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初中语文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综述——初中语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案例1. 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意象美和壮阔自然的意境美。

2. 评析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歌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 知人论世,体会王维人生及诗歌情感变化。

(二)教学目标反思1. 案例中的目标设置较为合理,但教师需注意——如何将目标知识点有序自然地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2. 知人论世教学思考了解作者文字,走近作者内心,从而产生共鸣,这是诗歌整体解读探索的重要部分。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教师先要熟知学情——八年级学生已学习王维的多首诗歌。

教师可引导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王维的少年才华,十七岁便得蒋仲舒“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的评价。

《送元二使安西》千古送别诗道出了故友间的深厚情谊,“足传当时而名后世。

" 《鹿柴》是其修禅领悟到的一种光明幽深的象征性境界。

《鸟鸣涧》一动一静间,尽显王维的禅心禅趣,尽享风景的宁静幽美。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其隐居蓝天辋川,半官半隐。

诗中景情声色相映成趣,直至清幽高雅之境。

将以上作品对应王维少年成名,学成致仕,左迁边塞,归而参禅的经历。

学生既温故知新,又生动地理解了诗人生平,且不难意识到唯独还未学习王维仕途失意,被排挤出长安时期的作品。

而《使至塞上》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难点案例反复诵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二)重难点教学思考教师可以在明确本诗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主要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点,设计系统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和独特的解读能力。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学及解读(一)颈联教学案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两句话,也是学生争论的焦点。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边疆的孤独和寂寞。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的手法。

2、难点(1)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的妙处。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使至塞上》。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原因和心情。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展现的景象。

5、重点赏析(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分析“直”和“圆”这两个字的妙处,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

探讨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变化,从孤独寂寞到豁达开阔。

6、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边疆的所见所感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7、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备课思路】1.立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征,以“画”字为课堂立骨。

2.以诗中“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主要意象为抓手,重点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由孤独、漂泊、失意、悲凉,因眼前辽阔的大漠“画"卷,进而变得开阔、豪迈、达观。

3.重点分析颈联,依旧从意象着手,随堂板书生成一副“画”。

4、最后引导学生人生起落沉浮是常态,拥有好的心态才能活出如“画"人生,成为课堂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把握韵律,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经历、诗歌写作背景;品析意象、感悟意境、疏通诗意、体会诗情。

3.把握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读准字音、把握韵律,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经历、诗歌写作背景;品析意象、感悟意境、疏通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是唐朝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也是公认的美男子。

我们从小学过他的许多名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他借一颗小小的红豆抒发内心绵绵相思之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他借一轮皓月和一片幽幽簧竹吐露内心的孤独。

他是谁?——王维。

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维。

二、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字摩诘。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北宋苏轼曾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好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传世佳作——《使至塞上》,来感受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诵读寻迹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2.指名展示读,读准节奏。

3.师生配合读(学生读一联中的前半部分,老师读后半部分),读出感情,读出你的理解。

四、品读寻美保留内心的初读感受,一起品析寻找美。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词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楼军人的生活。

诗词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诗词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作业与测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分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小组讨论反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材:《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文本和图像。

拓展材料:提供相关的边塞诗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4.2 教学材料诗词文本:准备《使至塞上》的打印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注释资料:提供相关的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

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
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六、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八、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