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课件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秋季 统编教材 语文课件
2
0
2
3


四 年
西 林 壁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2 0 2
题西林壁
3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题 西 林 壁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西 林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缘题 西 林 壁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55.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2.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 22.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的思想、脚步和时间重叠。 9.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19.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罗马的凯撒 7.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 2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1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29.成功在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43.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4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2.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2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6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世上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1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53.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不折不挠的强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人会甘于做弱者,让生命流失在无 声的岁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能画一画
岭:高大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优质课件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优质课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强调)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 只要你用心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 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 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只缘:只因为 。 身:自己 。 此:这。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
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我们要从不同角度
思考问题,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 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 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 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 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 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事物、处理 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题要客观全面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 两句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 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诗句大意:
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 为自己身在这变化无穷的庐山之中。
诗人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可 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 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观察事物应该 客观全面,从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却难
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 理?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 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 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 局部的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 个事物。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首描写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远眺庐山
庐山烟云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 头 俯 视
抬 头 仰 望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诗题
题西林壁:书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
西林寺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诗词的开创者,他一生坎坷, 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 苏”,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反对王 安石变法,屡遭贬抑。这首诗正是他被贬途 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ppt课件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ppt课件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


侧着看,庐


从千远姿处百望态,庐变化万千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为什么认不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 庐山之中。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呢?
山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书写
西林寺墙壁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西林寺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具体指什么不
景色姿态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 西 林壁
宋 苏轼
古诗学习四步法
1、解诗题,知诗人 2、识字眼,明诗句 3、知诗意,悟诗情 4、有情朗读,背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 放 , 是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ppt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ppt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xx
9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2021-1-7
xx
10
2021-1-7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xx
1

2021-1-7
xx
2
2021-1-7
xx
3

2021-1-7
xx
4
2021-1-7
xx
5

2021-1-7
xx
6
2021-1-7
xx7低源自2021-1-7xx
8
2021-1-7

《题西林壁》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优秀课件

9 古诗三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游山所 见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9 古诗三首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9 古诗三首
远近高低/各不同
9 古诗三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 庐山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9 古诗三首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 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而已,这必 然带有片面性。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 断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从多个方 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或事。
9 古诗三首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___识__庐___山___真__面___目___,__只___缘___身__在___此___山__中___。_
9 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 看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 角度不同堂演练
一、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苏轼 )。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竖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远___、_近___、_高_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人9教古版诗三语首文 四年级 上册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9 古诗三首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因为
02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当堂小测
比一比,再 组词。
缘(

绿(

隐(

稳(

侧(

测(

峰(

锋(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书写
01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墙壁
解诗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字代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 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 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
【题壁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 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 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 有百数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宋代题 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所题 咏,叫人目不暇接。唐宋时期,尤其是唐代,题壁成 风诗歌创作臻于极盛。因为当时雕版印刷印刷能力很 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
轻轻读,慢慢读—— 从这首古诗中,你读 懂了什么?知道了什 么? 把你不懂得地方勾画 出来。
横远 不只 看近 识缘 成高 庐身 岭低 山在 侧各 真此 成不 面山 峰同 目中
【再读古诗,体悟诗意】
题: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 自己 此:这
横远 不只 看近 识缘 成高 庐身 岭低 山在 侧各 真此 成不 面山 峰同 目中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 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 富有理趣。
同学们觉得诗理和诗境那个更重要?
1知诗人,解题意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强调)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谁能说出苏轼是什 么朝代的什么人?
北宋 杰出的 诗人、艺术家。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他的诗、 文、书、画都很专精,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 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 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 的全景全貌真面目呢?
欣赏了刚才几组 庐山的图片,同学 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 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 嶂;所见的形状、姿态 各不相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一 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
作 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之,就可
西林寺
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迄 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
西林寺与东林寺均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 百丈,景观各有千秋。
北宋大师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 传颂千古,也使西林寺声名远播。
二.观察与发现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苏轼。 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的美景,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 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 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 一。
苏轼:地球人都知道的诗词!
感怀于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思念弟弟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怀念妻子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东坡肉~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3想意境,悟诗情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 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接。横着看,山峦起 伏,连绵不断;从侧
面看,奇峰陡峭;

【这里是庐山...】
烟云 远眺庐山
【这里也是庐山...】
一山独峙,群峰峥嵘
【这里还是庐山...】 锦绣谷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龙虎山
锦绣谷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 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 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诗人站在庐山的 正面,只能看到它的 正面,而山是不是只 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 么角度看庐山,都只 能看到庐山的一个— —部分,只因为自己 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姿
态谈游山感受。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庐
那成片的云雾啊!遮挡 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 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 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 景,你会……?
你能用“我站在______ 看到________”说一句 话吗? 我站在远处______, 站在近处______, 站在高处______,
站在低处______,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 绵起伏的山岭;从正 面看,庐山是峭拔挺 立山峰。从远处、近 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 的姿态。
山雄奇壮观、千姿 百态景象的赞美。
人生哲理:要想对 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
2释诗句,明诗意
注解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 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 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 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 “三苏”。他在诗、词散文 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做 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 放。著有《东坡全集》。他 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 是他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 极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