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概论讲义 第七讲 文学形象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共35页文档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共35页文档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文学的形象和典型性ppt课件

文学的形象和典型性ppt课件
例如:哈姆莱特的性格不管怎样变化,其基本倾向—忧郁、 延宕是不会完全改变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直带到另一个 世界。
总之,典型人物必须是一个鲜明独特、不可重复的人物个 性,这种个性是性格的丰富性与统一性、变化性与稳定性的 有机统一。
二 典型人物具有巨大深刻的概括性
概括性首先是指典型人物概括了具体的人所包含的丰富复杂 的社会性。
个性是性格的丰富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在真正的典型人物身上,即使是显示着他的心理特征的 人物性格,往往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例 如曹操奸诈、虚伪、残忍,同时也是英豪、足智多谋; 唐吉可德主观冒险,同时也富有同情心,英勇无畏,有 时疯癫糊涂,有时又富有理智;等等。
性格的丰富性是典型人物个性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过, 典型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构成组合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位 平列的。在丰富多样的性格中,往往都有一个最基本的 性格特征,它制约着其他性格特点,使得整个人物个性 显出统一性和鲜明性。又以唐吉可德这个典型人物来说, 主观主义是他的基本性格特征。他的其他性格,一般地 说都与这一基本性格联系着,具体地表现着这一性格。 他的行动、语言、心理、思维方式都与这种性格特征密 切相关从而可见统一性与完整性。可见典型人物应是性 格的丰富性与统一性的映,但它不是对 客观的具体物象的机械描摹,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在 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它获得了全新的本质特征。 那么,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作家的艺术笔触不能仅限于 对客观社会生活的表象的摹写,还要深入到社会生 活的底蕴之中,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 注入其中,使得艺术形象既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又生气灌注,意蕴含蓄。
文学形象的典型性,首先指的是形象所蕴含 的普遍性、概括性。
其次文学形象要具有鲜明、生动的具体性、 个别性。 衡量一个艺术形象是否具

文学概论7课件(2)

文学概论7课件(2)

水乡“风俗画” 中。

“这类过度强制的政治意识形态相疏离的另一
种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以“斗争哲学” 为
指导的“文化大革命” 时期文学创作,过分强调直
露的政治意切形态,违反文学创作的审美规律,致
使文学创作陷人政治意识形态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一
绝境;而汪曾棋这里的似乎纯审美的刻画,一方面 可以视为作家在创作上与上述强制的直露的政治意 识形态相决裂的审美信号,另一方面这种美信号本 身也构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
❖ All of our descrptive statements move within an ofen invisible network of value-categories, and indeed without such categories we would have nothing to say to each other at all. It is not just as though particular interests and judgments, although this is certainly possible; it is also that without particular interests we would have no knowlegde at all, because we would not see the point of bothering to get to know anything. Interests are constitutive of our knowledge, not merely predudices which imperil it. The claim that knowlegde should be ‘value-free’ is itself a valuejudgement.——eagleton

文学形象课件

文学形象课件

练习: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练习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分)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 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 表现侯银匠. 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 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 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 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 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 人生况味. 人生况味.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 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 后的情景, 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 人性美,意味深长. 美,人性美, Nhomakorabea味深长.
常见的命题形式
人物形象分析型: 人物形象分析型: 1. 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3. 谈谈某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物象分析型: 物象分析型: 1. 文章表现了某物的什么特点? 2. 联系全文,指出某物的含义. 3. 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4. 某物在表现文章主旨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规律总结
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3. 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4. 某物在表现文章主旨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某物在表现文章主旨上有什么作用? 分析. 分析. 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文学概论第7章文学风格PPT课件

文学概论第7章文学风格PPT课件
一是将文章的“体”大致分为“八体”(教材260页): 典雅、远奥、精鹜、显附、繁丰、壮丽、新奇、轻靡。
2
二是将作家的“性”,大致分为“四性”: 才、气、习、学,据此形成每个作家的不同 个性:“才有庸俊,气有刚柔,习有雅郑, 学有浅深”。
三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作 品的体貌与作者个性的关系,提出了“各师 其心,其异如面”的个性说。意思是说:各 人按各人的心性进行创作,作品便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风格。这和各人的面貌彼此不同是 一样的道理。
李白的诗,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给 人的感受是豪放而又飘逸,旷达而又自然;
杜甫的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给 人的感受是沉郁而又顿挫,悲壮而又苍凉;
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甘。给人的感受是, 平易而又近人,妇孺能诵而又引人深思。
读鲁迅的杂文,就如同面对一座正在沸腾而尚未爆 发的火山,冷峻的表象下深藏着枳烈的岩浆;
创作个性定义(P246)
作家创作个性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 征。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与先天的秉赋气 质有关,但更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时代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形成作家 创作个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世界观、 艺术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才能等。 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成熟标志。
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 拜路尘!”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 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钱锺书:《谈艺录》四八
所言之物,可以饰伪:臣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 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 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 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阮 圆海欲作山水清音,而其诗格矜涩纤仄,望可知为 深心密虑,非真闲适人,寄意于诗者。

★★文学概论各章重点及要点问题

★★文学概论各章重点及要点问题

文学概论各章重点及要点问题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的属性: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教材引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解释语言属性。

通过这样的诗领会文学属性可以说它对文学属性的概念解释比较清楚,大家还可以用别的作品领会文学属性的解释。

我们不妨借助这首诗去领会文学的属性。

(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

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

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

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

“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

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角。

第三,文学指向生存体验。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文学在以语言蕴藉去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时,总是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个体生存体验所得以生成的社会境遇。

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与学习途径:1.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文学理论无限地开放,可以灵活自如地伸展向各个学科、领域,从而似乎具有强大的普遍适用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普遍适用性又往往缺乏一种公认的统一的普遍性范式去支撑,从而常常不得不面对难以概括的个别的、零散的现象,无法寻到原来信仰的有机整体。

这样,文学理论既要求普遍适用性又不得不面对普遍性范式的失落,既追求整体又面对无法还原为整体的个别,从而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状况。

尽管文学理论领域存在着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但每种文学理论却毕竟可以努力寻求自身的特殊立足点、相对连贯性和有序性,以及个人的独特见解或结论等,从而形成自身区别于其他文学理论的独特特点。

2.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索问题、亲自实践。

第二章文学文本1、高雅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

文学的形象系统教学课件

文学的形象系统教学课件

• (1)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 相适应,便形成三种审美类型:写 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 象。 • (2)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 • (3)人们的认识发展和社会历史、 时代、心理的变迁具有同构性。
二、文பைடு நூலகம்形象的总体特征
•黑格尔——
• 艺术美实际上是用一 种显然和抽象思考相 对立的方式来表现。 • 艺术的使用在于用感 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 去显现真实。
• 情感性,是指艺术形象既表现释 放作家的情感,也作用于并唤起 读者的情感,使读者感动。 • 艺术不回避真实的情感,但不 是猎奇和展览,而是用审美的态 度去描写,用崇高战胜卑劣,用 高贵战胜低俗,从而保持艺术的 审美情感性。
列夫· 托尔斯泰——
• 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 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 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 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 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 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 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本:
• 文学语言组织 • 文学形象 • 文学意蕴
•文学形象:
• 文学典型 • 文学意境 • 文学象征意象
第一节文学形象
• 知——写实形象——文学 典型:再现类、叙事类 • 情——抒情形象——文学 意境:表现类、抒情类 • 意——象征形象——文学 象征:表意类、象征类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1、解放后到八十年代,始终没有跳 出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格局,有明显 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二元论) • 2、 20世纪 80年代的“中介——特 殊”说的出现,使典型研究终于跳 出了机械唯物论的纠缠,获得了生 机。

文学形象·意象课件PPT

文学形象·意象课件PPT

价值观念
文学形象与意象所蕴含的价 值观念可以影响读者的思想 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教育 意义。
跨文化交流
文学形象与意象可以成为跨 文化交流的桥梁,帮助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 沟通。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心理分析
情感体验
文学形象与意象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 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喜怒哀
乐等情感变化。
文学形象和意象通过语言的艺术表现, 能够带给读者美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文化意义
社会反映
文学形象与意象可以反映特 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风 貌和文化特征,帮助读者了 解和认识历史文化背景。
文化传承
文学形象与意象承载着丰富 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传承的 重要载体,能够传递给后代 丰富的文化内涵。
象征性
事物形象常常用来象征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品质,如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 玉”。
隐喻性
通过事物形象的比喻,暗 示或揭示某种深层含义或 故事情节。
群体形象
群体形象的定义
群体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 对一组人物或事物的整体 描述,这些人物或事物共 同构成一个群体。
整体性
群体形象强调整体特征和 共性,而非单个个体。
个性化解读
文学形象与意象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 能够引发读者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想象力的激发
文学形象与意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展开丰富的 联想和想象。
心理治疗
通过阅读具有治愈性质的文学形象与 意象,可以帮助读者缓解心理压力、 治愈心灵创伤。
THANKS
感谢观看
小说中的象征意象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 语言等特征,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 文学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文学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意蕴的层次;2.掌握典型理论;3.掌握意境理论;4.理解审美意象的含义、类型、基本特征。

知识谱系:讲义:第一节文学形象层面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本节论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本文(text),又称文本,是当前世界文论的一个常用词,值得留意。

中外文论都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看作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过“言、象、意”三个要素。

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更为详明地理清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首先接触“言”,其次窥见“象”,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

现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地分为五个层面;一是声音层面,二是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三是被表现的世界层面,四是观点层面,五是形而上性质层面。

这也可说是四层面说,因为最后的“形而上性质”并非一切本文的必须要素。

这种划分融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五个层面层层深入,互相沟通和互为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王弼“言、象、意”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以上中西文论的本文层次研究,为我们分析本文层次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问:中国《周易》提出过怎样的本文要素?答: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三个要素。

问:王弼是怎样论述本文层次的?答: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较为详明地理清了《周易·系辞》提出的“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首先接触“言”,其次窥见“象”,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

这样全面的本文构成观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作品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文学话语层面。

这是文学本方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第二,文学形象层面。

这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

第三,文学意蕴层面,这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请看唐代杜牧的诗《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本文由一组汉语词汇组成,28个词组成4个句子,由这4个句子组成诗篇。

诗人为着准确而生动地表述自己的体验,不得不最终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精心选择和创造了这些语句――这就是文学话语层。

读者正是通过这一层面而想象出它所创造的形象――这就是文学形象层面。

除了首先聆听或阅读话语层面本身,读者又如何能进入文学形象层面呢?今天的读者已与杜牧的时代远隔千载,但却能从他留下的这些话语层面中,读到他那依然鲜活动人的形象体验:千里江南,听不尽莺歌燕语,赏不完柳绿花红。

依水有村,傍山有城,一面面酒旗迎风漫舞。

那南朝以来的四百八十座佛寺啊,楼台曾经何等壮丽恢宏!如今却悄悄伫立烟雨中,只留下难以追忆的一片朦胧!当然,稍有文学史知识的读者都会知道,诗人并不以此单纯抒发一己感慨,而是别有一番深层意蕴:南朝统治者耗竭人力财力营造的大批佛殿经台,如今还悄然掩映在朦胧烟雨中,可统治者们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应属于这首诗的深层意蕴。

问:文学本文由哪些层面构成?答:文学本文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文学话语层面,这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二是文学形象层面,这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三是文学意蕴层面,这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层深层次。

问:文学话语有哪些特征?答:文学话语有三个特征:1.内指性,这是说文学话语并不直接指向语言以外的外部世界,而是往往返身指向语言的内在世界本身;2.心理蕴含性,与普通话语侧重于运用语言的内在职功能而削弱其表现功能不同,文学话语则突出其表现功能,从而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等心理体验,正是这样,文学话语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3.阻拒性,这是说文学话语应是那种打破语言常规、有着扭曲或变形效果、为人所陌生但又能引起审美注意和兴趣的新的话语形态。

第二节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本节论述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典型。

谈三个问题: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

它经历过大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第二,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第三,19世纪80年代未为典型说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典型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进入20世纪以来,典型论在西方变得沉寂;而在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典型论逐渐盛行起来,出现了种种不同探讨,如“阶级典型”、“共性与个性统一”、“共名”、“个性出典型”等。

这些探讨主要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往往忽略审美的角度。

典型毕竟是一种文学现象和审美形态,因而更需要以审美的眼光去直接把握基本质和特征。

这种审美的角度正是我们的新的典型观的出发点。

问:典型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答: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它经历过大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 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第二,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第三,19世纪80年代未为典型说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典型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1)特征性。

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的和特出的标志。

这可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考察: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和人物等;从内涵看,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和独特,而其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是指典型形象必须具备那种能使内在本质展现出来的个别的和特出的东西,它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二是这种总特征必须通过言语、细节、场景或事件等局部特征去具体体现。

例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这一细节生发成小说;杜甫的《兵车行》通过一个场景记载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以人血馒头治痨病揭示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人生出透心的悲凉。

这些具有特征的事件或细节都被“特征化”了,产生出不朽之作。

(2)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这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从两方面考察: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

魅力的表现,有这样三方面: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吸引力,与排斥力相对,是说文学典型对于读者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令其充满好奇心或关注渴望。

感染力,与强制力相对,是说文学典型对于读者具有情感上的感动效果,能引发其倾心服膺。

震撼力,与通常那种平和的作用力不同,文学典型应当能向读者施加强烈的心灵震荡和摇撼力量。

魅力的实质,有这样四方面: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

真实性,是说文学典型应当通过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而体现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

新颖性,是说文学典型应当具有独创性。

诚挚性,是说文学典型应当既使典型人物体现出符合其性格逻辑和生活境遇的诚挚感情,又通过这种典型刻画而使作者自己的诚挚人格态度和情感折射出来。

蕴藉性,是说文学典型应当给读者一种蕴藉含蓄和挖掘不尽的艺术诱惑力,令其反复玩味、百读不厌。

这也正突出表明了文学典型的多义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正是一个富于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

她美丽且聪慧,孤傲而忧伤,执著地追求美好的爱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她的性格与命运,有力地揭示了清代社会的生活真实及其深刻症候,体现了作者的高度独创性,令人回味再三。

问:什么是文学典型?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问:试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答: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是指典型形象必须具备那种能使内在本质展现出来的个别的和特出的东西,它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美学特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它包括两种形态:一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应当加以辩证理解。

一方面,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这表明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这表明典型人物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设想在阿Q的典型环境里,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造成阿Q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

简单地说,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人物的不平等压迫关系,阿Q的性格特征也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

同时,典型环境也是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并且把典型人物当作典型环境的中心去描绘,如果失去了这个中心,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失去存在的依据。

问:什么是环境?答:环境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促使其行动的客观条件。

问:什么是典型环境?答: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它包括两种形态:一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第三节文学意境本节论述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意境。

分为三个问题: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文学意境的特征和意境的分类。

一、意境的形成及其界定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从历代的研究看,意境的基本内容可以记忆为: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两大因素就是指情与景,而一个空间则是指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问:在中国文论史上,谁最早直接使用“意境”一词?答:相传唐代王昌龄作的《诗格》,直接使用了“意境”一词。

问:根据历代研究,意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从历人匠研究看,意境的基本内容为: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