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物理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著名物理学家

一、卡诺(SadiCarnot,1796—1832年)法国军事工程师、物理学家。1796年6月1日生于巴黎。1824年卡诺发表《论火的动力》,文章中指出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向。他引入工作循环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卡诺循环”。还以热质为基础证明效率最高的热力学发动机,它的所有的工作循环都是可逆的。显然,热质的观念是错误的,但他提出的原理却是正确的。他说:在用理想气体所作的由体积的等温变化和绝热变化组成的循环过程中,如果冷凝器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无法避免热量从热源传递到冷凝器。这一原理后来被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加以论证,推广为热力学第二定律。1832年8月24日卡诺在巴黎去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逝世之前已经发现了热功转化的规律,放弃了他原来信奉的热质说。

二、托马斯·杨(ThomaxYoung,1773—1829年)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1773年6月13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米菲尔顿。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兴趣十分广泛。后来进入伦敦的圣巴塞罗缪医学院学医,21岁时,即以他的第一篇医学论文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到爱丁堡和剑桥继续学习,后来又到德国哥廷根去留学。在那里,他受到一些德国自然哲学家的影响,开始怀疑起光的微粒说。1801年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的复兴奠定了基础。1829年5月10日杨氏在伦敦逝世。

科学成就:1.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一基础。2.对人眼感知颜色的研究,建立三原色原理3.对弹性力学的研究:托马斯·杨对弹性力学很有研究,特别是对胡克定律和弹性模量。后人为了纪念杨氏的贡献,把纵向弹性模量(正应力与线应变之比)称为杨氏模量。他还首先使用运动物体的能量一词来代替活力。

三、里特(JohannWilhelmRitter,1776—1810年)德国物理学家。1776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海诺夫附近的沙米茨。里特从小在拉丁语学校念书,14岁辍学后去里格尼茨的一家药店当学徒。他在学卖药的5年中,贪婪地阅读了化学等方面的书籍。1796年考入耶拿大学。进大学不久,他的才能就被冯·洪堡德(1769—1859)教授发现。在教授的指导下,里特开始独立地进行电学的研究。1797年到1804年,年轻的里特在化学和电生理学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果,博得欧洲学术

界的好评。1801年,里特被戈培和阿尔腾堡大公恩斯特二世邀请入宫,在皇家实验室作了一系列重要的电学实验。1803到1804年,里特应聘在耶拿大学讲授电学。同年11月离开耶拿大学,前往慕尼黑任巴伐利亚科学院正式院士。1805年家庭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家务负担沉重,不幸身患肺病,于1810年1月23日在慕尼黑逝世,只活了34岁。

科学成就:1.发现紫外线。2.里特在电学、电生理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

四、叶企孙(1898年—1977年)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出身于书香门第。叶企孙对科学的贡献主要在于物理学、教育学及科学史等方面。

1.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h

1921年4月,叶企孙与合作者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对普朗克常数h进行了测定,他们测得h=(6.556±0.009)×10-27,这一数值被物理学界延用了十几年。后来被A.H.康普顿(compton)和S.K.阿里森(Allison)称其“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的最为可靠的测定”。

2.高压对铁磁性金属磁性质的影响

从热力学理论出发,叶企孙推导出磁化引起的体积变化公式。将体积变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磁化的压强系数相关,在弱场中很重要;另一部分与弹性系数和总磁场H有关,在强场中很重要。实验结果与此定性符合。他还用当时铁磁性分子场唯象理论对实验结果作了有益的讨论,指出了原子结构对分子场,从而对铁磁性的影响的可能性。应当说,叶企孙对实验结果还没有作出圆满的理论解释。其实在当时也不可能有圆满解释,因为量子力学还没

有建立,人们对铁磁性的本质还知之甚少,更无从解释高压对铁磁性的影响。尽管如此,叶企孙的工作还是极有价值的。首先,实验相当成功、漂亮,其次在前人很少涉足的领域了解了不少现象,摸索到一定的规律性,而规律性现象是每个物理理论的基础。因而在物质磁性方面的重要研究,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

3.建筑声学

他因陋就简,带领赵忠尧、施汝为等几位助教对清华学校大礼堂的吸音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发表了“清华学校大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改正”一文,定量说明了该大礼堂听音困难之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法。这是我国建筑声学研究的前导。

五、里德伯(1854~1919),瑞典物理学家。1854年11月8日诞生于瑞典哈姆斯坦特。

里德伯在哈斯坦物大学预科上中学,1873年考入伦德大学。1879年发表学位论文《论圆锥截面的结构》,取得博士学位。1880年留在伦德大学当数学讲座教师,1882年任物理学讲师,1897年取得物理学教授职位,1901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并任物理系主任。1919年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外国会员。里德伯于1919年12月28日在瑞典的伦德去世,终年65岁。

科学成就:里德伯在物理学中的主要贡献是在光谱研究中发现了里德伯公式。1890年里德伯从事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的研究,发表了题为《化学元素发射光谱结构的研究》的论文。里德伯独立地发现,元素的光谱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线系叠加组成的:第一种是位于可见光区的、谱线比较尖锐的线系,第二种是位于近红外区的、密度比较稀的线系,第三种是大部分谱线位于紫外区的、里德伯称它是主线系的线系。它们在氢光谱中,分别是巴耳末线素、帕邢线系和赖曼线系。里德伯研究了这些线系以后,总结出一个光谱线遍适用的公式,人们把它叫做里德伯公式。里德伯当初并不了解巴耳末1885年的工作,后来得知巴耳末公式,他受到很大鼓舞,更加确信自己导出的公式具有普遍意义,在实验上也是无懈可击的。

六、伯努利,D.(DanielBernoulli1700~1782)瑞士物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1700年2月8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1721年取得医学硕士学位。努利在25岁时(1725)就应聘为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数学院士。8年后回到瑞士的巴塞尔,先任解剖学教授,后任动力学教,1750年成为物理学教授。在1725~1749年间,伯努利曾十次荣获法国科学院的年度奖。1782年3月17日,伯努利在瑞士巴塞尔逝世,终年82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