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06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一、学科方向1、060201 专门史 History of Particular Themess2、060202 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3、060203 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 Geography4、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5、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6-8学分,非学位课程14-16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黄时鉴:《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4.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5.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专门史选读书目: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200)20XX年修订一、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
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
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等能力。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104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专业点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设置是2001年,2002年开始招生。
本专业点自设置以来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本学科注重文献学基本功的训练,关注出土文献的整理,强调文献学与文学史、文艺学的结合,硕士论文的选题应尽量体现文献学特色。
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学者张三夕、高华平、王齐洲等教授为导师。
本学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有关项目,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编写出版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选读》等有关教材,迄今已招收近十届研究生,毕业七届研究生,成绩优良。
毕业去向较理想,其中有的考取国内重点大学(如南京大学)博士生,有的在高校任教(如武汉通讯指挥学院、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武汉长江职业学院等),有的在重点高中任教(如中山市一中、重庆八中等);也有的考取国家公务员(如中国工商联公务员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能胜任在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并能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和整理研究。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符合学校有关提前毕业的各项要求,可申请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为37学分。
其中: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年开始正式招生。
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较而言,本专业更侧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包括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中国古代史(断代史)研究的能力。
具体是:()具有阅读古籍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能够利用史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基本能力;()为攻读博士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史学基础。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专业性和理论性著作、论文,掌握国内外前沿研究动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素养。
就业目标:可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及党政事业等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硕士四、研究方向:. 秦汉史. 隋唐五代史(含敦煌学). 清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学分(公共必修课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学分)、选修课不少于学分、实践调查学分。
六、培养方式按高等学校有关研究生教学计划进行。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一方面按照国家其他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培养,同时考虑到民族院校的特点,本专业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但有关古代的民族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为此,本专业结合学校的特点,在民族史的学习和研究上较其他高校历史系为多;必要时,学生有可能选修一门或以上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对于研究民族史将有更大的作用。
七、论文撰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万字。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古典文献学专门人才。
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中国古代文献学方面掌握坚实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研究、教学、古籍整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愿意为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服务。
二、研究方向1、戏曲文献研究2、诗歌文献研究3、出土文献研究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相关条例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必读和选读书目1、吕思勉《经子解题》;2、皮锡瑞《经学历史》;3、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4、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5、李致忠《古籍版本学》;6、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7、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8、陈垣《校勘学释例》;9、张心澄《伪书通考》;10、冯浩菲《中国古籍整理体研究》;11、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12、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13、王重民《中国古籍善本目录》。
重要刊物:《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历史研究》《文献》《文学遗产》《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典籍与文化》《古籍整理学刊》。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一、学科方向1、060201 专门史 History of Particular Themess2、060202 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3、060203 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 Geography4、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5、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6-8学分,非学位课程14-16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黄时鉴:《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4.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5.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专门史选读书目: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培养具有广阔旳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系统旳专业理论、独立旳科研能力、较高旳外语水平、良好旳人文素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旳,可以从事古代文学及相近学科旳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旳高层次人才。
详细规定是: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党旳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遵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旳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科学教育事业献身旳精神。
2、刻苦学习、勤于思索,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面而系统地理解本学科研究旳历史、现实状况及其走向,掌握坚实广阔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门知识,具有较强旳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科学,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旳能力。
3、外语水平到达规定原则,能纯熟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旳外文书刊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进行国际语言交流旳能力。
同步,还应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旳能力。
4、具有较高旳科学素养和健康旳身心。
二、研究方向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2、唐宋文学3、元明清文学三、学习年限本硕士点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硕士旳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3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二分之一。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毕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容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到达学校培养规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1、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4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课程构造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其中学位公共课程共8学分,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602,授历史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史专业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3.较熟练运用文献典籍,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
4.能胜任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业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宋史2.国学
3.先秦秦汉史4.魏晋南北朝史
5.隋唐五代史6.中国社会文化史
7.史学理论与史学史8.明清史
9.中国近现代史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按学校有个规定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60106)
一、培养目标
历史学是以探讨人类社会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
它与哲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为此,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在继续拓宽和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明确并加强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的系统训练,掌握从事独立科研和教学的必要技巧,使学生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1.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 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动态,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创新和分析能力。
3. 能完成具有一定新意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成熟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先秦史
2.秦汉史
3.魏晋南北朝史
4.唐宋金元史
5.明清史
三、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
凡修满最低学分、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率达2/3以上,且在CSSCI以上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含1篇),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与学院认可,并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论文或未能顺利通过答辩者,可延期答辩并可申请离校,在论文完成后再申请答辩。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总计最低需修满32学分方可毕业,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 凡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在确定录取后,由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提供一份经典文献目录,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阅读(至少两本)。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学生需提交两份书面经典文献阅读报告,计1学分。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各专业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在配合导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3. 根据研究生本人的选择,可分为两种:(1)凡毕业后不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者,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适当多选择一些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建议在研究生院开设的教师教育系列公共选修课或学院开设的“学科教学论”专业课程中,至少选修二门(4学分)与中学教学相关的课程;(2)凡是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者,可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后,加强研究性培养力度,更多地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4. 在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研讨班、专题报告或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课外读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主要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目的是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6. 根据专业和培养计划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在必要情况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或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在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研讨班、专题报告或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课外读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考核方式
“史学理论与方法”为闭卷考试,其余各门课程均以课程论文为主。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为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该以本专业的学术史为依据,既可以选择学术综述,也可以是所选定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前沿性的实证性或者理论性专题研究,重点突出研究专题的学术性、逻辑性、思想性和理论的体系性。
学位论文主要由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四个部分组成。
1.研究计划
学生在入学后三个月之内,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论文研究的选题范围,并制定相应的研
究计划,然后提交历史文化学院备案。
论文研究计划经过审核合格后计1学分。
2.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要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完成。
开题报告要以公开方式进行。
开题报告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不应少于8个月。
论文开题报告审查的重点在于考查学位论文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论文选题定位与研究设计和分析能力。
论文开题报告合格后计1学分。
3. 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汇报论文的进度,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
导师应该对学生的每次论文进度报告进行记录,论文修改应该不少于二次。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经过导师认可,并且按照学校相关规定通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的答辩应在毕业前一个月内进行。
答辩通过后记3学分。
论文答辩时,答辩小组审核的重点是考查论文的文献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规范性和体系性等方面,确认学位论文达到了硕士毕业生经该具备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论文未通过者,应该修改论文,然后再次申请答辩。
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答辩要求,参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七、实践活动
凡是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或者从事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文献收集、文物考察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的学术实践活动。
凡是准备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或其他社会性职业的硕士研究生,可适当参加本科生的相关教学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或通过组成协会的方式有效利用学院现有教学力量与设备,适当合理进行教师基本技能及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注:本方案自2011级硕士研究生起开始执行,其他年级参照执行。
附:经典文献目录:
1.沈长云:《先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吴枫:《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李锡厚:《辽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周玉珠、陈振:《宋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宋德金:《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李范文:《西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4年版。
13.李洵:《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5.《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剑桥中国明代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