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生死观(一)
《鲁迅与老舍的生死观》阅读答案

《鲁迅与老舍的生死观》阅读答案《鲁迅与老舍的生死观》阅读答案老舍比鲁迅晚生了十八年,正式走上新文学战场也晚了约二十年。
但老舍忠实地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在文化批判和改造国民性等大“工程.中,两位大师是完全默契的。
他们分别承载了现代中国“社会良心.的天职,他们奉献着“生.,磊落地“死.。
两人都是社会取向远远大于自我取向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
鲁迅和老舍终其一生的创作,都是将整个民族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病态的众生相,作为一个整体展开自己的思索剖和表现。
鲁迅将“生存、温饱、发展. 视为一个“人.的合情合理的“生.的需求,但他眼中看到的中国“人.的一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最好的也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
他自己的“生.则是不停地与黑暗和绝望抗争,为了“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他“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老舍的生存以及他的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的实践和理念。
他曾激越地宣称:“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须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
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必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作为鲁迅“接棒人.的老舍强调“国家的衰弱,根本因为民力的单薄;民裕国才能富,民聪国才会强.。
“五四.的人,华夏的“民.,都应该重破坏基础上的创造,作牺牲基础上的奉献,才有人的生存的价值,这和鲁迅的生存观是完全相通的。
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前圣的传统,是鲁迅与老舍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
他们毕生都在承受着死亡和痛苦的重压,面对死亡而从中吸取力量,思考死亡并表现死亡。
鲁迅是“死的随便党.,他清醒于“人的终点都是坟.,直到自己死亡时都是十分平静的。
但他坚持人必须思考死的代价,也就是他一而再地劝诫青年要明究“血的代价.。
这说明他对死亡的思考是死能带来民众的觉醒。
鲁迅的死亡观是悲壮的献身的,但他反对轻易的舍生赴死,而坚持保存实力与敌人韧战。
论老舍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论老舍小说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文化观念,是人类基于生命体验形成的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深切追寻。
生命意识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最深层的意识之一。
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生命意识,诗人、作家、艺术家更以广阔强烈的生命意识创作出鼓舞人心的作品。
生命意识是艺术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也是衡量文学作品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老舍是现代文学的大家,他在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异常丰富的市民社会人文图景,其中隐藏着作家若隐若现的生命意识。
本文结合作家独特的生命历程和审美的人生态度,旨在从整体上把握老舍小说作品的生命意识及其价值导向。
第一章主要从三个层次探讨其生命意识和创作理念的成因。
首先,剖析了老舍生命历程中来自母亲的“生命教育”和受宗月大师影响的向善精神。
第二,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老舍的小说体现了对伦理道德生命的坚守,他汲取了儒家文化中“舍生取义”的生命哲学观。
第三,从西方基督教对老舍的影响角度探讨老舍宗教情结中的“博爱”、“牺牲”因素。
第二章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个维度整理归纳了老舍笔下市民社会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
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所处的自然环境,追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回到生命本真的形态。
老舍小说中到处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民俗风景,展现旺盛的生命力。
生命的社会形态重点从千姿百态的市民形象和婚恋角度发掘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过程。
老舍注重生命的社会性,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善恶,追求人性和人文的和谐关系。
第三章重点论述老舍生命意识的深层内涵。
生与死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存在之思。
根植于对“市民社会”的书写,他把对生命独特思想投射到展现人精神世界幻灭和荒诞生存状态,从生命的虚无与绝望中追求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生命的终结则表现在“自杀”人物群像,他们的死升华了人物的生存意义,是人格美的殉道,也是对民族兴亡与理想信念的坚守。
第四章引入叙事学的角度,通过对老舍小说叙事视角、幽默风格的研究,感受到隐藏在作者字里行间的生命律动。
从《四世同堂》看死亡

从《四世同堂》看‚死亡‛敬玉娟(西南大学文学院)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六十多个,而其中死亡的不在少数,在此浅论下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死亡的人。
关键词:死亡《四世同堂》目录:1浅谈死亡2四类逝去的生命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钱仲石,祁天佑4.多行不义必自毙——大赤包,蓝东阳5.愚蠢寄生虫——祁瑞丰6.无辜的池鱼——妞妞7.小结1浅谈死亡死亡,一个不怎么吉利的词,向来是逢年过节被禁的对象。
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它,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存在。
如果说世间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公平的话,那么非他莫属。
每个人都是自呱呱坠地便走向死亡——自然法则下万事万物的最终归宿。
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草根庶民,或者王公贵族,金枝玉叶甚至九五之尊,都无法逃脱它的轨迹。
帝王将相,一旦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丰功伟绩,就很容易在这个问题上迷糊,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固然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死亡,而且死亡的确不是什么新鲜的有价值的事,但是,死亡是很沉重的,不管经历过多少次,面对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的永久消逝,谁能泰然处之?谁的内心没有涟漪激荡?谁不会联想到自己的有朝一日?其实死亡并没有什么好谈的,虽然丧葬文化和丧葬产业繁荣依旧。
我们关注死亡不仅仅因为有朝一日会它拥抱我们,也不仅仅因为它于我们的神秘与未知。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死亡来剖析一个生命,或者说这个生命的价值。
自古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谚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贪。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什么而死,为什么抛头颅洒热血,为什么而奉献青春和生命,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四世同堂》中的北平沦陷正是这样一种‚命运的颠沛‛。
随着北平沦陷,举膏药旗的日本人进驻北平,正常秩序下北平的平静被打破,整个北平被卷入风云巨变的大漩涡。
面对这样一个命运的重大变迁与转折,人们在惶恐彷徨之中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找新的生机与出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5《断魂枪》教学资料 长春版

断魂枪作家与作品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抚养长大。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还经常去听说书、大鼓,和朋友一起唱京戏。
这对他后来从事通俗文艺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许地山的鼓励下开始写小说。
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创作经验谈《老牛破车》及《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7年,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
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
小说主人公祥子是个壮实勤劳的人力车夫,他幻想以个人奋斗来扭转自己的命运,靠辛勤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结果只能是“痛苦地活着、冤屈地死去”。
小说深刻揭露了万恶的旧社会,鞭挞了人吃人的制度。
小说没有给祥子和劳动人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但却寄予深切的同情,为他们发出了控诉,喊出了怨恨。
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
抗战爆发以后,老舍辞去教职,在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活动做了不少工作。
1939年老舍以“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文艺界代表的身份,赴西北战地慰问抗敌将士。
在抗战活动中,老舍的革命热情更为高涨,创作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有长篇小说《火葬》,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还有剧本《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此外,还写了不少诗歌、杂文、鼓词和京剧剧本。
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
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同志要曹禺写信请他回国。
日夜思念祖国的老舍得知后,激动非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1949年底返回北京。
老舍努力吸取新的思想,热情参加各项工作,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学弈》全文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二、注释(1)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三、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连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吗?。
答:(1)《学弈》告诉我们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知识点及课后答案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老舍:死是最容易的事,活着已是在地狱里

老舍:死是最容易的事,活着已是在地狱里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
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50年前的今天,老舍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纵身一跃,一头扎进了北京太平湖。
缅怀老舍先生。
1/17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2/17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3/17一个人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4/17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
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是幸福的。
5/17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6/17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7/17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8/17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9/17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
结实才能诚实。
10/17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
11/17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
12/17沉默有时候是最保险的。
13/17人要是没那么点劲儿,跟整天低着头拣食的鸡有什么分别呢?14/17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再小看别人。
15/17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
16/17死是最简单容易的事,活着已是在地狱里。
17/17我愿意老年轻轻的,死的时候像朵春花将残似的那样哀而不伤。
老舍为何投湖

老舍为何投湖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今天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
发现先生尸体的当天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8月24日)这位老人在公园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
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原载《收获》1985年第4期)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
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舒乙的这点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的最终答案,但是老舍先生为何要自尽呢?关于这一问题多少年来莫衷一是。
而今,当初的众说纷纭大体归结为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
一是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职位。
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只是老舍先生自尽的原因依旧没有准确的说法。
舒乙在《爸爸的最后两天》中对老舍先生的自尽原因也有交待。
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傅光明在其文章《老舍之死和舒乙的人生选择》(原载《纵横》1988年第1期)中支持了舒乙的看法:第一,老舍作品中好人自杀的多,而方式多是投水。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必考课文内容理解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必考课文内容理解-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考课文内容理解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寒食》一诗表面上看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此诗借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作。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与亲友的思念之情)。
4.《藏戏》作者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全文。
文章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藏戏的(特色),使人们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第二单元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
小说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事情,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顽强、积极乐观)的特点。
2.《骑鹅旅行记(节选)》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由于之前经常欺负捉弄家里的动物,现在被动物们反击,最后(骑着大雄鹅飞走)的故事。
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课文主要写的是汤姆和贝奇获救回家后,小镇人们欢喜的场面以及汤姆向人们讲述自己是(如何脱险)的经过,塑造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有点虚荣心同时又讲义气)的“顽童”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的生死观(一)【内容提要】有别于鲁迅,老舍没有用文字写下生与死的专论,而是用生命用存在抒写没有明言的情结。
其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破坏与创造。
死的自觉,和以死相拼,是老舍死亡观的精粹。
这自觉不仅贯穿其生程,还在他笔下众多人物身上得到预演。
本文剖析了其死亡观的悲剧美的深度,是这位“向死而生”的作家极大的成功。
论文最后联系老舍本人的死亡实践,并结合三种类别的自杀行为,提出自杀确具精神现象学的意义。
上篇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兴奋的焦点整个集中在文化上,他们又都无例外地属于过渡时期的挣扎者。
如鲁迅说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从传统的文化心理及人格向现代心理及人格裂变。
但是,旧的生存的价值观的全面更新,决不是一两代文化人这一群体所能完成的。
先进的文化人也必将备添现实的忧患感,迟滞自身现代化的步履,因而觉醒的程度越高,忧愤必然越深广。
在老舍那颗现代灵魂的深层,蕴涵的是含悲茹苦的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儒者心态。
要探寻他的生存的价值观,还离不开多数中国文化人的宿命。
从老舍的所思,所为,所作去捕捉他对“生”的诸多看法,笔者认为,老舍的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的理念和实践。
早在1922年,他就在南开中学双十节纪念会上宣言:“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须准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
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必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①从演说到见诸媒体,中经二十多年,可见“破坏”与“创造”必须准备牺牲,这一坚实的文化人“生”的内核,对老舍是刻骨铭心,身体力行,并号召众多“我们”并肩实践的。
下面集中从三个层面对这一“核心”略作剖析:一是现代意识与忧患意识的相通互补;二是文人人格气质的价值尺度;三是这“核心”内蕴的老舍的悲情。
中国文化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是黑暗的政治统治、严酷的社会现实、怀才不遇、贤能遭忌等在文化人心灵上的积淀。
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生于忧患”,最早道出了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旅程中忧患感的重要性,而将忧患感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使之理论化是在儒家形成为一个流派后。
孔孟以降,凡自任以天下为重的个人,都具有相近的忧患意识。
北宋的范仲淹,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著名命题,长时期地标示着中国文化人“经世”、“济世”的社会使命感。
忧患意识不仅帮助他们审时度世,在动乱之世忧国忧民;而且在生逢盛世时也要居安思危,不敢懈怠。
尤其是作家诗人,捕捉隐忧,感受疾苦的自觉精神更强,诉诸诗文又是他们的天职。
老舍生活在20世纪中国走上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新时代,纵使他确有儒者心态,但其生存观的价值标准不可能是传统文人忧患意识的简单继承。
在由社会使命感凝聚成的忧患意识上,他终于成为中国传统“士”的现代变体。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的发现”,“人的觉醒”的时代征兆,将现代意识——特别是破坏与创造(在老舍那里具体化为“两个十字架”),融入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使二者相通互补。
他超越了传统文人忧患意识在忧国忧民中同时忧己的局限,他不是极力追求自我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平衡,而是置重奉献和牺牲。
背负两个十字架,重的是现代心理和现代品格的熔炼,为现代化的中国铸造良心,承担了现代中国“社会良心”的职能。
他自己的生存价值毕生都体现在追寻华夏文化形态的全面改造更新,完全着眼于人的自身,着眼于民本主义、道德中心主义及对文人人格气节的强调。
他有一双历史主义价值尺度构成的现代“新眼睛”,在极力寻求华夏民族现代出路的同时,又隐隐倾向于一种原始朴素的人际和谐,因而我们看到了如《大地龙蛇》中所传出的“东方的理想”,传统文化人的忧患意识和现代意识在老舍那里是相通互补的。
他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发现带有明显的民本主义印痕,他强调“国家的衰弱,根本因为民力的单薄;民裕国才能富,民聪国才会强”,“得民者昌,失民者亡”②,这又是孟子的“民为贵”传统的现代版。
“五四”的“人”,华夏的“民”,都应该重破坏基础上的创造,作牺牲基础上的奉献,才有人的生存的价值。
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老舍为什么会在新中国诞生后特别热爱真正为人民的新政权,因他认为这才是民本主义理想的实现,才是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老舍的生存观与他个人切身体验的关系。
穷苦坎坷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老舍的早熟,而早熟本身就意味着对生的苦痛及世态炎凉的过早体察。
和鲁迅有所不同,鲁迅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经历,以及毕生都在受虐中产生的复仇和反抗绝望的情愫,倍增他由拯救而添生的愤火;他毕生都在描绘“生死场”上的中国的人生,这使他的生死观必然染上浓重的忧愤色彩。
而老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生存观更侧重于对苦难的承担。
当然,老舍的生存观和鲁迅又有精神本源上的一致性。
比如:人活着不能受辱,受辱宁死。
这种心理定势其实是属于一切优秀的知识文化人的;我们从老舍笔下人物的死亡模式(这一问题将在下篇论说)反观其生存的价值观,从王得胜、钱仲石的身历,甚至还能联系到抗战时期老舍自己决心一旦受辱宁可投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老舍嘉许的“生”。
从精神本源上看,他们都认可最大最重要的“生”是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只要不违背这种立场感情(具体而言是不当汉奸),任何个人的选择都应被认可与宽容,鲁迅老舍们,在这方面无可挑剔。
老舍本人,生得贫穷,生得伟大。
这使我们想到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生”的期待和评价,他认为知识分子应“代表自己民族的集体苦难,见证其艰辛,重新肯定其持久的存在;强化其记忆……”“我相信,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在于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承受的苦难,把那个经验连接上其他人的苦难。
”③在文学创作渐趋边缘化的时候,我们特别关注这一命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理解苦难,就是要作家知识分子去体验艰难的生存。
走近老舍,我们倍感他的“大手笔”来自“连接上其他人的苦难”。
老舍对生存和生命的理解,正由于他具备了奉献牺牲的坦荡胸襟,才能在层次上获得提升,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种资源,托尔斯泰、鲁迅等大“家”的作品,不是典雅精细雕琢的小摆设,走近他们,我们感受到的是朴素、真实、含蓄、自然,老舍也应归属于这个行列,虽然他们永远只能是“少数”,因为在对生存生命的理解上提升到如此高纯度的作家的确不多。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④对自身存在的困惑与追问,也就是生存的意义。
我们越是走近老舍,就越能从他的出生、艰难的生存、全部创作历程,直到《正红旗下》提供的生命流程,感知到这个独一无二的老舍对自身以及众多受苦人、众多“出窝儿老”的老大国人生存的困惑与追问。
由此又自然地引出他对文人人格价值尺度的反思,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生和创作中的一个坚实的内核,成为我们认识他的生存观的第二个层面,这也是决定了他能成为一个大“家”的重要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要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作家创作不能完全照此要求,但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他们应当关注并触及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解答与否,以什么方式解答,因人因作品而异,但对其中的优秀者,必然存在一个人格价值尺度问题。
历史是人创造的,个体的生存就是一个流程。
时代、社会现实、作为外在的生存空间和结构,包括生命的流程,不能不对作家产生着种种制约,要求他们反映、表现、甚至解答。
老舍的作品(包括日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对文人人格价值尺度的反思和追问。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老舍个人的气质和习性来看他的文人人格价值尺度,更能体验到种种高质量高档次的生存。
老舍个性气质的沉郁和儒雅⑤,很自然地使人联系起《论语?子路》中论及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儒君子风度;老舍的友人们公认他的“外圆内方”,恰合传统儒者“和而不同”的人格理想。
正是这“圆”与“和”构成了老舍人格结构的外壳,而“方”与“不苟同”才是这结构的真正内核,足以包容他的生存观的忧患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坚实的内核,尤其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的人格价值尺度。
老舍那守正安贫、既软又硬的习性,贯穿于他生命的全程,创作的全程,并使他在纷扰多艰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一个现代优秀文化人独立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性。
仅以解放后众多作家相继“挂笔”来说,老舍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奋然前行者中的佼佼者。
可以用“配合政治任务”一句话褒他贬他么?不可以!他有许多艺术质量不高的作品,是出于某些领导委以的任务,也出于他自己炽热的爱新社会的情怀;但是,何时该写,又写什么,老舍不是没有思考的,文人人格的价值尺度并未在他胸中流失。
且不说《龙须沟》还不能以“大滑坡”轻易否定,就说《茶馆》与《正红旗下》的写作,老舍显然是刻意把握住政治形势的“小阳春”气候进行的。
这一铁的事实,说明独立不倚的老舍,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试图达到人类精神文化超越的彼岸。
这是他对待文人“生存”的认识和把握,是他生存观重要的个性色彩。
罗素有过名言:“在‘时间’的河岸上,人类各个世代的悲伤的行列正在缓慢地向着坟墓前进;只有到达‘过去’的安静的国土,这场前进才告结束,疲惫的过客们才得到休息,他们的一切哭泣才会沉静。
”⑥鲁迅笔下的走向“坟”的过客,更是沉毅执着。
对老舍这样一位极富爱心和激情的作家,毕生都在注视着“人”的终极关怀,他自己的“生”,究竟是完成了还是没有完成他的生存观的建构呢?如果从老舍最关爱敬重的好友中去验证老舍的文人人格价值尺度,可以看到老舍将他的好友分成两类。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⑦。
《何容何许人也》是一篇美文,是作者以隐藏得很深的激情去写一位激情隐藏得很深的好友。
文章昭示了老舍评价人的尺度,光明磊落和侠肝义胆,是他评价何容的主要依据,也是他衡量一切文人人格的价值标准,即使在今天去解读,也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我们从两个层面探讨了老舍生存观的核心意蕴,下面再看这意蕴的悲情。
不错,老舍是位幽默大师,按他自己在《文学概论讲义》中评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幽默家拉伯雷的话:“只有幽默与笑能使世界清洁与安全”,但只要稍稍深入老舍的精神和创作世界,就都能懂得老舍的幽默源于他的悲情,带有浓重的感伤苍凉,而并不只是诙谐戏谑。
他是将幽默看成消除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艺术手段。
作为现代文化人老舍的心态,不是儒者心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带有时代色彩和老舍个性色彩的升华;不是如屈原、贾谊甚至杜甫等传统士大夫文人遭到贬谪和不被理解的深哀巨痛的流泻,更少有心理难以调适所产生的惶惑逃避;相反,是在容忍宽厚而又感伤悲凉的幽默中,透出忧国忧民忧时忧世的社会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