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理解变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对秦国的影响。

2.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法过程中的曲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那么,秦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呢?(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得出秦国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商鞅变法。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1)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改革需求。

(2)讲解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国内外的困境,以及他寻求改革的决心。

3.讲解商鞅变法的过程(1)介绍商鞅的生平和改革主张。

(2)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法律、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4.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1)法律方面: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统一度量衡;严格法治,奖励告发。

(2)政治方面:设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实行军功爵制。

(3)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实行兵役制度;加强武器装备的研发。

(4)经济方面: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工商业,繁荣经济。

5.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1)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统治效率。

(2)经济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军事方面:增强了军队实力,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6.讲解商鞅变法的曲折过程(1)介绍商鞅变法过程中的阻力和反对声音。

(2)讲解商鞅如何克服困难,坚定地推进改革。

(1)引导学生回顾商鞅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强调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3.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历史改革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改革的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3)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分析;(2)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鞅能够成功地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3)引导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分享讨论成果;(2)全班交流,总结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了解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考察学生对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变化的认知。

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回答问题;(2)小组讨论、分享观点;(3)课后作业、总结报告。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2.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请大家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2.学生回答:封建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三、课堂讲解1.商鞅变法的背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b.秦国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经济衰败。

c.秦孝公即位,决心改革,选拔商鞅为相。

2.商鞅变法的内容a.改革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军事制度: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位制。

d.改革法律制度:制定严刑峻法,整顿社会秩序。

e.改革经济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

3.商鞅变法的影响a.提高了秦国的政治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1.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使秦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2.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变法展示了改革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六、课后作业2.思考: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商鞅变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的影响分析不够全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商鞅变法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3.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教学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例如:你有没有听说过商鞅变法?你对商鞅变法有什么了解?二、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1.通过投影或白板,展示商鞅变法的背景,包括西周末年的分裂与混乱、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等。

2.解释商鞅变法的原因,包括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国力衰退、社会动荡等。

三、学习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30分钟)1.介绍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包括推行法家思想、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推行郡县制等。

2.讨论商鞅变法的影响和意义,包括提升了秦国的军事力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等。

四、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学生进行汇报分享,教师适当引导和点评。

3.总结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的改革、政治思想的进步、促进了秦朝的统一等。

五、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拓展延伸,如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教学反思】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商鞅变法教案正式版

商鞅变法教案正式版

《商鞅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和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2,商鞅变法的评价二.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编排历史短剧教学方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公元前356年,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搬一根木头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能到如此高的奖赏,老百姓觉得太奇怪,不知其中有什么名堂,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说:那就赏50金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这位大臣立即兑现奖励.通过这件事,秦国人相信这位大臣是个讲信用,说话算数的人.同学们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回答).(师)对,他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改变社会性的大变革.历史上称这变革为商鞅变法,大家想知道变法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师)好,今天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动人心魄的改革年代.讲授新课:(师)首先我们来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一个问题:秦孝公求贤(点图)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两个问题:(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2)此时秦国的社会状况如何(学生思考后回答)(师)大家看这幅图片反映战国时期冶铁水平的提高,为铁器的普遍使用提供了条件,当然人们用铁农具开垦土地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好,我们再看另一幅图片.(青铜牛尊)说明它已被用来干活,同时也说明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已得到推广.所以我们说,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展示答案)(师)就在战国社会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秦国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和措施。

3. 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2.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2. 商鞅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秦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商鞅变法的背景(10分钟)1. 商鞅变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出现?三、介绍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15分钟)1. 商鞅变法的核心目标是什么?2.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四、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15分钟)1.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有什么影响?2.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五、总结商鞅变法的影响(10分钟)总结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统一大业的影响。

六、拓展延伸(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或小组讨论题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堂小结(5分钟)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概括,并对学生的思考和表现进行表扬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具体内容,理解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秦国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2. 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商鞅变法的深层原因及其与秦国发展的关系。

2.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背景,了解秦国的发展状况。

(2)提问:同学们知道商鞅变法吗?它对秦国的发展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2)讨论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不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让学生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商鞅变法。

5. 总结提升:(1)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2)强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发展状况。

3. 思考: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

2.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讨论商鞅变法成功与不足时的观点表述和分析能力。

3. 史料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评价商鞅变法史料时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实证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商鞅变法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树立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发展状况。

(2)提问:同学们知道商鞅变法吗?它对秦国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和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等。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如提高国家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等。

4. 比较法分析:(1)让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结合教材,思考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在其他诸侯国的影响,以及各国对商鞅变法的反应。

2. 探讨商鞅变法在秦国以外的地区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商鞅变法的故事或相关传说。

2. 组织小组辩论,正反双方围绕商鞅变法的利弊展开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商鞅变法李海一、课标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探讨,使学生大致掌握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革的必然性,知道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

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却不得善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学情分析商鞅变法是学生初中就学过的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所以本节课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在巩固学生基础的同时,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这是一种何等的壮举,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其统一天下的100多年以前,秦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已,是谁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的虎狼之国呢?(商鞅),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今天复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情景一:初出茅庐我叫卫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我就聪明好学,并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我要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

长大后,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决定追随我偶像李锂脚步来到了魏国,希望魏王能慧眼识珠。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商鞅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答:时代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大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表现: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型的地主阶级要求改革;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想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情景二:大展拳脚我满心欢喜的来到魏国,并屡次上书魏王,结果都不杳无音讯,我该怎么办呢?正在这时我听说秦孝公发布了一个“求贤令”,于是我果断的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接见了我,我们相谈甚欢,最终,他决定重用我:变法。

我在做了一些准备之后于公元前356年开始了变法,我对秦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做了全面的改革,秦国渐渐地由一个边陲小国变成了一个可以比肩中原大国的强国,因为我的功劳,秦王赏了一块封地给我,并赐了我一个新的姓“商”,我感到非常的满足。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1、秦孝公为什么要发布“求贤令”?主观: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客观:战国初期,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商鞅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1)说服秦孝公变法;(2)舌战群臣;(3)立木取信。

3、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情景三:商鞅之死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我已经来到秦国十多年,现在的我已经名满天下,但是我时常感到不安,因为变法我得罪了一些人,直到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惠王即位,我的不安达到了顶点。

终于,他们开始攻击我,于是我只好带着我的家人开始逃亡,我们来到一家旅店,由于没有身份凭证而被拒之门外,我们又逃到了魏国,魏王也拒绝接收我,我感到很悲哀,没法,我只好回到了我的封地,决定殊死一搏,无奈我战败了,按照“秦律”,我会被处以“车裂”之邢,到死我也没明白:我为秦国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为何会被如此对待?请思考:(1)旅店老板为何不让商鞅住店?他的死是谁的错?答:(1)商鞅推行严刑峻法,实行轻罪重罚(什伍、连坐制度)旅店老板不敢收留他。

(2)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商鞅实行轻罪重罚,伤害了人民的利益。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2)你如何评价商鞅?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答: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探究一:商鞅死了之后,就意味着变法失败了吗?判断一场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成效如何?结果:成功商鞅变法是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废除了奴隶制建立了封建制,确立了地主阶级的专政,而且她死了之后,其推行的措施仍然得以延续。

评价:1、性质: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运动2、积极影响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政治,创建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

2)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历史局限性1)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3)严刑峻法,轻视教化,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社会矛盾探究二:请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结合下面的提示)指导思想:法家思想主要目的:富国强兵内容范围:涉及社会各方面,变法全面彻底。

推行方式:以法律手段推进,实行法治。

变法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

结果影响: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三)课堂小结商鞅变法六、随堂练习: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2、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A、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工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5.(2010·郴州模拟)《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加剧了土地兼并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最后大家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完成变法措施的表格。

过渡:商鞅经过了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的变革,对秦国到了什么作用?最后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商鞅变法的结果以及评价(演示标题)(三)变法的结果及评价1、这部分内容大家可以看书本上“收富国强兵之效”的内容,大家齐读第三目前三行有关商鞅变法才成效的内容(课件展示秦调兵虎符及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展现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2.商鞅变法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但商鞅本人的下场却是不得善终,计算一下,从变法开始的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38年,已经是多少年了?对,18年。

改革的成效已经十分显著了,主要是谁持反对态度?在变法的过程中,商鞅即使在前面和旧贵族进行了思想论战,却仍然处处受到旧贵族的阻挠破坏,再加上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主张使用严刑峻法使反对力量屈服,因而会得罪不少人,18年了,商鞅的处境仍然很危险。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曾受到变法打击的旧贵族唆使太子驷发布了逮捕商鞅的命令。

商鞅闻讯出逃,到边关一客栈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拒绝商鞅人住。

商鞅到魏国,魏国记恨他,拒绝接纳。

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自己的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秦惠文王还下令车裂尸体、诛灭商鞅的家族老小。

商鞅虽然被车裂而死,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没有被废止,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起作用了,在这里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评价商鞅的变法,现在每两组同学为一大组,分别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方面总结,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然后分别请出两方同学代表在黑板上列出积极和消极影响。

不足时教师再补充。

六、配套练习与课后探究(一)课件展示一道材料分析题,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完成。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倾邻国而雄诸侯。

(二)假如当时的秦孝公还在世的话,他会后悔支持了商鞅变法吗?你究竟是支持商鞅变法还是反对呢?原因又是什么呢?(让学生各抒己见)(三)课后时间允许,可指导学生编演话剧:秦孝公求贤、论战旧贵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