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科技成就)【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的《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风俗通义【解析】应劭,东汉学者,其著作《风俗通义》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2.皇帝用的印章称为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玉玺【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
3.河南安阳出土的______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成就。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司母戊【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4.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个圆形、两耳、深腹、三足的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毛公鼎【解析】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其形状为半球腹,三足两耳,铭文多达499字,内容为周王为了周室中兴,命其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意铸鼎记录此事。
5.唐朝用釉子涂染在青铜器上的陶器的名称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唐三彩【解析】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它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6._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景泰蓝【解析】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9~12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9章科举制度一、填空题1.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的是汉魏六朝时期的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曹操【解析】汉代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和“征辟”制,但是这些制度很快就暴露出它的弊端。
首先是被选的范围有限,都为官僚和富豪子弟;其次是以财产为入选标准,因此所选人才未必都是贤才,财富钻营者大有人在。
曹操看到了这种弊端,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布了“求贤令”,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推荐、任用,这种用人制度也被后世所提倡和学习。
2.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始于______代。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科举制度始于______朝,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中山大学2010年研](2)中国的科举制产生于______代。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隋【解析】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以选拔人才。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3.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时,将殿试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始自于______朝。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宋【解析】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并做了一些重要的改革。
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到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以称“状元”。
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4.在科举考试中,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______中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殿试【解析】乡试及格者都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复习或打印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一、填空题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自治【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发展,从而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______》。[北京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周礼 【解析】“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书中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东汉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 “造字之本”。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次序、 名称与班固等人又有所不同,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将六书确定为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 4 版)章节题库
第 5 章 汉字
一、填空题 1.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由黄帝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汉字。[华中师 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仓颉 【解析】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 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 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4.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据说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______等首先发 现的。[华中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王懿荣 【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 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3.______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且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南 开大学 2010 年研]
1 / 83
圣才电子书
【答案】甲骨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科技成就)【圣才出品】

第11章科技成就1.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它对后来的科学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1)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以带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2)影响①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以带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2.为什么李约瑟称中国为“发明的国度”?答: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的确,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谈谈中国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答:中国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当首推“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因为它们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于公元4世纪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的《__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风俗通义》【解析】应劭,东汉学者,其著作《风俗通义》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2.皇帝用的印章称为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玉玺【解析】秦始皇称帝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称为“玉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着权力的象征。
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
3.河南安阳出土的________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成就。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司母毋【解析】司母毋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毋”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4.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个圆形、两耳、深腹、三足的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毛公鼎【解析】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
其形状为半球腹,三足两耳。
铭文多达499字,内容为周王为了周室中兴,命其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意铸鼎记录此事。
5.唐朝用釉子涂染在青铜器上的陶器的名称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唐三彩【解析】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它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6.___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科技成就
一、填空题
1.为了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创制了“________”。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二十四节气
【解析】古人创制“二十四节气”的目的是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
2.北魏贾思勰所著的《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齐民要术
【解析】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3.最早详细记述珠算的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数术记遗
【解析】“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
书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该书曾记载了十四种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种便是“珠算”。
4.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__》,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厦门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
(2)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________。
(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案】黄帝内经
【解析】《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全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联合创作。
《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5.自汉代,我国著名医书有《________》、《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伤寒杂病论
【解析】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南阳人,因当时伤寒流行,死亡者很多,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6.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2010年研)
【答案】切
【解析】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八纲”。
“四诊”即“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7.在中医看来,在人体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中,有直行和横行的部分就是________,它们上下左右贯通起来就是人的生命体的隐藏系统。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经脉
【解析】经脉是中医所指的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8.《________》是被称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千金方
【解析】唐代名医孙思邈耗毕生的精力从事治疗和著述,他先后编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6000余条,涉及中医百科,被称为中医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9.《梦溪笔谈》记录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指南针
【解析】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原理主要是将钢针磁化。
北宋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详细描述了指南针的四种使用方法。
10.通过________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到了欧洲。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阿拉伯
【解析】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从而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造纸术是在公元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人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
火药是在13世纪左右,经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地区,后来欧洲人又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
指南针在宋代就已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才有了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可能。
11.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叫“______”,把最后一日叫“______”。
【答案】朔;晦
【解析】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称为“朔”,把最后一日称为“晦”,每月十五日或十七日称为“望”,即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东西相望。
12.从西汉开始把一昼夜分为12辰,也叫时辰。
每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如上午7时至9时称为________。
【答案】辰时
【解析】古人将一日分为12个时辰,用地支纪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上一日23时至次日1时为子时,依此类推:1时到3时为丑时,3时到5时为寅时,5时到7时为卯时,7时到9时为辰时,9时到11时为巳时,11时到13时为午时,13时到15时为未时,15时到17时为申时,17时到19时为酉时,19时到21时为戌时,21时到23时为亥时。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天上的星宿划分归纳为“二十八宿”。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错误
【解析】“二十八宿”,是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组合,而二十八宿又以方位分为四组,以中国古代四方保护神相配。
2.《九章算术》中记载的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是世界上关于勾股定理最早记录。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周髀算经》记载周代的商高提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即所谓“勾股弦定理”,成为世界上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记录。
三、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的农书是()。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农书》
【答案】A
【解析】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2.我国用以记录自然季节的二十四节气,到西汉初年已经完整地出现在()一书中。
(北京大学2010年研;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A.《吕氏春秋》
B.《尚书·尧典》
C.《史记·天官书》
D.《淮南子》
【答案】D
【解析】为了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还创制了“二十四节气”。
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
《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
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3.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的著作是()。
(厦门大学2010年研)
A.《农政全书》
B.《农书》
C.《齐民要术》
D.《氾胜之书》
【答案】A
【解析】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规模宏大,达70万字,60卷,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众多方面,尤以系统而集中地叙述了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为一大特色,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