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杂交实验 山东大学资料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报告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因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培养和观察,成为了许多遗传学实验的理想选择。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探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现型的变异。
实验设计:实验使用了两个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品系:A品系为黑色眼睛、红色身体;B品系为红色眼睛、黑色身体。
实验中,我们将A品系与B品系进行杂交,并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分布情况,以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过程:1. 实验前,我们首先培养并繁殖A品系和B品系果蝇,确保实验所需的足够数量。
2.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将A品系和B品系的果蝇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培养瓶中,以避免杂交前的交叉繁殖。
3. 在杂交过程中,我们将A品系的雄性果蝇与B品系的雌性果蝇进行交配,确保每组杂交中的配对数量相等。
4. 杂交完成后,我们将交配后的果蝇分别放置在标记有代号的培养瓶中,以便后续观察和记录。
5. 我们观察并记录了F1代果蝇的表型,包括眼睛颜色和身体颜色。
6. 接下来,我们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培养出F2代果蝇,并观察并记录其表型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F1代果蝇的表型均为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与B品系相同。
这表明红色眼睛的性状是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的性状是隐性遗传性状。
在F2代果蝇中,我们观察到了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两种表型的存在。
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预计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的表型比例应为3:1。
然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表型比例略有偏离,为2.8:1。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的样本数量较少,导致统计结果的误差。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
红色眼睛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状。
这意味着只要果蝇携带了红色眼睛的基因,无论其携带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表型都会表现为红色眼睛。
而只有当果蝇同时携带两个黑色身体的基因,才会表现出黑色身体的表型。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资料

3.按各杂交组合需选的果蝇品系,每瓶放入3 -5对,塞好瓶塞,贴好标签,置于25℃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4.过本6成-虫7(天成,虫可一见定到要F1除幼干虫净出)现。,即除去亲
5.再过4-5天,观察各杂交组合F1成蝇的性 状,观察时要注意所有用具都要消毒(用 于培养F2),并做好记录。
6.分选别3-把5各对杂移交入组新合的F培1 养果基蝇中适继度续麻培醉养,(然无后 需挑处女蝇)。
每3位同学一组,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以上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杂交前19-20天按杂交组合数量,计划和 培养好亲本。
2.收集处女蝇: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钟把亲本 (种蝇)全部活的成虫转出处死(一个都不能 剩),第二天9点钟前(12小时内,最好8- 10小时内)把培养瓶里羽化的成虫转出,并 按♀、♂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系列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正交) 2#♀ x 18#♂(反交)
2.果蝇二对因子自由组合实验的杂交组合
e♀ x 2#♂ (正交)
2#♀ x e#♂ (反交)
3.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18#♀ x 22#♂ (正交) 22#♀ x 18#♂ (反交)
注意事项
1.果蝇要适度麻醉,挑蝇 用毛笔,忌用镊子和其他工 具,以免影响果蝇生长繁育
2. 挑处女蝇时, 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 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 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
出处死,才能进行第 二次挑选
3.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 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 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 消毒,同时必须凉干才能使用。
2.样本自由度为n-1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果蝇杂交实验旨在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通过对不同性状的杂交组合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基因的分离、组合以及连锁和交换现象,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并探究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实验用具: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放大镜、显微镜等3、实验试剂:培养基(玉米粉、糖、酵母粉、琼脂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饲养简便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杂交实验中,通过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可以推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从而验证遗传定律。
四、实验步骤1、亲本果蝇的饲养与选择选取野生型长翅、红眼果蝇和残翅、白眼果蝇作为亲本。
将它们分别饲养在不同的培养瓶中,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2、杂交一代(F1)的制备选取处女蝇:在亲本果蝇培养瓶中,选取羽化后 8 小时内未交配的雌性果蝇作为处女蝇。
处女蝇的选取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杂交操作:将选取的处女蝇与另一性状的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瓶中进行杂交,做好标记,记录杂交组合和时间。
3、 F1 代果蝇的观察与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杂交后的果蝇,待其产卵、孵化和生长。
观察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4、杂交二代(F2)的制备选取 F1 代中的雌雄果蝇进行自交,同样做好标记和记录。
5、 F2 代果蝇的观察与统计待F2 代果蝇孵化和生长成熟后,观察并统计不同性状的果蝇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五、实验结果1、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在长翅红眼×残翅白眼的杂交组合中,F1 代果蝇全部表现为长翅红眼,说明长翅和红眼为显性性状,残翅和白眼为隐性性状。
2、 F2 代果蝇的性状分离F2 代果蝇中出现了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和残翅白眼四种性状。
经过统计分析,其比例接近 9:3:3:1,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最新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最新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材料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进行了杂交实验,旨在探索特定基因的遗传模式及其对果蝇表型的影响。
以下是实验的主要步骤和发现:1. 实验设计:- 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表型的果蝇品系,一个具有红色眼睛(R),另一个具有白色眼睛(r)。
- 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将两个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以产生F1代。
- F1代果蝇的表型记录显示所有个体均表现为红色眼睛,表明红色眼睛是显性表型。
2. F1代杂交:- 将F1代果蝇随机配对,产生F2代。
- 对F2代果蝇的表型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以分析遗传模式。
3. 数据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F2代中约有3/4的果蝇表现为红色眼睛,1/4表现为白色眼睛。
- 这些数据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相符,表明眼睛颜色基因遵循简单的孟德尔遗传规律。
4. 分子分析:- 利用PCR和测序技术,对F1代和F2代果蝇的眼色基因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析。
- 发现红色眼睛果蝇的基因序列中存在一个特定的插入元件,而白色眼睛果蝇则没有这个元件。
5. 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是一个典型的孟德尔显性遗传。
- 分子生物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机制,为未来研究果蝇遗传学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
6. 后续研究方向:- 计划对其他影响果蝇表型的基因进行类似的杂交实验,以揭示更多遗传规律。
- 将探索环境因素对果蝇遗传表型的影响,以及表观遗传学在其中的作用。
本报告提供了对果蝇杂交实验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为理解基本遗传原理和开展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学课程遗传学实验实验二 果蝇杂交实验 JC课件

雄)
雄)
雄)
合计
单因子杂交测交的结果统计
观察结果
正交
反交
统计日期
红眼果蝇 (雌:雄)
白眼果蝇(雌: 红眼果蝇(雌: 白眼果蝇(雌:
雄)
雄)
雄)
合计
实验结果卡方测验表
实验观察 数(O) 理论数3:1
(C) 偏差
(O-C)
(o-c)2 /c
长翅
殘翅
合计
•作 业
1、写出实验设计,逐步写出实验流程,用箭 头、短线示实验流程也可,注明每步骤所 需时间及注意事项。
1.2 配制方法
用水将琼脂加热溶解
再溶入玉米粉
然后加蔗糖,边加边搅拌,以防糊底结块。
煮成稀糊状,停火 待冷却至50℃左右
加入酵母粉 待冷却至不烫手时加入丙
酸,搅拌均匀 分装于已灭菌的培养
瓶中,厚度2.0cm即可,封口。
1.3 注意事项
⑴分装前将饲养瓶、棉塞、吸水纸及其它用具和器皿高压 灭菌(15磅,20min)。 ⑵分装时,勿使饲料粘附瓶壁。 ⑶待饲料冷却后,洒上一层酵母粉或滴几滴酵母液于饲料 表面。用吸水纸擦净瓶壁上水汽,塞上棉塞。
• 因此在做杂交时,雌体必须选用处女蝇。 • 雌蝇羽化出来12小时内一般不会交配。
• 我们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内所收集的雌体,均属 处女蝇,可放心做为杂交亲本用。
• 雄体可事先收集好,放在一个新的培养瓶中, 也可等收集到处女蝇后再收集雄蝇。
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长翅♀ x 残翅♂ (正交) 残翅♀ x 长翅♂(反交)
转移出成虫
雄蝇收集
12小时内,收集处女蝇
雄蝇收集
4♂4♀,放入一个新的培养瓶中
果蝇杂交试验

1.引言
1.1 实验材料:黑腹果蝇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1)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2)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 400~500 个,因此在 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3)色体数少。只有 4 对。 (4)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5)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 8 个染色体(2n=8) ,可配成 4 对,其中 3 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 的,称常染色体。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 XX,在雄蝇中是 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 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 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 小,腹部环纹 5 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雌性环 纹 7 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1.2 遗传学三大定律及伴性遗传 1.2.1 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 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其表现在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进行杂交,F1 代全部表现显性个体的性状,F1 代自交,F2 代出现隐性个体的性状。并且,在理论上,F2 代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 3:1。 1.2.2 自由组合定律 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 各 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 F2 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 表型分离比就呈 9∶3∶3∶1。 1.2.3 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 它的传递方式与雌 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 X 和 Y 两种,雌蝇为 XX,雄蝇为 XY。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 X 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当红眼雌蝇与
果蝇杂交实验山大生科

果蝇杂交实验姓名摘要:果蝇作为遗传材料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因此是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
此次实验我们选用6号突变体果蝇和14号突变体果蝇,通过正反交实验,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来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基因连锁互换规律和基因上位效应,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这些遗传学基本规律,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以及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达到了实验目的,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正反交、F1代果蝇、F2代果蝇、遗传学基本规律1.引言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
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成蝇体长约2.5mm,全球均有分布,现已发现3000多种。
遗传学研究常用黑腹果蝇。
果蝇作为遗传材料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染色体数目少,黑腹果蝇仅四对染色体;具有许多自然的或诱发的可遗传突变性状;世代周期短,25℃下10~12天一代;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费用低廉;繁殖力强,可以产生大的子代群体供观察分析。
因为果蝇有上述优势,也因为Morgan小组慷慨地向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提供各种原种,果蝇迅速成为遗传研究的好材料。
100多年来,不仅是遗传学家,生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对果蝇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使果蝇成为目前了解得最为深入的物种。
有关信息不断积累,实验技术也不断丰富与完善,发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染色体、细胞、生化、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如基因的定点敲除,嵌合体分析等;制备了大量的突变体;筛选了大量的表型标记、具有特定特征的染色体及分子标记;2000年果蝇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使发现新基因、研究基因的功能等变得相对简单。
如此丰富的知识与技术,使果蝇成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遗传学者对遗传学问题进行纵深研究,而生物学许多分支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也可借助这些知识与技术研究自己领域中的问题。
在此次实验中,我们以果蝇为材料,完成一系列杂交实验。
果蝇的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学习基因的伴性遗传规律。
3. 了解果蝇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具有繁殖速度快、染色体数目少、突变类型丰富等特点。
果蝇的性别决定为XY型,红眼(B)和白眼(b)是一对相对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常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恒温箱、计数器。
四、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制成培养基。
2. 选择果蝇:在超净台上,分别挑选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
3. 杂交:a. 正交:将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进行杂交,每组杂交10对。
b. 反交:将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进行杂交,每组杂交10对。
4. 观察与记录:将杂交后的果蝇放在恒温箱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果蝇的性别、眼色和翅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结果:- 雌蝇:红眼、常翅- 雄蝇:红眼、常翅- 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比例为1:12. 反交实验结果:- 雌蝇:红眼、常翅- 雄蝇:白眼、常翅- 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比例为1:1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一致,说明红眼和白眼性状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正交和反交实验中,雌蝇和雄蝇的眼色和翅型比例均为1:1,说明红眼和白眼性状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3. 红眼和白眼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符合伴性遗传规律。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进行杂交,观察了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杂交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摘要果蝇(Drosophila)是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
因为果蝇染色体数目少、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
本次实验通过设计杂交实验,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性状和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数据,并验证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和伴性遗传。
1.引言普通果蝇的生活史历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是一个完全变态过程。
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突变型多,染色体数目少(2n=8),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普通果蝇突变型中,有常染色体的残翅及伴性遗传的白眼等容易观察到的性状,便于实验分析。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而另一些性状可在解剖镜下鉴定,如焦刚毛与直刚毛等。
列表如下:表一:本次杂交实验中使用的果蝇突变品系影响部分突变名称基因符号染色体上的座位翅残翅vg IIR 67.0眼色白眼w X 1.5体色黑檀体 b IIR 48.5刚毛卷刚毛sn X 21.0翅型小翅m X 36.1 (卷刚毛的基因符号为sn3,报告中简写为sn。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孟德尔分离定律。
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野生型果蝇为红眼、灰身、长翅、直刚毛,与这些性状对应的突变性状很多,其中灰身(+)与黑身(b)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灰身对黑身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用具有这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实质上就是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果蝇另一突变性状为焦刚毛(sn),与之对应的野生型性状为直刚毛(+),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上,直刚毛对焦刚毛为完全显性。
用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杂交实验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连锁交换定律: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linkage and cross-over law)是遗传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描述了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呈现连锁现象,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换现象。
果蝇的翅膀是一种分析器官大小、形状和发育格局的良好的分析系统。
许多基因参与了翅的发育调控,新的遗传控制机理还在发现和不断研究中,重要基因的突变或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功能变异及翅型变化。
果蝇的白眼、小翅、卷刚毛(w、m、sn)这3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之间也呈现一定的连锁互换现象。
2.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材料:不同品系的果蝇18号:野生型果蝇:红眼、灰身、长翅、直刚毛(++ ++ ++ ++)14号:黑残果蝇:黑檀体、残翅(ee vgvg)品系;6号:三隐果蝇:灰身、白眼、小翅、卷刚毛(+ w m sn/+ w m sn)。
(其中,白眼、小翅和卷刚毛性状均位于X染色体上)培养瓶,麻醉瓶,白色塑料板,小毛笔,油性记号笔;麻醉剂:乙醚。
2.2 实验方法2.2.1 第一周(3月21日/28日)设计实验:我们组实验目的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与连锁交换定律,所以我们要选取不同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
14号果蝇(黑檀体、残翅)和18号野生型果蝇(灰身、长翅)杂交用于验证自由组合定律;6号果蝇(白眼、小翅、卷刚毛)和18号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直刚毛)杂交用于验证伴性遗传和连锁交换定律。
表二:亲本果蝇类型项目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亲本18号(灰身,长翅)18号(红眼、长翅、直刚毛)14号(檀黑体、残翅)6号(白眼、小翅、焦刚毛)收集处女蝇:在做杂交实验6-8小时前,选择生长较好、含蛹较多的培养瓶,将瓶中的所有成蝇都清除。
8小时内,瓶中生长出的雌蝇均尚未发生交配,为我们所需的处女蝇。
接种:按照设计实验的正交和反交方式,将处理好的雌雄果蝇分出性别并确认性状正确后,每个培养瓶中接种2-3只不同性别的果蝇,贴好标签和记号,写明杂交组合和姓名。
置于室温培养。
2.2.2 第二周(3月28日/4月4日)培养瓶中的亲本蝇已培养7天,为避免混淆,在F1孵出前将亲本蝇倒出。
2.2.3 第三周(4月4日/4月11日)杂交亲本之后的第11-12天,F1开始出现。
观察并记录F1代的性状,如果没有出现预期外的性状,则可以选取3-4对F1子蝇接入新的培养瓶中,置于室温下培养。
2.2.4 第四周(4月11日/4月18日)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杂交实验在F2代成虫出来之前,为避免亲子蝇混淆,要倒出培养瓶中所有的F1果蝇。
2.2.5 第五周及第六周(4月14日~23日/4月21日~30日)接种F110天之后,F2代子蝇出现,在出现后的10天之内,每间隔2-3天统计并记录瓶中F2代果蝇的性状和数目,以及相应雌雄比例。
2.2.6 数据分析对自己组统计的实验数据分析并且对杂交实验的结果进行Χ2测验,对比实验值和期望值。
3.结果3.1实验数据及分析3.1.1自由组合定律表三:果蝇18号与14号的杂交结果正交(雌18号×雄14号)反交(雌14号×雄18号)F 1 表型灰身长翅表型灰身长翅雌雄雌雄数目16 23 数目9 3F 2 表型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表型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数目198 58 53 12 数目62 7 16 4 比例49.5 14.5 13.25 3 比例15.5 1.75 4 13.1.1.1图谱18号灰身长翅(AABB) 14号黑檀体残翅(aabb)【正反交相同】P: AABB(灰身长翅)×aabb(黑檀体残翅)F1: AaBb(灰身长翅)自交F2: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灰身长翅黑檀体长翅灰身残翅黑檀体残翅理论比值: 9 : 3 : 3 : 1实际正交数量: 198 5 4 1比值: 49.5 : 14.5 : 13.25 : 4反交数量: 62 7 16 4比值: 15.5 : 1.75 : 4 : 13.1.1.2 适合度检验我们通过卡方检验来判断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符合。
体色基因和翅型基因是在不同的染色体上的,他们在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同时,各自又遵循分离定律。
于是我们通过对单对性状的结果进行适合度检验来验证分离定律,对两对性状的结果进行适合度检验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检验结果如下:表四:18号果蝇与14号果蝇杂交的单因子适合度检验正交基因体色基因(A/a)翅型基因(B/b)表型灰身檀黑合计长翅残翅合计观察值(O)256 65 321 251 70 321预期值(E)240.75 80.25 321 240.75 80.25 321(O-E)2/E0.966 2.898 3.864 0.436 1.309 1.745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杂交实验χ2 3.864 1.745P(n=1)0.02-0.05(<0.05) 0.1-0.25(>0.05)反交基因体色基因(A/a)翅型基因(B/b)表型灰身檀黑合计长翅残翅合计观察值(O)69 20 89 78 11 89预期值(E)66.75 22.25 89 66.75 22.25 89(O-E)2/E 0.076 0.228 0.295 1.896 5.688 7.584χ20.295 7.584P(n=1)0.10-0.50(>0.05)<0.01表五:18号果蝇与14号果蝇杂交的双因子适合度测验表型合计正交灰身长翅檀黑长翅灰身残翅檀黑残翅观察值(O)198 58 53 12 321预期值(E)180.56 60.19 60.19 20.06 321(O-E)2/E 1.68 0.08 0.86 0.40 3.02χ2 3.02P(n=3)0.25-0.50(>0.05)反交观察值(O)62 7 16 4 89 预期值(E)50.06 16.69 16.69 5.56 89(O-E)2/E 2.85 5.63 0.03 0.44 8.95χ28.95P(n=3) 0.02-0.05(<0.05)3.1.1.3数据分析适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单对性状检验中,体色基因的正交结果不在分离定律的随机误差范围内,反交结果符合;翅型基因的正交结果在分离定律随机误差范围内,反交结果不符合。
两对性状检验中,正交结果在自由组合定律随机误差范围内,反交结果不符合。
对于这种正反交始终一种符合一种不符合的验证结果,结合产生的后代数量来看,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猜想:是否是不同基因在雌雄配子中的存活率不同,使其在正交与反交时产生了差异,导致后代的数量有明显不同,从而使检测结果出现异常。
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文献[1],发现有人做过对中国春与粗山羊草的正反交授粉后不同时间固定的子房的胚胎学研究,结果出现了正交所形成的正常胚的质量比反交形成的胚质量要好;而在反交组合中,受精发育过程较正常,而在正交组合中受精过程延迟,多数受精卵败育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