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学案(全国适用)复习)+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17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案

2.17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案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案一、学习目标1.地质剖面图⇨地貌类型(山、谷)⇨形成原因(侵蚀、堆积等)2.地貌景观图⇨类型(流水、风力、海浪等)⇨形成原因(侵蚀、堆积等)3.区域图⇨空间定位⇨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流水、侵蚀或堆积、风力侵蚀或堆积等)二、课前检测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回答(1)~(2)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三、课内知识学习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下图所示)②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③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外力地貌的应用①风向的判定②河流流向的判定【练习】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7~8题。

7.形成“蜂巢”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解析: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图中岩石形成的是蜂巢状的孔洞,而冰川侵蚀地貌形成的是角峰和U形谷;图中所示岩石是花岗岩。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和主要分布区的影响也有很大差
【重要提示】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 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力)②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景观...判断地貌类型..图.或者示意图②能根据图文材料..。

..该地表形态的原因....判断形成....,以及地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景观图、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其特征分析地貌类型。

②依据图文材料、地貌特征,以及描述该地貌形态成因的模式,比较准确的描述某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新知,复习旧知,学会循序渐进。

②.通过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地表形态及其原因分析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总结】1.河曲地貌:根据河流的弯曲状况,判断凹岸凸岸(看岸勿看河),熟悉凹岸凸岸特点:(1)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河岸陡立;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为主,河岸平缓。

(2)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底层水流趋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2.河流湖泊的顶托作用:顶托是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

易发生顶托作用的地区:(1)支流汇入干流处:如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

(2)河流注入湖泊处:湖水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河水不易下泄。

(3)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的成因之一就是潮流的顶托作用。

3. 沟谷的发育过程:4.风力堆积地貌:(1)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等。

(2)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

(3)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

如下图所示:【典例示范】【典例1】(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

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

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典例2】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如图)。

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

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轮复习微专题学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轮复习微专题学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明二中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外力作用专题(2018、3)一、主干知识侵蚀与堆积:主要取决于风、流水、冰川的运动速度及量的多少。

如:流水速度越快、水量越大,则侵蚀作用强,反之则堆积作用强。

影响海岸线的进退的因素:气候变化、河流含沙量、流速、海水顶托作用、洋流、地壳运动、人类活动、海平面升降等。

二、典型试题分析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1~2题1.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甲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A.海平面不断下降B.大河河口不断摆动C.红树林保护了海岸D.修建有护海大堤图为极冰融化后某岛屿海岸线的变化分析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岛屿( )A.地势四周高、中部低B.①处较②处坡度小C.冰川侵蚀导致N处海岸线曲折D.河流短小,水能丰富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4~5题。

4.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丁5.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图3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6.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A.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B.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C.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D.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比拉大沙丘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全长 2700 米,宽 500 米,高 114 米,160年前只有 35米高,现在仍在不断增大。

读图完成8~9题。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一)主要形式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 发生的破坏作用。该作用破坏岩石,形成风化壳。 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该作用破 坏地表岩石,形成各种侵蚀地貌。 经风化和侵蚀作用破坏后的碎屑物质,在流水、风、冰川等的作用下,离 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是地表夷平的重要过程。 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该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作用变成坚固岩石的过程。该作 用形成各种沉积岩。
*5. 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判断正确的是 ( ) A. ①—a,②—b,③—c B. ①—b,②—a,③—c C. ①—c,②—b,③—a D. ①—c,②—a,③—b 6. 与河流位置 a、b、c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侵蚀,搬运,沉积 B. 侵蚀,沉积;搬运 C. 沉积,搬运,侵蚀 D. 搬运,沉积,侵蚀 下图为一组照片,读图回答 7~8 题。
5
3. 主要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 甲和乙 B. 乙和丁 C. 丙和丁 D. 甲和丙 *4. 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 a、b、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 5~6 题。
例题 1 (山东模拟)在内蒙克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景观,花岗 岩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 1 700m 左右的一些山脊上,座座石峰,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如下 图所示。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据此完成(1)~(2) 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导学案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2.学会运用外力作用原理分析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1)峡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河床深且窄,一般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2)V”形河谷(上游):①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②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河谷(下游):堆积作用强,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曲(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特别提醒】河流“凹凸”岸的判别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地势突然趋于,河道变得→水流速度→搬运能力→洪积扇或冲积扇→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堆积物颗粒由变(2)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形成机制:凹岸,凸岸→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或继续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3)河口地区(口或口)的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形成机制:入海处水下坡度,加上海水的作用,河水流速→泥沙堆积→三角洲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状鸟嘴状:;扇形:;鸟趾状:;(4)冲积岛: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岛屿,如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特别提醒】流水沉积作用的规律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密度的总是先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颗粒、密度的后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含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含解析)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

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1—3题。

1.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A.东西向B.南北向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3.北疆地区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形成原因是准噶尔盆地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D.降水较多,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答案】1.B 2.C 3.D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3.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下图是某区域地质演变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三幅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变过程,按照发育早晚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丙、甲、乙D.乙、甲、丙2.丙图中B处地貌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C.向斜成山D.断块山【答案】1.D 2.C正确的是乙、甲、丙,所以D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地,因此构造地貌为向斜成山,所以C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

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1—3题。

1.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
3.北疆地区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形成原因是准噶尔盆地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D.降水较多,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
【答案】1.B 2.C 3.D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
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
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
变迁相互关系①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
3.变质作用
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
河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
游)
颗粒大、密
度大的先
沉积,颗粒
小、密度小
的后沉积
(具有明显
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
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
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
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演变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三幅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变过程,按照发育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
C.丙、甲、乙D.乙、甲、丙
2.丙图中B处地貌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向斜成山D.断块山
【答案】1.D 2.C
正确的是乙、甲、丙,所以D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地,因此构造地貌为向斜成山,所以C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