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文章

合集下载

初中阶段学过的老舍的文章

初中阶段学过的老舍的文章

初中阶段学过的老舍的文章
老舍的文章之一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XX年XX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

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

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老舍的文章之二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XX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标题“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北京的春节》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

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老舍经典散文(通用9篇)

老舍经典散文(通用9篇)

老舍经典散文(通用9篇)老舍的经典散文篇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了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一~五年级学的老手文章

一~五年级学的老手文章

一~五年级学的老手文章
一到五年级学过老舍先生的课文有《猫》《母鸡》《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1、《猫》是老舍创作的一篇状物散文,发表于《新观察》1959年第16期。

该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猫,其形象在老舍的笔下栩栩如生,挚情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爱猫至深是有缘由的。

该篇文章已选入统编教材小学四年级课本中。

2、《母鸡》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3、《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个片段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运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外貌的细致刻画和动词的合理运用,塑造了祥子老实、生命力旺盛、吃苦耐劳、自尊要强的特点。

老舍自传原文及翻译

老舍自传原文及翻译

老舍自传原文及翻译老舍自传原文及翻译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老舍自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

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

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

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遂奠教书匠之基。

幼读三百篇。

闲时喜养花,再活四十年,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亦甘于寒贱也。

二十七岁发愤著书,及壮,糊口四方,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此而已,教书为业,甚难发财翻译以下文章,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字老舍;志学之年,帝王不存。

三岁失估,可谓无父,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现年四十岁:舒舍予,均狡猾可喜展开译文舒舍予,字号老舍,今年40岁,面皮发黄没有胡子,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可以说没有父亲。

上学的时候,皇帝早就不存在了,可以说帝王不存。

特别孝敬老母亲,小时候读三百篇,只是浏览而不懂其中的真髓,后来到示范读书,这才奠定了教师的根基。

等到长大以后,为了生活四方奔走,以教书为职业。

每次买奖券,总是以得末等奖为光荣。

二十七岁的时候发奋读书,但是科学哲学学不懂,所以才写小说,希望能博大家一笑而已,三十四岁时结婚,现在已经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很顽皮可笑。

闲暇的时候养养花,苦于不能掌握种花的方法,总是等到只有叶子而没有花朵的时候还不忍心丢掉。

读书是无所不读,但却没有什么收获,现在并不着急,教学和做事都很认真,老是吃亏,也不后悔,就这样而已,再活下去40年,或许能有点出息吧,。

老舍散文《一些印象》(精选8篇)

老舍散文《一些印象》(精选8篇)

老舍散文《一些印象》(精选8篇)篇1:老舍散文《一些印象》老舍散文《一些印象》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末,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象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象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象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

老舍《我敬爱的亲人》原文及赏析

老舍《我敬爱的亲人》原文及赏析

老舍《我敬爱的亲人》原文及赏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

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话剧之父”。

《我敬爱的亲人》是老舍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对他敬爱的亲人——母亲的回忆和思考。

原文
{原文内容}
赏析
《我敬爱的亲人》是老舍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整篇文章通过主人公对母亲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敬爱和怀念之情。

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母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

母亲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细心照料儿子的生活,给予他无私的爱和支持。

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描写母子之间的亲情,作者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作者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产生共鸣,唤起了人们对亲人的珍视和敬爱之情。

此外,文章中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深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通过对母亲的回忆,作者反思了自己对母亲的关怀是否足够,对母亲的爱是否得到充分表达。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文字简练。

作者通过简短的篇幅,表达了对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引起人们对生命和亲情的思考。

结论
《我敬爱的亲人》是一篇让人动容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母亲的回忆和思考,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篇作品深情而朴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舍《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

老舍《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

老舍《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我的母亲》原文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

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

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

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

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

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

我是“老”儿子。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

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老舍散文名篇

老舍散文名篇

老舍散文名篇老舍,原名舍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以其生动细腻的散文作品而著名。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作品。

下面将介绍几篇老舍散文名篇,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文笔和思想。

《故城的秋》是老舍的一篇散文名篇。

这是一篇描写北京城的秋天景色的文章。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故城的秋天。

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秋天的风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还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故城的深深眷恋之情。

《茶馆》是老舍的一篇以茶馆为背景的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茶馆里的人物和他们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老舍以幽默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茶馆里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命运。

通过这篇文章,老舍不仅展现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我在马路上的一天》是老舍的一篇以自己在马路上的经历为素材的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马路上的所见所闻。

他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让读者感受到了都市中的繁忙与喧嚣。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一篇以家庭为主题的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价值观的变迁。

老舍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的热爱和思考。

他通过对家庭的描写,呼吁人们珍惜家庭和亲情。

老舍的散文作品以其真实感人的情感和细腻入微的描写而闻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价值。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让我们一起欣赏老舍的散文名篇,感受他的文学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的文章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
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鸡》《我的母亲》《养花》《我们家的猫》《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祥子买车》《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学家汪曾祺写)《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