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物形象复习
散文阅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整体解析┃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众所周知,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翻 开中外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有突 出的地位,特别是叙述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都是通过人物和 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
对于叙述性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是建立在人物形象的 基础上进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乏有优美 生动、感人至深的佳作,这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些栩栩如 生,闻名中外的人物形象,他们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时期,不 同国度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本质。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 复杂情感。(2分) 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 红了。 _一__是__为__买__百__合__花__送__给__妻__子__,__反__遭__妻__子__责__骂__感__到___委__屈__;__二__是__ _为__自__己__失__业__,__不__能__让__妻__子__过__上__幸__福__生__活__而__感__到__愧__疚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3.通读全文,试简要分析“丈夫”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考点聚焦:赏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真题演练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 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 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 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 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 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
技法攻略
3.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概括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生活在段祺 瑞政府执政时期,阅读文本时结合当时的社 会大背景,将人物放入当时的情境中去感悟, 能更深入理解人物,分析其形象特征。
技法攻略
4.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进而分析概括。
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对 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评论“猛士”“为了中 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温和”“勇毅”等, 这些都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考语文中常见的命题方式有: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 中“×××”这一人物形象。②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特点。③简要概括作品中人物。
解读高考
(续表)
高考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一人物形象
形象的特点。④某段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
析。⑤你认为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一、必备知识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
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考生应该通过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
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点:①概括形象的特点;②鉴赏刻画形象的手法;③评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睦与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
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板1.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中人物描写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式,其中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有六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①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动作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⑦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⑧侧面描写,衬托出人物某种思想、心情、性格等。
2.分析人物形象。
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1).情节的安排以人物为轴心。
(2).从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②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往往暗藏在对人物的描写之中)。
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都往往决定人物的性格。
⑤通过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⑥借助表达方式反映人物性格。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性格,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散文人物形象复习

高二语文试题三、鉴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高考要求此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
在咏物类和写人类的散文中都涉及作品的形象,它既指咏物类散文中的物象,也指写人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其基本要点有: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等。
◇命题思路散文中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精神、思想等,尤其是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设问方式一般为: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
或作品中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核心目标高考散文中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是比较立体而丰富的,鉴赏人物形象就要做到全面而综合。
全面而综合地鉴赏人物形象,一指要全面考察作者写作人物的多个角度;二指全面理解作者写作人物的多样手法;三指全面综合归纳人物形象的多元特征。
■解题指津◇知识方法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
散文通常以精当的描写、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答题时,应先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然后将这些语句适当归类,看哪几句集中表现了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然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时应结合文本展开具体分析,不能笼统空泛,主观臆测,不能过分拔高人物的形象,应该紧密结合文章内容、文章要表现的主旨和抒发的情感。
在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高考散文复习(5)——概括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研透高考题型·突破考点 课时作业
“风骨高洁”;由第 6 段中“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 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可 概括出竹子的“清简”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 尽量答全面。
答案 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 争先向上等。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研透高考题型·突破考点 课时作业
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 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 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 优雅。” 可概括出竹子的从容优雅;可从扭曲的竹子奋力向上 的细节中得出竹子的“坚韧忍耐”;由第 5 段“竹子在我眼中 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可概括出竹子的“孤高兀傲”;由 第 5 段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 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可概括出竹子的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研透高考题型·突破考点 课时作业
(一)解题角度 思考角度
[解题建模] 具体阐释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
点
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 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
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 特点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 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本部分就从形象特 点概括分析、物象作用分析两大方面进行复习,意在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散文之形象鉴赏题

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 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 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二、概括分析物象特点
典例2
(第91页《说起梅花》)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 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分析物象的 外在特征
四个情境中表现梅花外在特征的关键句是“梅花迎雪吐艳”“如枯若死, 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 。
主要物象 作用
。
②艺术构思: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
穿在一起的作用。
①内容主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
次要物象 作用
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
典例4 (第92页 曹文轩《前方》)“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章中多次出 现,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 从内容角度,前面说春天太过“疯狂”、夏天则是“死路”,后面说“比较起春与夏
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由此可以知道,写 春夏是与秋进行比较,突出秋给作者的感受,以此凸显秋天更显示了生命力,表达出 作者对秋天的偏爱。 • 答案:将秋与春夏冬对比,先后写出对于春天的“疯狂”、夏天的“死路”、冬天的 较少显示生命力的不同感受;以此凸显秋天更是“走向生路”(更显示了生命力),表 达出对秋的偏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素材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常见刻画方法;2、学会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II。
【考纲要求】考塑造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II。
生在鉴赏散文时应当重视人物鉴赏II。
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II。
此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II,其基本要点有:根据作品的内容II,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等特点;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启示性的联想等II。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II。
”鉴赏评价是阅读最高层级的能力II。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II,它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II,主要指人物形象II,有时也包括物象II,如对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的形象的鉴赏II。
在实际考查时II,可单独考查”,也可与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结合起来II。
从试题内容看II,命题的材料主要是现当代具有较浓人文色彩的散文II,也有少量小说II。
从题型看II,通常是以简答题形式出现II。
一、人物形象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II,但在摹写人或叙事散文中II,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高明的作者II,往往是“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隐藏于人物描写之中II,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II,又使作品极具韵味II。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II,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II。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II,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II,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从而去挖掘作品思想内容:历史、哲学、审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探讨作品中蕴涵的第1页/共8页民族心理||。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试题三、鉴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高考要求此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
在咏物类和写人类的散文中都涉及作品的形象,它既指咏物类散文中的物象,也指写人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其基本要点有: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等。
◇命题思路散文中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精神、思想等,尤其是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设问方式一般为: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
或作品中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核心目标高考散文中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是比较立体而丰富的,鉴赏人物形象就要做到全面而综合。
全面而综合地鉴赏人物形象,一指要全面考察作者写作人物的多个角度;二指全面理解作者写作人物的多样手法;三指全面综合归纳人物形象的多元特征。
■解题指津◇知识方法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
散文通常以精当的描写、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答题时,应先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然后将这些语句适当归类,看哪几句集中表现了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然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时应结合文本展开具体分析,不能笼统空泛,主观臆测,不能过分拔高人物的形象,应该紧密结合文章内容、文章要表现的主旨和抒发的情感。
在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思维过程如下:第一步,结合叙事情节,提炼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抓住传神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心理状态和情绪。
第三步,重视特殊交待(年龄、身份、地位、背景等),关注思想特征。
第四步,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品析感受人物心理和情感。
第五步,选择合适的答题模式,“分析+概括型”或“概括+分析型”。
■典题感悟【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16年高考浙江题)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
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分)2.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分)4.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6分)◇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胡家胜①我又一次打量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②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
金色的阳光泄入,清新的空气水样地弥漫。
③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
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地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
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
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
父亲气得嘴唇发抖。
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④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
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
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
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裸“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转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
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
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
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
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⑤我是极爱那张木犁的,它在我青春的年月让我坚强和成熟。
每次收工,我都要把它扛到小溪里洗刷干净。
春播结束,我还要给它剧上桐油,再放到靠近火塘的屋角,烘干它,让它变得光泽透亮。
我蹲在火塘边吃饭,一端碗就看见了那张木犁。
我笃信,这碗米饭是它给的。
⑥这张犁就这么显著地挂在雪白的墙上,连同我过去爬树摘茶籽的竹背婆、上山砍柴草的大弯刀、打场用的梿枷、走山路穿的麻耳草鞋。
当初,装修这套房子时,我也打算用几幅字画几只瓷瓶,以显示学养和品位。
妻子还建议买两盆百合或郁金香。
儿子说买辆电动模型车。
女儿说买几个布娃娃吧。
后来,我发现自己迷失于水泥森林中了,妻子儿女也已不辨菽麦。
我却很难脱胎换骨地由乡村进入城市。
我的根毕竟在那片黄土黑泥和荒草森林中。
村口枫树上有我的一只鸦巢,屋后山冈上的枞林里,有我看着长大的一树猕猴桃。
⑦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
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便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
父亲开心地笑了。
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
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
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⑧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
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⑨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
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
父亲说,这些都是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的家什,你们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祖父用过的……(有删改)1.请分析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⑧节,作者为什么说“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3.文中写父亲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父亲形象。
4.本文写了作者在城市纪念农具的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