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设计 (1)
过秦论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20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秦朝灭亡的原因, 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 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4/1/29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及历史地位等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文中运用的 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能够准确翻译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和内涵。
习。
创新性评价策略
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 头评价、书面评价、实践评价
等。
2024/1/29
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
鼓励创新思维
在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独特见解。
及时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评价 结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采用对比手法,将秦朝的兴盛与衰落 进行对比,突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10
重要词句、段落解读
2024/1/29
重要词句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 诸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 策而御宇内”等,表达了秦朝的 强大和霸气。
关键段落
文章开头部分对秦朝统一六国的 描述,以及中间部分对秦朝政策 的批评,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 键段落。
2024/1/29
15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如图片、视频等,丰富
教学内容。
2024/1/29
制作课件与教案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精美 的课件和详细的教案,
提高教学效果。
辅助课堂讲解
拓展学习渠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 解,使抽象的知识更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 (1)

儒家“先富后教”的治国理念。 刘歆:“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四、善思辨
后人对贾谊的评价很高,如鲁迅先生在《汉文学 史纲要》中评价其文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 尽所欲言”。
但钱钟书先生却在《管的说法?你怎样看待本文的优 点和缺点?
《过秦论》文本赏析
一、看评点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 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 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 既转之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 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 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 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摘自《才子古文》
二、明写法
1.前半部是如何写“秦之强”的?请找出原文并简 要概括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2.后半部是如何写“陈涉之微”的?请找出原文并 简要分析。
三、析观点
以如此之微的陈涉“推翻”如此之强的秦朝。于 是引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秦朝“不施仁义”有哪些做法?简要概括文本。 反之,若要施行仁义,秦朝应该怎样做? 2.贾谊所提倡的“仁义”是古代哪个学派的思想 主张?
《过秦论》-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参考

4.《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参考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 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 但在人类社会, 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 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 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 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 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 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 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 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 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 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案《《过秦论》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分析作品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 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 文章题目为"过秦论",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 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 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提问: 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 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
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 但秦统一了中国, 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1 《过秦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过秦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清课文思路,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背景资料】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主要著作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的主要成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有《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文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深深的同情,在《史记》中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把贾谊与屈原并称“屈贾”。
2、写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贾谊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3、文体知识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中有真谛,章法反学成就你——议论文开篇章法之“简要原则”训练【教学设计说明】:议论文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写作文体,是高考作文的主要考查形式,也是高中生尤其是高二、高三学生应该把握的一种写作文体。
但是要写好议论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等学生进入高三后才进行专题训练,只能收效甚微。
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与训练应该有系列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如果在进入高二时就开始认真练习,并且回归教材,从熟悉的教材中找到值得思索、效仿、借鉴的经典范文,就能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地学写议论文,一定能让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变得更轻松、更有成效。
为此,金牛区杨小川守正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四川省特级教师杨小川的带领下开展了“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系列科研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又有若干子系列活动,其中一个子系列是“例说文言诗文的读写结合”,它选取教材必修三中的3篇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教会同学们从课文中去正向或反向借鉴写作方法与技能,也提醒老师们不要等到高三才来抓作文训练,回归教材,钻研教材,教思结合才能不断提升。
而本课则属于这一子系列的研究实践课。
对于《过秦论》中的写作方法,我们并不主张直接效仿,而应反向学习,因为同学们需要训练的不是议论性散文,而是“任务驱动型”议论文。
需要我们思考的主要有两方面:一,《过秦论》的结构是前4段记叙秦国兴亡史,第5段才议论并提出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安排有它强大而独特的气势与说服力度,但是否适合我们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二,在第5段中,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同样独特,可这种方式又是否适合我们效仿呢?带着这两方面的思考,以第二个问题为重点分析对象,主张通过反向学习第5段的方法来把握好议论文开篇章法的“简要原则”。
【学情分析】:进入高二,同学们就结束了多年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开始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
初学议论文写作,很多同学都觉得陌生、茫然、无所适从,在结构、内容、思想等各方面都需要有序地进行训练。
过秦论一等奖教案

过秦论一等奖教案【篇一:《过秦论》优秀教案】【篇二: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美、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教学难点: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二、品读文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答复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分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生:比照手法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比照手法文章运用比照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生:陈涉与九国的比照;〔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生:秦朝与陈涉的比照;〔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比照,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生:秦与九国的比照;〔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比照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生:秦国本身的比照〔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比照;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比照,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比照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比照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比照,用意是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比照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比照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比照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比照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比照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比照已经让人震撼,四种比照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比照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本文强烈鲜明的比照给阅读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启人深思《师说》中的比照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在作文中学着把比照写好肯定会为作文增色很多的生:第六段且夫: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师: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却用大量篇幅用来表达,这样写会不会缺乏议论的说服力?〔让观点缺乏说服力〕生:用大量篇幅表达秦国由弱到盛,又有盛而亡的史实,层层铺排比照推进在铺排比照中,表达的内容有了倾向性,至末段发表议论,总结原因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而且在以上的比照中更加清晰和突出师:前五段表达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7位国君当政期间秦国崛起与发展、鼎盛直至灭亡的150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之长,人物和事件之多,150余年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引人入胜,我们读来饶有兴致想想我们的作文有时表达一件或两件事情不够清楚,什么样的表达让人读来饶有兴致呢?请同学们思考总结前五段表达的特点生:答复师:很好!贾谊抓住时间线索〔如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很有条理表达了秦国崛起与发展、鼎盛直至灭亡的过程;同时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事件〕即某一点,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用画面的形式构成“点”,“点”“线”结合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作者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少写多,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分,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文章气盛,仿照前面概括一下原因:这种以叙事来说理让文章气盛[板书]当然从中我们也看出作者有很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描写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我们带入他精心营造的文字场里去了三、小结这节课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读,我们知道:赋的手法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使文章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采飞扬,一泻千里;全篇到底的比照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说服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气势酣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管,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评论者评价这篇文章气势充分,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气“盛”之文,鲁迅更是盛赞为西汉鸿文[板书]这些写作手法尤其是排比和比照值得我在作文中借鉴,希望同学通过尝试把作文写得更好,也引人入胜!四、布置作业师:作业:1、比较阅读文言百段《过秦论》〔下篇〕请同学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酣畅气势来附板书设计过秦论贾谊1、用写赋的手法来写, 说理散文古气〔铺陈、排比、夸张、渲染〕今盛2、用全篇比照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第之〔秦国本身;秦与九国;秦与陈涉;陈涉与九国〕一文3、用叙事来代替说理〔点线结合,饱满酣畅,以少写多,充分强劲〕五、教学反思《过秦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有很多角度而我选择了从题目入手去品读语言,感悟文章的气势在评课老师的帮助下,还有自己反复观看课堂录像,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优势,更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问题,很多不足需要去弥补、改良我想,如果让我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良:1、控制课堂节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言语权利学生对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手法的归纳时发言踊跃积极,情境创设和气氛都很好作为老师,本可以再这里做很好的收束,而我未及时做到,反而浪费了一些时间直接导致后面时间紧张我也跟着紧张,节奏很快,前松后紧本可以出彩、最闪亮、学生思考最有可能走向深刻的地方被我包办抢占了,未让学生充分思考和答复课堂高潮的地方出现得太快,没有取得试教时的效果这算是一处遗憾、失败可见控制、驾驭课堂节奏是多么重要2、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让学生沉浸文本进行品味语言二期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验文本、品味语言时间的紧张让我忽略了对读的指导听课老师建议得好:既然是气盛之文,宜于让学生单个读,个别读比齐读更能表达气势和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呼唤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学生老师品得深、品得细,不代表学生品得深、品得细老师扮演的是向导、导游的角色,引领、点拨学生就可以了,引导学生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这一点做得还行,今后可以更加完善3、多看自己的上课录像每看一遍自己的录像,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问题对学生答复时自己的点评用词是否合适,语言表述是否清楚,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反应是怎样的,全能看的一清二楚,自然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也一目了然了看的过程虽然让人紧张不已,甚至是痛苦不已但是,我却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成长”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教育,而自己呢?有时候听了别人的说法,自己就迷糊了,大意了好多细节的东西就忽略了,即便是想去关注,有时也找不到问题所在所以,录像是个好东西,要好好利用我想,自己找问题加上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多开几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备课更充分细致以提高自己上课的能力开课意图:《过秦论》是经典名篇,评论者评价这篇文章气势充分,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气“盛”之文,鲁迅更是盛赞为西汉鸿文通过前面两节课对文章疏通,学生对文意的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这节课我想借助对文章语言的品读,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教学预设主要想从一下3个方面来得出原因,它们是:赋的手法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使文章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采飞扬,一泻千里;全篇到底的比照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说服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气势酣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管,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希望在品读欣赏语言之后水到渠成地感悟总结到文章气盛的原因【篇三:过秦论教案】。
1《过秦论》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过秦论》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选必中第三单元:《过秦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
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体会本文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特点,感受其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文风。
【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并掌握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以及本文写作背景,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疏通文意,能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3.借助合作探究以及在全面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结合写作背景,能够理解本文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评价标准】1.能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2.能够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能够理解本文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贾谊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少有才名,以政论文和辞赋见长,前者以《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代表,鲁迅评价其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后者以《吊屈原赋》《服鸟赋》为代表,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忧愤难平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所著《过秦论》上篇。
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1《过秦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过秦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分组交流,梳理探究文中的文言字词和常见的文言句式,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基础;3、梳理文章结构,说出文章的论证过程或思路以及对比、事实论证等手法;4、学习文中借古讽今的手法,说出文中的内涵,结合学过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借古讽今"在文言文或者古诗中的运用。
5、结合题目了解“论”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难点分组交流,梳理探究文中的文言字词和常见的文言句式,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基础;学习文中借古讽今的手法,说出文中的内涵,结合学过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借古讽今"在文言文或者古诗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借秦国的覆灭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警示,针砭时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样是以秦国为背景的课文,看看作者以此来表达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过秦论》!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鵩fú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贾谊的文章意气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2、加强诵读,体会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4、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本文观点的得出与叙述秦王朝兴衰之间的联系,体会行文安排之精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总结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弱肉强食”似乎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一群疲惫的农民轻而易举地就摧毁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贾谊又是如何向我们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问题引导,自主合作
问题1: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
”那么,秦之“强”和陈涉之“微”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来,读一读并分析。
秦强:从秦的兴起到鼎盛
陈涉之微:从出身到起义的装备
(学生边读边分析,教师边引导边形成板书,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行文的气势)
板书设计:
过秦论
贾谊
易
陈涉秦朝(守)
仁义不施
九国秦国(攻)
难
分析总结:
同学们在诵读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秦由盛而衰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了本文行文的气势,正如近人吴闿生所说:
出示评价:
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吴闿生
孙月峰对此也有类似的评价:
《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
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问题2:但不同的是孙月峰还注意到了本文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精巧实理俱在内”。
《过秦论》讲了什么样的“理”?行文上又是如何体现“精巧”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
总结:
本文的“理”,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极言秦之强,极言陈涉之弱,而结局却是弱者胜强者亡,不由让人思考个中原因:主客观形势不同,统治者所采取的策略也理当不同,而所有策略则当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秦夺天下,依靠武力,导致矛盾尖锐;秦统一天下,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法奴役百姓,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也在几方力量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问题3:西汉时期的贾谊为什么要写关于秦的文章?《过秦论》对我们有那些启发?
(1)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背景,学生谈自己看法。
明确:借古讽今,借秦之过,猛敲警钟,劝诫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2)小组交流,梳理思路,选代表谈启发。
三、课堂小结:
一个强大的王朝已然离我们远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大家谈到的这么多。
若干年后的北宋的苏洵又重谈这段历史,站在六国的角度写了一篇《六国论》。
四、作业布置:
阅读《六国论》,思考: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二人选择的角度为何不同?教学反思:
本课是《过秦论》的第三课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对文章的内容及写法进行分析和把握。
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活跃,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问题设置较恰当,教师引导基本到位,但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
1、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深感语言贫乏。
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以便在课堂上能更精准到位的指导学生。
2、结尾拓展部分,谈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的现实意义时,学生联系了许多旧的知识,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
只是学生的回答在语言组织上也有不少的欠缺,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不是太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