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_演示实验的一点建议_居津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实验改进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实验改进作者:薛祝其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第07期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中有个演示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如图1所示。
该实验要求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小球先后挂在图中的、、等位置,目的是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来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大小。
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静电实验做起来有困难,主要是小球所带电量会因实验器材、天气等因素而逐渐减少,同时,悬挂在铁架台上的带电小球,在三个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的对比性较差,这些都影响了实验的效果,降低了实验的成功率,因而不少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说说而已。
这样做既违背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无法体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也失去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机会。
如果利用感应起电机来做此实验,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 实验的改进感应起电机是一种能连续取得并积累较多正、负电荷的实验仪器,它能使带电物体和带电小球带有足够多的电量且相对稳定,从而增强相互作用的对比性,易于观察现象。
具体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将两个铝箔泡沫塑料球用细漆包线悬挂在铁架台绝缘杆上,并分别位于感应起电机上放电球的两侧,通过绝缘导线与放电球相连。
调节细漆包线的长度和放电球的位置,使它们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做的塑料球大小应尽可能相同,刮净细漆包线上绝缘漆,以保证与包裹塑料球的铝箔接触良好。
(2)因只用感应起电机上的一个放电球,故要将另一个放电球尽可能地调节远离一些,以免产生放电现象。
(3)为了增强实验效果,开始时可将放电球置于两个塑料球的正中间,均匀地摇动感应起电机,会发现两个塑料球几乎对称地分开,然后沿着两个塑料小球的连线,缓慢地向左(或右)移动放电球,让学生观察现象。
(4)如果实验时空气潮湿,可用取暖器或大功率灯泡对实验装置加热,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实验的改进

众所周 知 , 电实 验是 中学 物 理 中 比较 困难 静 的实验 , 困难 的原 因主要 是 对 静 电 仪器 绝 缘 部 其 分 的绝 缘性 能要求 特别 高 。以本实 验 中要 用 到的 球形 导体 为例 , 球形 导体对 地 电容为 c, 电量 设 带 为 Q, 支撑 导体球 的绝 缘杆 的 电阻为 尺, 体球 、 导
不浸润 性 的材料 , 如石蜡 , 以把石 蜡涂在 绝缘 支 可
柱上 。
() 2 为保证 绝缘性 , 个装置 放在一 块 大 的有 整
机 玻璃 上 , 验时 手不触 碰导体 球 的绝缘支 柱 , 实 不 移动导 体球 , 只移 动带 电小球 。 () 3 改进装 置 。为了提 高实验 的精确 度 , 还要 尽 量缩 短实验 时 间。为此 , 当改进 实验装 置 , 适 使 实 验时操 作更 简便 。 实验 装置 中主体结 构 不变 , 图 2 如 a所示 。悬 挂小球 用 的有 机 玻璃 板 或是 木板 条 中间镂 空 , 如
上先 画上一 根直线 , 把导 体球 中心置 于直 线上 , 并 标 出绝缘 底 座 ( 直 径 方 向 ) 直 线 的两 个 交 点 沿 与 A 、 A 、 的中点 即 为 导体 球 的球 心 位 置 A 。A , 。 A 。
棒( 电阻率 约为 1 m m) 其 电阻 约为 25X 0 n・ m / , .
1“ 0 n。对 应 时 间常 数 r=R C=12 s .5 。根 据 上 式
可得 , 电不 到 3 , 放 s 电量 就剩下 原来 的 0 1 。如 .倍 果 绝缘 杆是石 蜡 材料 制 成 的 ( 电阻 率 约 为 1 0 n・ m I/ I m)其 电 阻 约 为 2 5X 1 n, 间 常 数 r= l , 2 . 0 时
1.2库仑定律(2)

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r的两处,它们
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距
离变为 r , 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A. 1 F 2 B. 3 F
C. 4 F
12
4
3
D.12F
【思路点拨】(1)正负电荷接触时,先发生正负中和. (2)正负电荷中和之后剩余的电量平分. (3)应用库仑定律公式求解.
【解析】选B.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能以体积大 小、电荷量多少而论,故A、C、D错.一个带电体能否 看成点电荷,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只要在测量精度要 求的范围内,带电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可以 忽略,即可视为点电荷.故B正确.
知识点2:库仑定律 2.对于库仑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库仑定律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 B.当半径为r的两带电小球相距为r时,可用库仑定律 计算它们间的静电力 C.在干燥空气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静电力可用库仑定 律计算 D.相互作用的两个点电荷,不论它们的电荷量是否相 同,它们各自所受的库仑力大小一定相等
【自主解答】选C.两金属球间原来的库仑力
Q 3Q 3Q2 F=k r2 =k r2 ,
两球接触后各带相同电量Q′=
-Q+3Q 2
=Q,
又因它们的距离变为
r 2
,
所以此时两球间
的库仑力F′=
k
Q (r
Q )2
=k
4Q2 r2
=
4 3
F,
故C项正确.
2
知识点1: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1.下列关于点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积大的带电体一定不是点电荷 B.当两个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 影响可忽略时,这两个带电体可看做点电荷 C.点电荷就是体积足够小的电荷 D.点电荷是电荷量和体积都很小的带电体
“电荷间相互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和改进

“电荷间相互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和改进作者:蒙利锋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02期对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五章中“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演示实验,多年来,许多同仁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并提出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如悬挂的细线用多股还是单股或用多细的铜丝才能避免悬挂的带电体不停地转动。
对此,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对该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
一、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原实验是用细绳(细线)将带电体(玻璃棒或橡胶棒)悬挂起来。
图1实验中发现悬挂着的带电体不论是有风无风的情况下都是在水平方向不停地自由转动。
等到反转过来时也不停地转动起来,这可能是细线的扭曲作用。
我们先用单股棉线来做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改用细铜丝实验发现效果稍好,但悬挂的带电体仍不停地水平转动。
实验装置灵敏度很低,教师很难让学生观察到带电体是否已经被吸引或被排斥的明显现象,同时被悬挂的带电体被吸引或被排斥过程中,由于惯性也很难使它停止偏转,实验的可见度差,信服率低,严重时会使演示无法进行,增大了实验的操作难度。
二、解决实验存在的问题图2针对上述实验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原来的悬挂法改为成等臂杠杆形式,把带电体放在支架的顶针轴上,如图2所示。
由于支架与顶针轴之间存在着摩擦作用,就能解决了悬挂法中被悬挂的带电体不停自由转动和由于惯性不能停止转动的问题。
三、实验仪器制作与实验的改进1.支架的制作在废旧铝合金(规格宽度12~15mm)上割切长度为150mm的铝片两块,制成如图3所示的装置,并按图中的位置钻五个小孔,在A处用钢钉扎一个小坑,用横截面积6mm2的铝线芯把两块铝片铆在一起,再放在顶针轴(可用指南针支架)上调试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图32.实验装置与演示(1)如果空气湿度过大,在实验前先将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等放入自制的烘干箱的上层(烘干箱可以用体积355mm×263mm×232mm的纸箱做成上下两层,下层装一个PZ220V,25W的白炽灯,灯泡功率不宜过高,因温度过高会使玻璃棒也会带负电)烘干5分钟左右。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实验目标:1.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2.进一步熟练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实验原理:如下图所示,同种电荷相互作用,当带电小球静止时达到受力平衡状态时,对小球受力分析,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F=mgtanθ,当θ变大时,F变大;当θ变小时,F变小。
实验器材:一带正电的物体,两个带不等量正电荷但质量相同的小于,绝缘支架,铁架台,绝缘细线实验过程:实验步骤:把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另把一个带正电的轻质小球系在丝线上,先后挂在P1、P2、P3等位置(下图)。
小球所受电荷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
观察小球在不同位置时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可以比较小球所受力的大小。
再把小于挂在某个位置,增大或减小它所带的电荷量,比较小球受力大小的变化。
注意事项:1.在探究过程中,使带正电的小球放在绝缘座架上,注意调整好绝缘座架的高度与丝线的长度,使带正电的小球与丝线悬挂的小于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2.对于库仑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悬挂时的角度体现出来,进行定性比较。
3.如果要使结论更准确,可以尝试用白纸把丝线的倾斜轮廓画出来。
实验结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哪几个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写出关系式。
实验拓展:1.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是怎样应用的?如果将带正电的物体改为带负电的物体,能否进行实验?2.为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的因素,采用以下实验装置:实验器材: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带有同种电荷(可看作点电荷),质量分别为m1和m2,带电荷量分别是q1和q2实验步骤:用绝缘线悬挂后,因静电力而使两悬线张开,分别与铅垂线方向成夹角θ1和θ2,且两球同处一水平线上,如图所示,θ1=θ2,实验分析: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故可用平衡条件去分析.小球m 1受到F 1、F 、m 1g 三个力作用,建立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2—4所示,此时只需分解F 1.由平衡条件得:0sin 11221=-θF r q q k 0cos 111=-g m F θ所以 .21211gr m q kq tg =θ 同理,对m 2分析得:.22212gr m q kq tg =θ因为21θθ=,所以21θθtg tg =,所以 .实验结论:可见,只要 ,不管q 1、q 2如何,1θ都等于2θ.讨论:如果m 1> m 2,1θ与2θ的关系怎样?如果m 1< m 2,1θ与2θ的关系又怎样?(两球仍处同一水平线上)因为.21211gr m q kq tg =θ .22212gr m q kq tg =θ 不管q 1、q 2大小如何,两式中的221gr q kq 是相等的.所以 时,1θ<2θ, 时,1θ>2θ.答案:如果m 1> m 2,1θ与2θ的关系怎样?如果m 1< m 2,1θ与2θ的关系又怎样?(两球仍处同一水平线上)因为.21211gr m q kq tg =θ .22212gr m q kq tg =θ 不管q 1、q 2大小如何,两式中的221gr q kq 是相等的.所以m 1> m 2时,1θ<2θ, m 1< m 2时,1θ>2θ.考题回放1.(2015·浙江高考)如图所示,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绝缘细线把一个质量为0.1kg 的小球A 悬挂到水平板的M 、N 两点,A 上带有Q=3.0×10-6C 的正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定量研究
三大困难: 1.这种作用力非常小,没有足够精密的测量器具。 2.连电量的单位都没有,当然就无法比较电荷的多少了。 3.带电体上电荷的分布不清楚,难以确定相互作用的电荷 之间的距离。
卡文地许扭称实验—— 对称性—— 质点——点电荷
放大思想 转化思想 均分思想 模型思想
条件: 真空中、点电荷
,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点电 荷的连线上
公式:力常量k = 9.0×109N·m2/C2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
课堂练习
考向1:对点电荷的考查 【例1】下面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看成是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是点电荷 C.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时,
(1)在它们的连线AB的中点O放入正电荷Q, 求Q受的静电力。 (2)在O点放入负电荷 Q,求Q受的静电力。 (3)在连线上A点的左侧 C点放上负点电荷q3, q3=1C且AC=1m,求q3所受静电力。
例题2:已知氢核质子的质量m2×10-27 kg电子的质量
m1×10-31kg
10-19C
原子内电子与质子间的最短距离为×10-11m。试比较氢
原子中氢核和电子之间的库伦力和万有引力。
课堂小结
1、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离.2.电量.
2、库仑定律 内容表述:力的大小跟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
F'
k
2 2 1010 r2
F’=F / 6
A球和B球原来所带电量分别为+4×10-5C 和- 6×10-5C
考向3:库仑力的叠加
例题3: 真空中有三个点电荷它们固 定在边长50cm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 点上每个点电荷都是+2×10-6它们各 自所受的库仑力。
浅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再改进

浅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再改进作者:韩鸣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初中物理电学的起始实验课,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然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摆动和转动等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实验实验改进【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67-0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多年来,许多同仁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然而,实验改进本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本实验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原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用细线将玻璃棒或橡胶棒悬挂起来,实验中发现悬挂着的带电体容易摆动和来回自由转动,而摩擦产生的电荷又是有限的,等到停下来,效果已经不明显了。
作为初中电学的起始课,也是作为初中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觉得一个这样的演示不足以让学生刚刚接触电学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于是我从四个方面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首先,第一个方面是演示实验的改进:变悬挂式为支撑式,如图1,由于转轴和底座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所以容易停下来,解决了以上问题,还有就是方便,不用拿一个很重的支架和挂线问题,三是价格便宜,3块钱一对。
效果非常理想。
第二个方面是增加分组实验,要利用实验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面,主动性学习同学们在观察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后,肯定很想亲自动手尝试一下,我用非常简单的器材来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率可以说达到100%。
实验器材选用透明胶带。
先剪下一段透明胶带粘在桌面上,然后再它的旁边粘上第二条相同的胶带,将二者迅速拉起,由于两个胶带带电方式相同,这样就验证了带电体的一条重要特征——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探索过程及启示

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探索过程及启示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探索过程及启示甘肃省武威市武威二中王惠芳选自《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5期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的?了解这一过程会让我们受到很多启示。
一、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早期研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时代,就有了关于静电现象的历史记载。
我国西汉末年就有经过摩擦的玳瑁能够吸引微小物体的记载。
但直到1660年,盖里克发明了摩擦起电机后,人们才真正开始了对电现象的详细观察和细致研究。
1733年,杜菲(Du Fay,1698~1739)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并由此总结出静电作用的基本性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二、对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各种猜测到18世纪中叶,牛顿力学已经取得辉煌胜利,人们借助于万有引力定律,对电场力和磁场力作了种种猜测。
1.爱皮努斯(F.U.T.Aepinus,1724~1802)的假说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爱皮努斯1759年对电场力作了研究。
他在书中假设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引力随带电物体间距离的减少而增大,从而对静电感应现象作出了更完善的解释。
不过,他并没有实际测量电荷间的作用力,因而这个观点只是一种猜测。
2.D.伯努利的假说在1760年,D.伯努利首先猜测电场力会不会也跟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规律。
他的想法显然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平方反比规律在牛顿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中是很自然的观念。
3.普利斯特利(Priestley,1733~1804)的假说1755年,富兰克林在空罐实验(也叫冰桶实验)中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把一只品脱银罐放在电支架(即绝缘支架)上,使它带电,用丝线吊着一个直径约为1英寸的木髓球,放进银罐中,直到触及罐的底部。
但是,当取出木髓球时,却发现接触没有使它带电,像从外部接触的那样。
”当时,没有人能解释这种现象。
后来,富兰克林写信告诉他的朋友普利斯特利这一实验现象并向他求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教 版 “库 仑 定 律 ”教 学 时,教 材 首 先 通 过 演示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定性 实验引入.一 方 面 突 现 类 比 的 方 法 在 该 定 律 建 立 过程中所起的重要 作 用,另 一 方 面,库 仑 的 实 验 是 建立该定律 的 重 要 基 础,该 实 验 结 果 有 力 地 证 实 了多位科学 家 的 猜 想,所 以 这 个 演 示 实 验 显 得 尤 为重要.它不仅丰富 了 学 生 的 感 性 认 识,而 且 体 现 了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与方 法.由 此 可 见,做 好 这 个 实 验 非 常 关 键.但 这 个演示实验 成 功 率 非 常 低.对 于 条 件 好 的 学 校 可 以用范式起电机来 演 示,但 如 果 没 有 范 式 起 电 机, 甚至连韦氏起电机都没有时很多学校会选择放弃,
折不要形成尖端.在 导 体 球 表 面 覆 盖 一 层 塑 料 纸,
再在塑料纸表面覆盖一层铝箔纸并用鳄鱼夹将铝
箔纸接地.这 样 操 作 的 目 的 是 使 导 体 球 与 铝 箔 纸 形成一个 电 容 器.[1]可 以 利 用 韦 氏 起 电 机 的 一 个
金属球靠近 露 出 的 铜 丝,从 而 使 与 铜 丝 连 在 一 起
然,要 让 实 验 成 功 的 首
要条件是让球形导体带
大量 的 电 荷.一 般 做 法
是用感应起电机的一个
金属球 靠 近 球 形 导 体,
用感应起电机使球形导 体 带 电 (如 图 2).实 际 上
图2
这种做法使导体球所带的电荷量远不能达到本实
验的要求,如果是人 多 潮 湿 的 环 境,用 这 种 方 法 使
球形导体带电,效果 不 佳.而 且 用 这 种 操 作 方 法 具
体实施时,起 电 机 的 导 体 球 和 球 形 导 体 间 容 易 产
生放 电 现 象,从 而 使 导 体 球 带 电 荷 量 更 是 微 乎
其微.
建议可采 用 以 下 做 法:在 导 体 球 与 绝 缘 支 柱
接触处可用 铜 丝 绕 一 圈,并 将 铜 丝 露 出 的 一 端 弯
(a)
(b)
图3
悬线的选 择.悬 挂 用 的 线 最 好 使 用 质 量 较 小 的绝缘丝线 或 钓 鱼 线.在 悬 挂 前 可 用 石 蜡 涂 抹 绝 缘丝线以防静电摆漏电.
静 电 摆 离 球 形 导 体 的 距 离 .静 电 摆 与 导 体 球 的 距 离 不 宜 过 远 ,以 不 带 电 竖 直 悬 挂 时 两 球 不 接 触 为 佳 .同 时 可 以 在 每 个 静 电 摆 下 方 (上 方 也 可 ) 做 竖 直 标 记 ,从 而 观 察 每 个 静 电 摆 偏 离 竖 直 方 向 的 角 度 ,如 图 4 所 示 .如 果 是 一 个 静 电 摆 也 可 以 做 角 度 标 记 ,以 观 察 其 偏 离 竖 直 方 向 的 角 度 改变.
图5
解 析:(1) 设 运 动 员 从 开 始 自 由 下 落 至 1.5km高 度 处 所 经 历 的 时 间 为t,下 落 距 离 为s,在 1.5km 高度处的速度大小为v.由运动学公式有
v=gt,
(1)
s= 12gt2 ,
(2)
s=(3.9×104-1.5×103)m.
(3)
因本试 题 条 件 “39 km”、“1.5 km”、“g=
导体球的漏电.建 议 绝 缘 支 柱 要 洁 净,如 果 表面有污垢可用丝绸 擦 拭.同来自时,在 实 验 操 作 时 务 必
在 绝 缘 支 柱 下 方 垫 石 蜡 ,保 证 没 有 漏 电 .
(2)静 电 摆 .
静电摆的 制 作:静 电 摆 应 该 用 导 体.在 人 教 版
《物 理》选 修 3-1《教 师 教 学 用 书 》中 也 提 供 了 两 种 静
图4
参考文献:
1 陶 洪.物 理 实 验 论 [M].桂 林:广 西 教 育 出 版 社, 1996,12.
2 课程教材 研 究 所.教 师 教 学 用 书 [M].北 京: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2012,10.
(收 稿 日 期 :2014-08-24)
— 49 —
电摆的制作.本文对其中一种方法加以改进.如果用 泡 沫 塑 料 ,《教 师 教 学 用 书 》中 指 出 可 以 在 外 面 包 一 层铝箔纸.但是实际操作时有一定的困难,用铝箔纸 包裹表面不会非常光滑,易形成尖端导致漏电.
建议可采 用 以 下 做 法:一 般 都 不 会 正 好 有 符 合大小要求 的 泡 沫 小 球.所 以 可 以 先 用 小 刀 削 一 个大小适中的小球(直径 大 约 在 1cm 为 佳).但 该 小球不会非常圆.我 们 可 以 再 将 小 球 放 手 中 揉 搓, 使其圆小球 上 或 撒 在 小 球 上 也 可.待 胶 水 干 后 将 大头针拔出,留下过 直 径 的 孔 可 用 于 穿 丝 线 悬 挂, 如图3所示.这 样 可 制 作 一 个 体 积 可 控 制 质 量 又 不大的静电摆.
10m/s2”均为2位 有 效 数 字,所 以,联 立(1)~ (3)
式 可 得t=87s,v=8.7×102 m/s.
(2)运动员达到最大 速 度vm 时,加 速 度 为 0,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kvm2.
(4)
由所给的v-t 图像可读出
vm ≈360 m/s.
(5)
因试题已 经 明 确 “结 果 保 留 1 位 有 效 数 字 ”,
这对教学效 果 会 大 打 折 扣.那 么 究 竟 哪 些 因 素 会
影响这个实 验 的 成 功 率,在 没 有 起 电 机 的 条 件 下
能使实验成功吗?本文将做详细分析.
1 影 响 因 素
观 察 这 个 实 验 (如
图1),所 涉 及 到 的 主 要
仪器有两个:球形导体 O
和 静 电 摆.影 响 因 素 自
的导体球感 应 带 电,并 在 电 容 器 的 另 一 极 铝 箔 纸
上感应出相 同 的 电 荷.在 没 有 起 电 机 的 条 件 下 也
可以用起电 盘 反 复 多 次 与 铜 丝 接 触,使 其 带 有 足
够的电荷.接着移走 铝 箔 纸 和 塑 料 纸.相 当 于 将 电
容器的一个 极 板 移 开,这 样 迅 速 减 小 了 电 容 器 的
离 .(3)悬 挂 线 的 选 择 .
2 建 议 与 对 策
(1)球 形 导 体 .
球形导体 的 选 择.球 形 导 体 可 选 择 适 当 大 些
并要求表面 光 滑 洁 净,不 能 有 锈 斑 或 破 损 的 金 属
球 ,否 则 易 在 锈 斑 处 形 成 尖 端 导 致 漏 电 .
导 体 球 的 带 电.显
Vol.36 No.2 (2015)
物 理 教 师 PHYSICS TEACHER
第 36 卷 第 2 期 2015 年
对“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演示实验的一点建议
居 津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11)
摘 要:“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演示实验有着重要 的 作 用.但 这 个 演 示 实 验 的 成 功 率 很 低 ,究 竟 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实验的成功率呢?在没有良好器材的条件下能演示好这个实验吗?本文将做详细分析. 关 键 词 :球 形 导 体 ;静 电 摆
所 以 由 (4)、(5)式 解 得k=8×10-3 kg/m.
中学物理 中 的 有 效 数 字 问 题 看 似 很 小,实 则
极为重要,它 关 乎 学 生 科 学 素 养 以 及 思 维 品 质 的
培养 和 提 高.愿 广 大 教 师 关 注 细 节、严 谨 教 学,重
视中学物理中的有效数字问题.
(收 稿 日 期 :2014-10-03)
— 48 —
第 36 卷 第 2 期 2015 年
物 理 教 师 PHYSICS TEACHER
Vol.36 No.2 (2015)
分 析 静 电 摆 :(1)静 电 摆 的 质 量 与 体 积 会 直 接
影响它的 摆 动 程 度.(2)静 电 摆 离 球 形 导 体 的 距
然也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图1
分析球形导体:(1)球 形 导 体 的 带 电 荷 量.这
是 实 验 能 否 成 功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2)带 电 的 球 形
导体是否漏电.
状,横截面积及空气 密 度 有 关,已 知 该 运 动 员 在 某 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v-t 图像如图5 所示,着 陆 过 程中,运动员和所携 装 备 的 总 质 量 m=100kg,试 估算该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时所受阻力的阻力 系 数 (结 果 保 留 1 位 有 效 数 字 ).
正对面积增 大 两 极 板 的 间 距,从 而 使 电 容 器 两 极
板 间 电 压 迅 速 减 小 为 0,以 此 来 达 到 使 导 体 球 带 大
量电荷的目的.用这 种 组 成 电 容 器 的 方 法,不 仅 可
以使导体球 带 足 够 的 电 荷,而 且 在 没 有 起 电 机 的
条 件 下 也 可 以 实 现 .对 器 材 的 要 求 不 是 很 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