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记叙文阅读—概括主旨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解析版)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4.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
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阅读04 阅读理解微技能——主旨大意题-2023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

阅读04 阅读理解微技能—主旨大意题之真题引领
A total of 40 women met the criteria for a high fitness level with a capacity of 120 watts or higher,while 92 women were in the medium fitness category.A total of 59 were of low fitness level,with a peak workload of 80 watts or less,or having their tests stopped because of health problems.
阅读04 阅读理解微技能—主旨大意题之真题引领
30.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More Women Are Exercising to Prevent Dementia B.Middle-Aged Women Need to Do More Exercise
阅读04 阅读理解微技能—主旨大意题之考情分析
年份 2022 2021
2020
卷别 全国乙卷 全国甲卷 新高考全国Ⅰ卷 全国乙卷 全国甲卷 新高考全国Ⅰ卷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新高考全国Ⅰ卷
体裁
应用文·夹叙夹议文 说明文·说明文 应用文·说明文
记叙文·夹叙夹议文 应用文·说明文 说明文·说明文 应用文·说明文 记叙文·说明文 说明文·说明文 记叙文·议论文 应用文·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
阅读04 阅读理解微技能—主旨大意题之题型分析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而主旨大意题较 好地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主旨大意题旨在考查考生通过阅读文 章正确获取文章主旨,推断文章的主题、标题、段落大意、中心思 想的能力,即考查考生归纳概括以及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 力。它既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深层次的推理、概括能力。此 类题目可分为三大类:标题归纳题、文章大意题和段落大意题。
(完整word版)小说阅读之概括主旨

小说阅读之概括主旨一、学会一些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1。
记叙类文章(这里指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主旨的理解。
(1)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
如《枣核》一文的最后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卒章显志,表现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作者的中心意图。
同时,从议论、抒情句中,我们还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如从《一面》一文最后五小节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即可概括出文章主旨。
(4)从概括文章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中,我们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小说写了三个场景:一是听控诉;二是救父女;三是拳打镇关西。
三个场景把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鲁提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性格特征。
通过叙述这一事件,作者表达了封建社会被压迫的人民对伸张正义的渴望.(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和活动的以及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此文时正值小弟去世,她有感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悟出“生死谜,手足情"。
有了这个背景,你就能理解,实际上作者是以紫藤萝花的荣枯来喻人生,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态度的.【真题解析】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期末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概括类题型(附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记叙文阅读——概括类题型考点解读:专题一:找准线索概括中心传说有几个盲人摸象,摸到身子的说大象似一堵墙,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而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如一条蛇,大家争论不休。
同学们,大象像什么呢?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像“盲人”一样把局部当成整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整体感知文章能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速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一、阅读全文,知其大意1、阅读方法:速读全文,并作适当的勾画圈点。
应该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看文中是否具有概括性的段落,每段的开头或结尾是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语句,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
考点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考点答题方法: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六要素法(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基本格式:(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3、经典试题分析:少年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的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
(完整版)归纳文章主旨

记叙文阅读:归纳文章主旨一、知识要点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所记叙的人、事、景、物等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情感(观点、态度)。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②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③作者的观点及态度④文章想要说明的道理。
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二、考点链接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题。
2、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文章主旨。
如:最后一段说“xxx”,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考察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察对主旨的理解,如:文章以“xxx”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
如,xxx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文章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方法归纳(一)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
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明显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赞美白杨。
(二)分析文中关键语段1、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很多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的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话语,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
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
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2、文章中议论或抒情的语段议论性句子的标志:对某事或某人直接作出评价抒情性句子的标志:强烈的感叹或反问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往往会在这些语句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以此来强调某种想法或情感,这个句子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中心。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上,而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最主要的标志,作者很可能把文章主旨放在主要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记叙文阅读-概括文章主旨

在战争中,它被用来相互残杀;在和平时,它使生活促迫而不安定。
它不是把我们从耗费精力的劳动中大大地解放出来,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绝大部分情况下总是在厌倦地完成他们冗长单调的工作,还必须经常为那一点可怜的口粮而担心。
你们会认为,我这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调子,但我却只是想做点善意的忠告。
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
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会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这篇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3段中那位青年的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个青年的话的目的是什么?【实践训练】(一)找死的年轻人周涛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
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
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
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
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
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
他认识到死是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
后来,他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
”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适合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也避免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他死后可以清静地远离尘世喧嚣。
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记叙文阅读之归纳概括、文章内容、故事情节(全面概括、筛选信息)

▪ 6、再回头,他已经戴上眼镜,正在翻看我的教学
我 辅导书。 劝 ▪ 7、“不错啊,很像个大学者哦!感觉怎么样?”
他 ▪ 8、“我觉得……挺清楚的。”‖
接 受
▪ 9、“那太好了,你正好戴着它吧,连眼镜盒也拿 去吧,省得放在这儿占地方。”我心中一阵暗喜。
眼 ▪ 10、“老师,我……”
镜 ▪ 11“怎么?嫌我的眼镜不好啊?”我假装有些生气
地说,“都没怎么戴过,你看,还挺新的呢。‖”
▪ 12“没,没有。”他红了一下脸,不再作声了。
▪ (1)我有意碰掉眼镜 第5段①②句
▪ (2)我
眼镜第5段③④⑤句—8段
▪ (3)我劝他接受眼镜 第9——11段
▪ (4)他
眼镜 第12段
▪ 5、……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
“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
▪ 5、①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我寝室来, 说要给他补习一下古文。②我认真地为他讲了一会
儿,便起身假装到书架上找资料,顺便碰掉了那副 早已准备好的眼镜,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哎,我 这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好多以前的东西还堆
在这儿呢。” 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
“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没戴,
▪ 3、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 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 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 4、我思虑了几天。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 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 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 容易的事。他对别人的同情怜悯一向特别敏感,稍 有不慎,便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解析】本题考点是: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关于本文主旨的看法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关于本文主旨的看法答题技巧
1.梳理文章内容。
阅读全文,了解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个人物的具
体经历、某个事件的具体过程等。
2.提炼中心思想。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这些
关键词、句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写作意图。
作者在写文章时,都有自己的写作意图,比如表达对某个
人或事的怀念之情、赞扬某个人的品质、批判某种行为等。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4.联系实际。
有时候,文章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可以通过联系实际来理解文章的主旨。
5.注意文体特征。
记叙文的主旨一般会在文末或文中关键处点明,要注意文
体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主旨。
6.答题技巧。
在答题时,可以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中心
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最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规范性,先列出要点,再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记叙文阅读关于本文主旨的看法答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要从梳理内容、提炼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意图、联系实际、注意文体特征等方面入手,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同时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条理性,先列出要点再具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理解——概括文章主旨一、熟悉考点概括文章主旨,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
由于此考点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思维量较大。
因此难度较大,往往得分不高。
不过,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效果。
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思想情感,就是文章的主旨。
二、考查方式:(分为直接或间接)➢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考查对体现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
如:“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如:“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
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方法指导(重点内容)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题目形象地暗示了中心。
⒉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开头、中间、结尾)。
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直抒胸臆,直击中心,读这样的开头便可把握文章主旨。
有的文章在中间加上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主旨也会体现在其中。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的说和做》。
⒊从写作背景入手。
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⒋从关键语句入手。
关键句是一篇文章中凝练地体现中心的语句。
学会抓关键句,是一种很稳妥的解答方法。
一般来说,关键句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解题时如能注意到文章开头那个“见山”的句子,就可以发现文章的主旨;或在篇末,结尾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或在篇中,如过渡句,衔接于上下文之间,使文章脉络清楚,起承上启下作用。
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蕴涵着作者观点、情感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阅读记叙类文字都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把文章中非记叙描写性文字圈画出来,给予特别“关照”,因为它们能有效的提示文章的主旨。
阅读当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议论和抒情语句。
有一种特殊的点题方式常常被大家所忽略,即作者不是用第三者的口吻议论或抒情,而是借用文章故事人物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来对所写事物发表看法,河北省中考曾选用过一篇散文《会飞的蒲公英》,通观全文找不出一处作者的直接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但是文中母子对话时,母亲对蒲公英的议论,“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显示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类借文中人物的口和心理活动,对文章所写人、事、物发表看法的文字,文章的主题往往蕴涵在其中。
⒌从人物形象入手。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文章主旨。
例如《社戏》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少年天真无邪、聪明能干活泼勇敢,自尊自信的性格,赞美了他们纯朴诚挚,热情、无私的品德。
⒍从写作材料入手。
作者选取写作材料,是围绕主旨进行的。
分析文章中的材料,常常能捕捉到隐藏在材料背后的主旨。
⒎从写作技巧入手,比如对“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手法稍作分析,主旨就会凸现出来。
方法总结: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
四、概括文章主旨原则与格式1.原则概括中心思想的三点原则:确切、完整、简要。
确切,就是概括要准确、恰当,能概括出这篇文章所特有的思想意义。
完整,就是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完整地概括出来。
简要,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表达。
但是它必须以确切、完整为前提。
2.格式3. 例子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记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例2:《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例子分析:(一)海边荒石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
它们多得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
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拣着。
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
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
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
俯身其中,令人沉醉。
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
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
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
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
有的带点儿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
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
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
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
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
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
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
我把石头放回海中。
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
这个一生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
“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
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
”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
与有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活着研究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
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
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
17.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
(4分)在解答此题时,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个角度,从文章所用的写作技巧来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在第一段写“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接着详细描写了海中石头的美丽。
而后文,“我”被石头的美“勾起占有欲”,把石头拿上岸之后,却不见了石头的美(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这里实际上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前后对比分析,我们便能概括出文章主旨: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适合存在的环境和方式,人们对美的事物,只能尊重欣赏,而不能占有。
第二个角度,从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入手。
文末倒数第二段直接用议论性的语句告诉了我们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
”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把这个从“荒石园的故事”感悟到的道理由个别推及一般,不只“虫子”、“石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地方”,即存在的环境,人们只有对它们“尊重”,它们才能美丽。
第三个角度,从文章的题目和写作材料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海边荒石”,而行文中,作者又联想到了法布尔的“荒石园”,为什么?稍一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海边荒石”和法布尔的“荒石园”包含着同样的道理——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适合存在的环境和方式,人们对美的事物,只能尊重欣赏,而不能占有。
这也是作者由“海边荒石”联想到“荒石园”的原因。
(二)枫叶馒头①一踏上濑户内海宫岛的码头,便看到很大的广告牌,推销馒头。
果然,到岛上一逛,发现到处都有馒头卖,而那馒头是有馅的,并且多为枫叶形状,原来号称“日本三景”之一的宫岛,除了景色秀丽、古迹密集,还有两大特产:一种是勺子;馒头则是岛上的另一特产。
②人们到名胜地,总要买些传统工艺品留作纪念,也总要买些当地的传统食品品尝。
我也不想免俗,在宫岛买了把写有“家内安全”字样的勺子,也买了枫叶馒头就着碧绿的日本煎茶细细咀嚼。
③暮色将至,畅游后赶到码头,等候下一班渡船,好回广岛市的旅店。
这时正有一群日本中学生,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也等渡船。
我一路都遇到秋游的日本师生。
这一大群秋游待归的中学生,个个丰衣足食的模样,有的甚至显得营养过剩,胖得憨憨的。
他们的手里无一例外,都提着装枫叶馒头的纸兜,显然他们是遵照家长的嘱咐购买的。
我坐在长椅上等船,发现他们买的几乎都是岛上最有名的“鸟之屋”的枫叶馒头。
该商家的纸兜质地厚实,外面印刷着淡雅而温馨的图案徽识。
那种跟书包一样大的纸兜,起码能装进五扁盒馒头。
枫叶馒头售价不菲,“鸟之屋”的馒头作为名店名品,价格极其昂贵,但这些中学生的购买力竟都很高,个个似乎都是“只求快乐。
遑论价格”的气派。
④可是,忽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装馒头袋子映入我的眼帘。
那不是“鸟之屋”的大纸兜,是个小塑料袋,袋子里只有一盒枫叶馒头,我注意观察,提这小塑料袋的是一个男孩,他前后的同学有的似在跟他开玩笑,有的更用那堂皇的大纸兜,去碰撞他寒酸的小塑料袋。
确实,他是买的太少了。
而且,还有可能是限于购买力,买的只是非名店的产品。
⑤眼前这个细节,使我意识到日本社会仍存在着贫富差异,这个男孩的家境,想必还相当艰难,他的家长只能给他这样一份钱,来买回这一盒枫叶馒头。
我再仔细端详,这男孩个头不算太矮,却相当瘦,当然并不是羸弱,他挺直腰板,显得倒还精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