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伟大的悲剧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基本概念、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分析。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伟大悲剧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困难,汲取勇气和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记叙文,它以斯科特南极探险的经历为线索,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记叙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事件叙述、人物描写、情感抒发等方式,展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斯科特上校在面对绝境时展现出的勇敢和坚毅,是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典范。这个案例展示了记叙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的光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塑造人物形象。
-举例:分析课文第三段,了解探险队在极端环境下的艰苦生活,以及斯科特上校在面对死亡时的内心世界。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分析斯科特及其队伍成员的形象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使学生理解人物在悲剧中的伟大品质。

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一等奖1、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一等奖新课程的教学追求:“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

”“不求回答最好,只求人人思考。

”“课堂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品味故事的生动性。

2.合作交流,感悟语言的潜在美。

3.探究主题,体验情感的震撼力。

二、设计思路:1.预习就是自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阅读,它不仅仅是为了字词,更主要的是对故事的整体感知。

----自主中有方法2.比较文本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能利用文本外的资源加深理解,填补阅读文本时的“浅”意识,从而突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合作中讲深度3.拓展阅读是为了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加强学生思想的深度,达到体验情感的震撼力。

----探究中求完善三、自主阅读预习题:1.找出最容易读错的字3----5个,并注上拼音。

找出最难理解的词2个,查出意思。

2.故事中最精彩的片段、最有含义的句子、最让你感动的人物各一个,可与同学交流。

3.与原著进行比较,选择一处加以辨析。

四、教学流程模块:(一)在情景中走进文本:音乐渲染、图片展示(略读)在《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乐中,慢慢展现南极景观图片,滚动式出现阿蒙森、斯科特的个人资料介绍,以及简介和两条南极探险线路图。

(二)在交流中感知文本:交谈切入、由浅入深(粗读)1.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名言入手:“我之所以这样称呼这种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人类暂时的黑夜。

”2.黑夜中出现了哪五颗星辰?特别醒目。

3.感受南极的环境,领略行进的艰难,选择语段朗读。

(三)在感悟中解读文本:讲述故事、精读语段(精读)1.讲述最感人的故事。

2.边听边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3.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环境恶劣的?读相关段落(第七节)。

理解“销蚀”----学生动手查词典,在比较领悟中解读词语。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悟人物精神品质。

出示文章第十节:a.齐读文段。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体会作者对悲剧的理解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悲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悲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体会作者对悲剧的理解和思考。

2. 教学难点:(1)从不同角度审视悲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悲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引发学生对悲剧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4. 悲剧审视:(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悲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2)学生分享审视悲剧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悲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观点和自己的感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正确面对悲剧,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课文概括第 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和近义词,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分析,体会关键词和作者所颂扬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内容。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的阅读方法。

(3)、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1、整理关键的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的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4、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及标题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导入课题。

师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板书课题),体味斯科特一行五人的生死之旅。

(设计说明:课前播放配乐图片,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自然由优美的景色转入本节课的课题)(投影显示)【学生活动: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活动:阅读识记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要求: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1、了解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作品有《罗曼·罗兰》、《三位大师》,唯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

伟大的悲剧精品【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伟大的悲剧精品【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伟⼤的悲剧精品【⼀等奖教案】(⼤赛⼀等奖作品)21伟⼤的悲剧1.学习浏览的阅读⽅式,提⾼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深⼊体会“伟⼤的悲剧”的含义。

3.关注⽂本令⼈难忘的细节,理解⽂本表现出的⼈物崇⾼精神品质。

4.学习团结协作,勇于为热爱的事业⽽献⾝的精神。

第1课时⼀、导⼊新课这是南极(播放南极视频),曾是⼀块神秘的⼤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

1910年6⽉1⽇,英国⼈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他们在埃⽂斯⾓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下,他们此⾏结果如何?学⽣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

要求学⽣简单陈述理由。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随斯科特他们⼀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教学新课⽬标导学⼀:初读全⽂,了解作者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说家、传记作家。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说家之⼀。

最善于写孤独的⼈的奇特遭遇。

其代表作有⼩说《象棋的故事》《⼀个陌⽣⼥⼈的来信》、传记《三位⼤师》等。

⽬标导学⼆:整体感知,理清线索学⽣快速默读课⽂,多媒体显⽰思考题,⼩组讨论,回答问题。

1.了解课⽂⼤意,⽤四字短语梳理脉络情节。

明确:奔向南极——绝望⽽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2.快速阅读全⽂,找出课⽂中“悲剧”的具体表现,在课⽂中勾画出来。

明确:失败之悲、作证之悲、失望之悲、死亡之悲等。

3.斯科特⼀⾏南极探险,遭遇灭顶之灾,可为什么说他们的悲剧是“伟⼤”的?明确:请学⽣⾃主归纳出“伟⼤”的含义:勇于探索、勇于献⾝、诚信守约、集体主义、⽆私爱⼼……4.复述课⽂内容。

(提⽰六要素)明确:课⽂主要写了在1912年,斯科特探险队五⼈,筋疲⼒尽⼜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捷⾜先登,只好垂头丧⽓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最后⼀个个悲壮地牺牲的故事。

⽬标导学三:分析细节,品析⼈物1.斯科特⼀⾏返程之⾏⾯临着哪些困难?明确:线路固定、精⼒缺乏、寒⽓逼⼈、燃料太少……2.条件如此恶劣,斯科特⼀⾏仍然坚持他们的信念,你从中总结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将具体描写他们的句⼦勾画出来,⽤精练的词语概括⼀下⼈物的特点。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一)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一)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一)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教案概述•教案主题:伟大的悲剧•获奖级别:一等奖•适用年级:高中•科目:文学教案目标•了解悲剧的特点和发展历程•理解并分析伟大的悲剧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介绍悲剧的定义和特点–悲剧的定义–悲剧的主要特点–悲剧的分类2.悲剧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现代悲剧3.伟大的悲剧作品欣赏和分析–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菲利普·斯托克的《简·爱》–亨利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4.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选择一个伟大的悲剧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学生撰写一篇评论或批评性文章,对选定作品进行评价和探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个人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教材:包含伟大的悲剧作品的文学教材•课件:包含悲剧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伟大的悲剧作品的课件•阅读材料:教师提供伟大的悲剧作品相应的阅读材料考核与评价•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文章写作质量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悲剧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课时:讲解悲剧的发展历程•第三至四课时:欣赏和分析伟大的悲剧作品•第五至七课时:学生个人阅读、写作和讨论•第八课时:学生文章展示和简评以上为《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的相关内容。

通过这份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悲剧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通过欣赏和分析伟大的悲剧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个人阅读、写作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悲剧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伟大的悲剧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个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悲剧作品的独立见解和评价的表达。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悲剧的定义和特点1.悲剧的定义–介绍悲剧的起源和含义–解释悲剧的基本概念2.悲剧的特点–列举悲剧的主要特点,并进行解释说明–引导学生对悲剧与其他文学类型的区分和理解第二课时:讲解悲剧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悲剧–介绍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解读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作品2.莎士比亚悲剧–简要介绍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和影响–选取一部莎士比亚悲剧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3.现代悲剧–简要介绍现代悲剧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选取一部现代悲剧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第三至四课时:欣赏和分析伟大的悲剧作品1.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讲解《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对该剧的主题和悲剧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2.菲利普·斯托克的《简·爱》–讲解《简·爱》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对该小说的主题和悲剧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3.亨利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讲解《玩偶之家》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对该戏剧的主题和悲剧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4.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讲解《推销员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对该剧的主题和悲剧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至七课时:学生个人阅读、写作和讨论1.学生选择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撰写一篇对选定作品进行评价和探讨的评论或批评性文章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和交流自己的文章,并进行讨论和反馈第八课时:学生文章展示和简评1.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分享自己对选定作品的见解和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简评和点评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彼此文章的观点和意见以上为《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的完整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21《伟大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教学难点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习方法1.诵读法。

本文是传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节选。

文学色彩浓厚,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并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2.讨论探究法。

以较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教学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名言: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和轻易获得的胜利同样可贺可敬!导语:是啊,失败和成功应同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然而,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便是为他们而写的,其实并非如此,千百年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接下来,让我们随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再次回顾那段光荣的历史吧!二、资料助读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21 伟大的悲剧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的形、音、义;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自读课文,概括要点,梳理脉络;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教学难点: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法学法】复述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探访南极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

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欣赏图片南极冰川冰山鳞虾南极地衣乔治王岛上的苔藓南极的夜晚南极的极昼与极夜南极光长城湾中山站全貌南极探险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

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

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阿蒙森 - 斯科特站二、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伟大的悲剧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关注文本令人难忘的细节,理解文本表现出的人物崇高精神品质。

4.学习团结协作,勇于为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这是南极(播放南极视频),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他们在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学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

要求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全文,了解作者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

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位大师》等。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梳理脉络情节。

明确: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2.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悲剧”的具体表现,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明确:失败之悲、作证之悲、失望之悲、死亡之悲等。

3.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遭遇灭顶之灾,可为什么说他们的悲剧是“伟大”的?明确:请学生自主归纳出“伟大”的含义:勇于探索、勇于献身、诚信守约、集体主义、无私爱心……4.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六要素)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1912年,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筋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牺牲的故事。

目标导学三:分析细节,品析人物1.斯科特一行返程之行面临着哪些困难?明确: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2.条件如此恶劣,斯科特一行仍然坚持他们的信念,你从中总结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将具体描写他们的句子勾画出来,用精练的词语概括一下人物的特点。

学生可能找到的几处:(1)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明确:体现出斯科特一行人具有诚信、高洁的高贵品质。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为他人做证”。

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

(2)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

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明确: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然坚持科考,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3)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明确:探险需要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需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奥茨顾全大局,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

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明确:没有人去和他握别,是他们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和队友生离死别的痛苦,害怕自己因感情崩溃而会阻止奥茨英勇无畏的选择。

大家都清楚奥茨独自走向雪地会遭遇什么,但是奥茨的存在无疑会拖累队伍。

这体现出斯科特一行强烈的团队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意识,以及奥茨对自己荣誉的珍视。

(5)“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明确:在他的日记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坚毅。

斯科特在临死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家人,他在临死之前饱含感情写下遗书,既表现了他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又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我们不难看出斯科特的坚毅勇敢、顽强不屈。

3.本文还写到了哪些人物?有什么作用?明确:埃文斯、鲍尔斯,虽着墨较少,却从侧面烘托了科考队员不畏艰难、坚毅执着的优秀品质。

三、板书设计伟大的悲剧到达南极——失望沮丧返程遇难——悲壮覆没安葬悼念——心灵高尚勇敢探索坚毅执着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到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如哥伦布、张骞、徐霞客、杨利伟,还有我们讲到的阿蒙森、斯科特等。

探险如此危险,是什么驱使着他们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联系全文,探究主旨1.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明确: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更多想到的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引发人更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明确: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揣摩语意同学们默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之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为什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明确:“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目标导学三:分析情感,拓展延伸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最后这一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

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

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这一段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科考队员的赞美。

2.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或者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合理想象,教师给予评价。

三、板书设计奔向南极点→带信返程→一个个牺牲(充满希望)(沮丧)(悲壮)9阿长与《山海经》1.感受文本的情感变化,理清全文情感脉络,提升快速阅读以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把握细节,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4.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5.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6.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我”所不耐烦的);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作者情感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限制“我”的行动、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详写了她名字的由来、睡相粗俗和为“我”买《山海经》等事。

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必然有详略之分,否则一概详记,不仅可能犯啰唆毛病,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