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掌握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的教材安排上册讲中国地理的总论,下册讲分区,而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
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以便学生顺利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学习区域地里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各种数据和实际生活例子描述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管,是学生尊重各个地方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北方人南方人对彼此的的刻板印象,南方人觉得北方人抗冻,北方人觉得南方很暖,然而形成了北方的狼到了南方冻成了狗。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
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只要穿厚了,没有问题;而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穿再厚也是没有办法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自主学习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P5;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图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完成自主学习预习作业。
(课前安排学生完成)(四)、教学内容:1、多媒体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阅图分析归纳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及自然景观。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了解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
3.了解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中国的地理位置、边境线和面积;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和特征;中国河流、湖泊和山脉的基本分布。
2.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根据地理条件,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让学生了解并比较每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经济特点。
3.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及水域、森林、草原、土地等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举例和引导学生材料搜索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点的让步、联系和重组。
四、课堂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讲授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各区域的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
3.自学让学生通过地理教材和网络资源查阅有关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的材料,搜集有关信息作业。
4.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整理信息并汇报各自所搜集的信息,与同学分享信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总结将展示学生筛选的主要信息,理解中国地理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内各地区的基本差异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中,我在讲授中使用了许多静态幻灯片,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希望下次可以增加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激发兴趣。
3.教学方式的优化:本次教学中我强调了学生的领导作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我的引导过多,导致学生存在思维惯性,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以后教学中需加强,适时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自主性。
(教案结束)。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分析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完成思维导图 1:
(1)、
地区和
地区的分界线 (2)、一月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3)、
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
带和 带的分界线
(5)、
和
两种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6)、
气候和
气候的分界线
(7)、
田和 田的分界线
3、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及时鼓励
过渡:通过南方北方分界线我们能发现这两个地区差异大不大,那它们具体差异体现在哪
《中国的地理差异 》 教学设计(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了解四大区域的划分及界限,掌握南方北方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2、对比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区,西北与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差异 3、掌握西北及青藏地区的主要的自然特征 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5、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和谐发展观念 复习重点:四大区域的位置特点及自然和人文差异 复习难点:四大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复习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创设情境,老师给大家出示几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国四大区域的哪一个区 域?准备好没?风吹草低见牛羊,哪里?(西北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哪里?(北方 地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是?(青藏地区),小桥流水人家又是哪里?(南方地区)。通 过四幅图片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四大区域存在着很大的什么?(差异),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 一起走进我国的四大区域,来复习四大区域间存在地理差异。 出示中考说明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和本节课相关的中考说明,大家来齐读。板书(地理差 异)我们了解了中考说明,就明确了复习的方向 二、进入复习 (一)、确定四大区域
教师补充:大家看青藏地区的轮廓像什么动物?鲸鱼,那鲸鱼生活在哪里?海洋。那青藏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
因;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
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
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
山。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
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第四页图 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 (1)界线 A 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
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季风) 主要位于季风区的区域是?它们与非季风区的差
异主要是什么?(降水)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基本不受夏季风
的影响) (2)界线 B 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
的资源意识有待提高。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应进一步思考,并加以改进。
课例研究综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地理观点,学生在读图分
述
析、综合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的交流评价活动,
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
悦。
总结: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始终认
为是副科,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学习比较沉
闷,对这部分学生疏于指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
北的差异;第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是让
学生先从宏观上感受和认识区域地理差异就在自己身 教材分析
边,并初步理解区域地理的划分依据,为后面学习区域
地理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
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3 界限及确定的主导因素:区域界线、确定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学案导学:
探究一: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有:
,
,
,
.
划分依据: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
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探究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 1 探究三: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地形条件 D。生产技术条件 2.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
A、青海 B、四川 C、陕西 D、甘肃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是: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4.“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应选择地形开阔、云量少、晴天多学科和人烟稀少的
2 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人口、城市、的人文差异(耕地类型、农作物、作物熟制、民居、交通运输等)
4 秦岭淮河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1 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地形、气候、水文、植被)
四大地理区域:1 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 名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
1 月平均气温 <0℃
河流封冻状况 结冰
地形
平原、高原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
<800mm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梨\枣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
农耕制度 民居
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 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墙体厚,防寒保暖
生活习惯、爱 面食为主,爱好溜冰、骑马等运动 好
初中地理_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教案【课标解读】1、知道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知道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了解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重点】1、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难点】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过程】一、直接导入轻松进入课堂师生共同回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及内容。
二、考向瞭望抓住复习重点请大家认真阅读本章的考向瞭望,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以便把握着重点。
三、紧扣教材小组互助合作环节一:基础自主回扣1.读课本4页图5-8,及19页的文字,将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填在右边的地理区域空白图中,并标出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A、B、C。
2.通读课本2页-12页,以及地理图册5-6页。
从以上有关图文信息中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环节二:中考热点突破中考热点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先出示例题导出秦淮线,再出示要点聚焦,引导学生进一步记忆所学知识。
中考热点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再出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对比差异,并引导学生记忆。
如:请通读课本2页-22页,以及地理图册5-18页。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完成下列两个表格一。
表格一多媒体出示达标测试所题,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
环节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体系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我国地域差异的有关知识。
能够举一反三的进行练习,能够图文结合,较好。
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活动相对单一,少了讨论环节,是其中一大缺点。
教学中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强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47教·学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 高志兵 课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1 总课时数 上课日期考点概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 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3.说出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易错易混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界限和主导因素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札记题组一(考点聚焦)1.交流全品P88的考点1、2、3。
2.知识清单(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变化规律;(2)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规律;(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
3.构建知识框架题组二(考题训练)1.关于我国地理区域的差异描述错误的是( )A .农业西牧东耕B .农业南稻北麦C .人口东密西疏D .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2. 2014年12月26日,兰州铁路局开通兰州至乌鲁木齐首趟动车,标志着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将全线开通运营.读图,回答:图中兰新高速铁路跨越了我国三大地理区域,没有经过的区域是( )A .北方地区B .西北地区C .南方地区D .青藏地区3.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略图,7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是( )4.完成全品P89~P90的2、4、5、6、9、10题。
题组三(链接反思)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图1),完成下列各题。
(1)区域①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这里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区域②主要包括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
(3)下列四句话描述的景观出现在③地区的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4)正常年份,夏初呈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景象的地区是()A.①区域的呼伦贝尔草原 B.③区域的黄河下游地区C.②区域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 D.④区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5)下列关于图中四大地理区民族风情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区举办那达慕大会 B.乙地区过年时家家户户做米糕C.丙地区迎送宾客献哈达 D.丁地有端午节赛龙舟活动(6)①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该河的汛期在夏季,原因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院附中李忠海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讲授新课]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板书: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学生归纳:
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
经济:东部高、西部低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学生: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板书: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
下面来巩固练习:课堂练习:真是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国。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级下降
2、人类活动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增城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南部的新塘、永宁地区是经济区,中部的荔城中心为文化、行政区,北部的派潭、正果、小楼主要为自然生态区。
我们学校在增城的中心区,请一位新塘的同学说一下新塘跟增城中心区的差异学生:[讲授新课]
同学们学习的知识越多,对于地理的差异描述也越来具体了,增城区内也存在页很大的差异的;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我国根据气候、干湿、温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划分了气候类型区、干湿区、温度带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大区域有哪四大区域吗?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归纳: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板书: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展示: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
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师生归纳: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降水、气温、地势等。
过渡: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板书: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提问: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学生:纬度因素。
提问: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学生: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提问: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地形因素影响的。
总结: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
拓展学习:下面看看大家对四大区域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呢完成《区域地理导学》P4综合题2,并思考原因。
学生: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以及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给予引导。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今天您的收获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素材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