 选
杜甫草堂-----四川成都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 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

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
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
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 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 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 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 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 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 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 “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 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 《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杜甫诗五首ppt33 粤教版

杜甫诗五首ppt33 粤教版

昔闻/洞庭水,
登 今上/岳阳楼。 岳 吴楚/东南坼, 阳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楼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写作背景
•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携眷自夔 州出峡后,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一 路漂泊,暮冬流寓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 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 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索,采用借景 抒情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 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 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思乡怀远诗
内容:1、思念故国;2、羁旅之思;3、思念 亲友;4、征人思乡;5、闺中怀人。 写作: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 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3、托物 传情(月、雁、笛、角声、鸦鸣、柳、亭); 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思考:把此联里的“自”和“空”各自换成 “尽”和“皆”,好不好?
“自”,独自,“空”白白地,徒劳地。(析字) 碧草映阶,但是无人欣赏;黄鹂在绿叶丛中在尽 情地唱着好听的歌曲,但是无人倾听。(描述) 以乐景衬哀情,展现了一幅冷清寂寥的景象。 (分析意境) “尽”、“皆”—春意盎然、赏心悦目
颈联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形 象: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

杜甫诗五首ppt20 粤教版

杜甫诗五首ppt20 粤教版

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胡骑尘满城 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诗人感
欲往城南望城北
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 揭示了内心的巨大哀痛。
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 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 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 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 时伤乱的哀思。
情感
诗眼: 哀
开篇第一句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 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 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 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 意境深远。
我也感到痛苦
现 代 矿 工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杜 甫

哀江头 一杜、甫写长安沦陷后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的日曲潜江行景曲象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昭昔阳霓殿旌里下 第二到南一、曲回江苑人忆的,,安繁苑同史华中辇之景万随乱象物 君以生侍前颜君春色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人渭生东有流情剑 泪三 的阁沾、感深臆写慨,,诗去江人住草在曲彼江江此 花头无岂产消终生息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 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 “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 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粤教版《杜甫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杜甫诗五首》课件
两诗都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杜诗触景伤情, 既写了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又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 忧虑和关心。孟诗则是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宦海
浮沉中能得到张丞相奖掖提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哀 江 头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 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
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 夜
思考: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全诗的诗眼是哪几个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为什么? 2、请说说这首诗的诗意,表 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达了什么情感?
月 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②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的望月之久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范仲淹《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拓展迁移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眼 前
从 前
现 实
一、写长安沦陷后的曲 江景象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二、回忆安史之乱以前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三、写诗人在曲江头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产生的感慨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这首诗为至德二载(757)春,杜甫陷贼长安时作。曲 江为唐时游赏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于此。今玄宗 奔蜀,杨妃缢死,诗人身陷贼中,旧地重游,抚今追昔, 哀思有感,遂作此诗。诗写作者春日潜行曲江而感玄宗与 杨妃生离死别之事,着力突出一个“哀”字。全诗分三层 写哀: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是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乱后 衰败凄凉景象而引起的深哀隐痛。从“忆昔霓旌下南苑” 到“一箭正坠双飞翼”八句为第二层,是用追叙的手法极 写昔日游苑之盛与杨妃的恃宠豪奢。表面上是写昔日之 “乐”,但“乐”中含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明眸 皓齿今何在”最后八句为第三层,乐极生悲,又从往昔跌 回现实,悲杨 妃之不幸,哀国家之多难,愤叛军之猖獗。 今昔对比,深悲巨痛,彻人心肺。哀乐关乎国运。哀江头, 哀杨妃也,哀玄宗也,哀国破之痛也。全诗词婉而雅,意 深而微,讽而含情,极尽开阖变化之妙。
ppt课件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 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 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 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 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 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1450多首 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 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 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被尊为“诗圣”。杜甫诗五首走忧国忧民的杜甫ppt课件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 南巩县。20岁起,漫游吴越、 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 后旅居长安10年。755年“安 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 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 住了4年,写诗240余首。他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 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 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 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杜甫(712---770) 卒 年 5 9 岁 。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 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 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 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 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 聚的期望。
ppt课件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 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 欲往城南望城北.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 “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 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 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 “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 (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 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霍松林)
ppt课件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 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 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 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 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 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ppt课件
ppt课件
《杜甫诞生1250周年》邮票
1982年,“世 界和平理事会” 把杜甫命名为 “世界文化名 人”。
ppt课件
杜甫(712---770)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 杜甫的评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ppt课件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p,pt课件双照泪痕干。
ppt课件
[点评] 这首诗与《春望》同时作于至德二年(757)
春。位于长安城南的曲江(现早已干涸),当时 曾是唐王朝贵族官僚以及仕女们游览的胜地,富 丽繁华,盛极一时。由于安史叛军的盘踞和破坏, 变得千门紧闭,萧条冷落。诗人抚今追昔,痛感 玄宗君臣行乐无度,以致酿成国破家亡的悲剧。 诗人先从曲江景象的变化写起,再由杨氏的娇宠 和惨死道出国家灭亡的历史悲剧,对唐玄宗、杨 玉环既有谴责,又寄予哀怜。最后表达平叛的愿 望。历代评家颇重此诗含蓄蕴藉的批评风格,如 《杜诗说》云:"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 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此诗半含半露,若悲 若讯……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ppt课件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ppt课件
【韵译】: 丞相祠堂何处寻?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锦官城外柏森森。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三顾频繁天下计,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两朝开济老臣心。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ppt课件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 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 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 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 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 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 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 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 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 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