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

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

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课标要求来看,就是要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并了解该问题危害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4.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课本插图等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荒漠化景观,在情景导入的同时,直观地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类型。

2.讲解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保证.本章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换荒漠化的防治、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探讨在不同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讲授新课】:

本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找出以下有关荒漠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及现状。

[讲解]:

1. 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成因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 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点拨]: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4.现状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过渡]:

接下来我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板书]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展示地图]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指图表述。[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

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教师讲述]: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是指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板书] 1.位置和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展图讲解]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即“三山夹两盆”。[过渡]由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特征启发、诱导学生

[板书]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略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展示地图]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思考]:①.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 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②.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而导致荒漠化的基础条件。

[板书]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展示图片]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而导致荒漠化。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活动]根据图2.3,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3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板书]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讲述]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展示图片]P18图2.4

学生看图片

[活动] 阅读课文,教师指导

[归纳]:

①图中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②图中河流的补给水源及水文特征③图中古城遗址与现代城市位置不同的原因。

阅读P19“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通过这个材料,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活动]:让学生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练习]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成因、表现,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重点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世界的气候变迁等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人类的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

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教材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但由于教师提前制作好课件,提高了课堂密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讲解形象直观,同时讲解思路清晰,有条理,效果较好。但本节教材的活动题和思考题多,全部放在课堂上处理时间很紧张,可以将一部分难度较小的活动题和思考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课后完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含解析)新人教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理解荒漠化的过程。 .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掌握分析土地荒漠化问题一般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术语,学会迁移运用知识。 .认识全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课前预习 .荒漠化的实质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荒漠化是区域性问题还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的荒漠化有哪些特点?我国荒漠化最突出区域在哪里?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简单描述一下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西北地区发生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一般荒漠化的发生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从哪些自然方面描述荒漠化的发生)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般是哪方面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针对不同区域人为因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通过材料说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荒漠化的发展情况。 河西走廊: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 .我国西北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什么?遵循什么原则?包括哪三方面内容?有哪几大具体措施? .腾格里南部荒漠化防治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一方法有什么好处? 课堂探究 一、荒漠化的概念

[合作探究一] .结合教材,讨论到底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和荒漠化有什么区别。 .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形式?荒漠化是不是就是沙漠化? [重点讲解]人为原因导致的荒漠化,过程如下: [难点突破]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 地退化。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有发生和发展。这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在我国的分布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荒漠化不同于沙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营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 主要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 的过程。 荒漠化也不同于荒漠,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 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 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沙场点兵]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治理荒漠化措施的相关材料,锻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归纳总结荒漠化的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自主学习1】 1.荒漠化的3个防治内容: 预防: ... 扭转: ... 恢复: ... 2.荒漠化的2个防治原则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选育、.、.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3.1个治理重点: 4.5项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 ①农作区: ②牧区草原: ③干旱的内陆地区: ⑵利用和构筑防护体系 ①绿洲地区: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 绿洲前沿地带: 在绿洲内部: ②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案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目的、作用: ⑶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⑸控制。 5.我国治理措施和前景 【问题探究1】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释疑解惑】(针对问题,教师点拨) 【巩固训练】 1.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比重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叙述正确的是() A.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 4.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荒漠化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5.形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多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的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 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整理提高】(学生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 防治教案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荒漠化的进程,剖析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剖析】 天文新课程规范在本节以区域生态树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效果,以利于先生构成可继续开展的观念,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天文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方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艺 1.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进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剖析效果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协作停止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先生尊重客观理想、求真务虚的迷信态度和迷信肉体,强化迷信的人地观念。教育先生从大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生活习气。 【教学重点】 1.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

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方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进程】 〔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继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开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发生影响区域开展的环境效果。看法和综合管理这些环境效果,是区域可继续开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区分以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维护应用为典型案例,讨论在不同的区域如何停止不同的生态环境树立。 【板书】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树立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效果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活的土地和环境。明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 【板书】一、荒漠化 1.土地退步的构成: 表现:耕地退步、草地退步、林地退步而惹起的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西北地域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域。 5.西北地域的区域差异 【板书】二、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缘由: ⑴自然要素:——为荒漠化发明条件 ①软弱的生态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水平上决议了西北地域生态环境的软弱性,

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 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 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课标要求来看,就是要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并了解该问题危害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4.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课本插图等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荒漠化景观,在情景导入的同时,直观地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类型。 2.讲解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保证.本章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换荒漠化的防治、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探讨在不同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讲授新课】:

本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找出以下有关荒漠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及现状。 [讲解]: 1. 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成因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 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点拨]: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4.现状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过渡]: 接下来我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板书]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展示地图]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指图表述。[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 为例 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 [教师讲述]很好。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 [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板书] 一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完了吧,请大家一起朗读荒漠化的定义。 [学生朗读]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 很好,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土地退化现象。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板书] 1分布: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 实质:土地退化 3表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的地区 [教师讲述]在我国荒漠化的情况也很严峻:截止20XX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18个省,其中80.7%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三个省区。由此可见,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西北地区。下面就利用我国西北地区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西北地区,请同学们浏览课本18-19页的内容。 [板书]二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展示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教师讲述]我国西北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北干旱?我们可以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植被等方面来分析,请同学看19页图2.1,并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板书]位置与地形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看课本20页的图2.2,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教材分析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 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 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 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八、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

2022-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缘由和综合治理对策. 学问清单 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 1.内容:预防①潜在荒漠化的威逼,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②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坚持③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④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⑤风沙危害严峻的地段,⑥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对策和措施 对策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进展⑦节水农业,合理载畜,合理调配水资 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封沙育草,建设防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 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 问题 营造⑧薪炭林,推广使用沼气和省柴灶把握⑨人口增长把握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 2.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⑩自然林爱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 1.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威逼 B.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荒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性质实行不同措施②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③有肯定生产力已开头面临荒漠化危急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④贫困导致的森林被滥伐和草地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缘由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仍有肯定生产力,但已经面临荒漠化危急的土地,是荒漠化防治的重点. 考查点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3.防治荒漠化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科学问题,其对策的核心应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调整农林牧结构 C.把握人口数量增长 D.解决牧区能源问题 答案 C 解析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实行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及落后的浇灌方式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把握人口过快进展,提高人口素养,协调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4.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风沙危害严峻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地区农业的种植面积 D.营造薪炭林解决牧区能源问题 答案 B 解析在我国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内流河下游和山麓冲积扇边缘产生固定沙丘活化的荒漠化.所以防治措施是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5~6题. 5.P地与Q地相比, P地(双选)( )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难点: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荒漠化的概念内涵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 2.原因 是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4.现状 (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学习活动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地形区范围: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和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西部(新疆境内)是和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1)干旱成因:深居_______,高原山地阻隔 (2)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自东向西随着的增加而,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学习活动四: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 (1)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维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荒漠化的形成背景; (2)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b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增强对资源环境和保护意识、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课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反思近两年来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引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让学生意识到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教学开展>解读本节学习目标。 一、荒漠化的概述 (学生思考并回答) 荒漠化一般发生在什么地区? 荒漠化的本质是什么? 荒漠化的表现有哪些?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如何? 荒漠化的现状如何? (教师)点拨,并出示荒漠化的现况资料,引入西北地区。 二、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思考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 西北地区内部自东向西景观的变化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变化?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练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下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次生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解析: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在干旱、半干旱以及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都可能发生,气候异变等自然因素是其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2.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 A ) A.沙漠化 B.石漠化 C.盐渍化 D.三种类型都有 解析: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3.下列属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C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C.次生盐渍化D.石质荒漠化 解析: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往往引起次生盐渍化问题。

4.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D ) 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 下图为“我国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三图按治沙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C ) A.abc B.cba C.cab D.bca 解析:这是一组人类治理沙漠示意图,从图示来看,c图是最早时期,表现在沙丘形态明显,陡缓分明,为流动沙丘。从沙丘形态来看,缓坡为风来的方向,受重力影响,在风的去向形成陡坡. 6.目前世界上许多沙漠边缘地区出现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自然原因是( A ) A.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B.滥垦滥牧,植被受破坏 C.任意开发矿产,生态环境破坏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汇总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汇总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和措施。 4.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千米处,罗布泊的西北角。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古楼兰是丝绸之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你知道古楼兰为什么消失吗?导入新 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①看教材P1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荒漠化”并完成【思考交流】1 ②看教材P16~1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③看教材P17~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 ④看教材P22~2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并完成【思考交流】3 建议方式:同学间可讨论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9: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研析知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总结方法规律←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的进行←步骤5: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10: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8图2.5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步骤11: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第4、5、6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先有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时作业(三)】

高中地理必修3土地荒漠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土地荒漠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土地荒漠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 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 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二、教学方法 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可看出62年、7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让学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强度开垦草原), 88年又有所减小的原因(因有效的进行了治理);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 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word学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word 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编写:王维锋 高二地理组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和人为缘故。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课前预习: 整体思路: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 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计策和措施? 知识点: 2.荒漠化 依照你的明白得,运用下列关键词说明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洪涝半洪涝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荒漠化—— 二、洪涝为主的自然特点 1.范畴 有三种方法,在课本中相应位置找出,并分别用“自然界线”、“行政范畴”、“降水界线”标出来。 2.地貌特点: 地势以____和______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宽敞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 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东、中部和西部的界线是 山。 在地图上明确其位置。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点——洪涝 ⑴洪涝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洪涝特点的成因图示: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围绕盆地地势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制造条件(明白得) 先在课本上找出自然因素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故:(在书上标出来)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要紧表现(在书上标出来)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课堂教学: 一、课堂上展现大伙儿的预习成效, 归纳总结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节的整体思路: 检查西北地区的大致范畴及地势特点。参照课本P16图2.1进一步确定其位置及地势。 洪涝的成因、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重点分析)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制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差不多条件——气候洪涝少雨 气候洪涝,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柔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洪涝,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洪涝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制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专门能够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确实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进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 .................。 依照图2.3,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写在课本上)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进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_______作用。调查说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_____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故: ⑴来自于_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______、_________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东 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学设计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的核心内容,从课程标准来看,这一部分内容的各条标准都要求“以…为例,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必修三模块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案例,以及应用案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的。 一、课标解读 1.本章教学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 (1)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活动建议: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如何打算?为什么? 2.课标的阐释 (1)本条标准要求以某一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课标中所谓的发展问题也是指由环境而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讨论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等对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尽相同,对区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 (2)一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因而尽管课标中没有要求分析原因,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助于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3)不同的环境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如“立法”、“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等。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评析 人教版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采用案例的方式呈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教学主题。典 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解决对策等,教材除有正文介绍之外,并且借助大量的“活动”、“思考”、“阅读”等形式来阐述教学内容。同时教材对同一环境问题还采用了不同区域的案例进一步进行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根据需要调整案例顺序及思考角度等,充分利用好这些案例、思考题、活动等内容,从而突破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的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类型及典型代表地区。 (2)运用案例,尝试分析某一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解决对策等。 (3)掌握“典型案例——一般规律——其他案例”的案例分析方法,归纳“区域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