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2012版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学案《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的常识、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诵读、领会、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盛行于宋。

词又被称为()()()()。

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58字以内)、()(59字至90字)、()(91字以上)。

按照段数分,有()()()()等。

、2、橘()子寥()廓()百舸()争流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3、形近字辨析沁()园春遏()行云分泌()物拜谒()百舸()争流寥()廓坎坷()姓廖()一气呵()成蓼()蓝 4.默写全词二、课程推进(一)上阕1.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何作用?2、“看”字领起下面几句话?这几句话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下阕1、下阕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风貌?2、这首词以设问结尾,起到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1、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试分析“染、争、击、翔、竞”这几个字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秋天,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咏,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等等。

试分析毛泽东咏秋与以上古人传统咏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3、默写全文(大作业)四.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单位:晋中市盲聋人学校姓名:刘光丽学习内容:《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重点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导学策略: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用圈点法标记勾画重点字词2、学习本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3、自主、讨论、交流、质疑,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教具准备:多媒体学习流程:【预习案】教材助读1、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一部英雄史诗。

3、文体知识词:兴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曲词”“曲子词”“诗余”。

词牌:词的格式,它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基础知识积累1.易错读音----注音百舸()争流携()来百侣峥嵘()岁月挥斥方遒()浪遏()飞舟怅廖廓()2.易错字形----- 改错针贬()时弊行踪鬼()秘挥斥方酋()群英汇()萃布()署已定愤()发图强事()态人情和霭()可亲成群结对()廖()廓3.词义--------注解词义意气/义气辽阔/寥廓风采/丰采风韵/丰韵风姿/丰姿峥嵘岁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4.背诵全诗◆整体感知①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沁园春·长沙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理想。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力量。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力量。

4.背诵这首词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详细、深化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金手指结合学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学问。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渐渐跟音乐分别,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由于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夫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夫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剧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理想和豪情。

二、鉴赏品尝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芝麻开门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当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沁园春·雪》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1、诵读涵咏,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感情的诗意表达。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学习重难点】1、由意象出发,赏析宏阔的深秋意境;通过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指导朗读,探究情景关系;寻找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预习检查】(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 )头层林尽rán ()百舸()争流鱼xiáng()浅底万类霜天jìng()自由怅()liáo kuò()问cāngmáng()大地Zhēng róng()岁月稠挥斥方qiú()万户hóu() màn()江碧透浪è()飞舟(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舸:寥廓:遒:苍茫:主:峥嵘:激扬文字:稠:风华正茂:遏:挥斥:击水: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三、品读全词,探究下列问题。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临河一职
课题《沁园春·长沙》 主备人 张丽萍 备课时间
语文
2014.8.19
(分校)教研组活页学案
备课组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田美恩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 力。 (重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明确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 本思路和方法。 (难点) 3、激情投入,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 人格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泌园春 有志者事竞成 相江 苍茫 万户候 3、辨析下列词语 (1)面对同伴的一次次冷嘲热讽,他在也 不住内心的愤怒,大声叫嚷起来。 思考: “遏制 ”和“ 遏止”怎样区别? (2)广大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凭一时的哥们 犯下令自己终身后悔的错误。 思考: “义气”和“ 意气”怎样区别?
(遏制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赏析: 精彩句: 赏析: 遏止) 探究点 2 文本理解 1、上下两片中都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分别是哪个字?各统领到哪里?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 备注: 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 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 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 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 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 有着严格的区别,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 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 【预习要求】 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 字以内为小令;59 至 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词,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 ,从整体上理解 为长调。 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自主学习】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整体感知 1、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 【教材助读】 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一、走进作者 2、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思路的词语。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3、理解全词大意 1976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全词动静有度 张弛有致 上阙重写景 突出了景物的 ,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所以读起来气势磅礴。至“怅寥廓”以下句,如奇峰突起,意境顿生波澜。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下阕重抒情,塑造了同学们 的形象。“携来”初读是浪漫 二、 、了解背景 的、轻松地、悠闲的。至“曾记否”以下几句则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回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1925 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 头再读“携来”数句,词意则顿时充满了力量,“峥嵘岁月”“指点江山” 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 “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再是少年的张狂而是真正的为民族“竞自由”的志 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 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 向。此几句语速较快,语调有力。 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 整首词表现了词人 的豪迈情怀,所以整首词的感情 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 基调是高亢有力的。 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 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 【预习自测】 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本词,请同学们落实 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 好下列内容。 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 百舸 ( )争流 怅 廖廓( ) 携 来( ) . . . 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峥嵘 ( )岁月稠 ) 挥斥方遒 ( ) .. .( . 三、文体知识 浪遏 飞舟 ( ) . 2、判断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将错别字加以改正。

《沁园春 长沙》学案设计

《沁园春 长沙》学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学案设计一、预习导学1. 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做“春”? 春天有什么特点?2. 自主预习:阅读《沁园春·长沙》,了解诗人对于长沙春天的描写。

尽量将重点词句标记出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交流: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标记的重点词句,并尝试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概括。

二、理解诗意1. 导入:请同学们向大家朗读自己标记出来的重点词句,并互相解释。

2. 集体探究:①针对同学们标记的重点进行分析,共同理解。

②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向大家分享,进行深入探究。

3. 诗意总结:共同概括出《沁园春·长沙》的主题和意境。

三、进一步思考1. 导入:作者写长沙春天的初衷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受?2. 分组讨论: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3.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分享,相互学习和启发。

四、写一篇读后感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中哪个词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2. 写作指导:以你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受为基础,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

3. 提示:词句选择、表达情感、思考问题等。

五、小结回顾1. 导入: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有哪些难点和亮点?2. 总结:老师进行回顾总结,指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同学们总结学会的方法和技巧。

3. 展望:帮助同学们展望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主题,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预习。

六、第一部分:预习导学1. 导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的开始。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春天有什么特点?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 自主预习:阅读《沁园春·长沙》,了解诗人对于长沙春天的描写。

尽量将重点词句标记出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交流: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标记的重点词句,并尝试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概括。

七、第二部分:理解诗意1. 导入:请同学们向大家朗读自己标记出来的重点词句,并互相解释。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学案无答案 学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学案无答案 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问题情境】一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二、了解作者,背景,文体知识1、毛泽东,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3、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课前预习【知识衔接】1、文体知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诗歌鉴赏相关术语——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课题的客观物象。

合起来看,“意象”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概念,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志)的具体物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意中之象”。

诗歌大多用意象组合成意境,从中蕴藏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而,利用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途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3、诗歌鉴赏术语——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融合。

常用的概括意境特点的词有:恬静幽美\闲适淡远\静谧清冷孤寂幽清\萧条冷落\怅惘凄迷\慷慨壮烈\悲壮苍凉\浩瀚广漠\壮美雄浑\绚丽多姿等【课文预习指导】1、本词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初秋,当时,毛泽东在韶山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为躲避军阀的逮捕,秘密离开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斗争,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2.给下列加点字音沁.()园春漫.江()寥廓....()遒劲..()峥嵘()浪遏.()飞舟百舸.()脊.()椎脊.()梁惆怅..()( )3、辨析多音字读音尽.管()尽.快()尽.情()尽.人皆知()一夫当.关()螳臂当.车()当.中流击水()罚不当.罪()安步当.车()当.做()当.真()当.成()中.肯()中.伤()中空()笔杆.()旗杆.()4、字形:橘子zhōu 神zhōu 大地 zhōu 际导弹神zhōu 九号百gě争流枝kē契hē夫病入沉kē jìng 相生长有志者事jìng 成 hòu 鸟 hòu 车室万户hóu Cāng 茫cāng 桑浪è飞舟东临jié石 xié手共进 juān 刻shǔ光 shǔ名秸gǎn 笔gǎn 百尺gān 头揭gān 而起鱼gān 钓gān bō乱反正掂斤bō两5、词语解释:漫江:粪土:挥斥:遒:6、近义词辨析(1)[A.意气 B.义气] ①人民群众________风发,斗志高昂。

②他们两个________相投。

③这人很讲________。

(2)[A.辽阔 B.寥廓] ①怅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②我国幅员________.(3) [给予给以] ①对见义勇为的人,我们要__金钱奖励。

②山区洪灾暴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__灾民无限的关怀。

(4) [寄予寄寓 ] ①悠悠唐诗,_______着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与见解。

②射击小将被_______厚望。

7、名句默写(1)恰同学少年,,,。

(2)指点江山,,。

(3)曾记否,,?(4)看,,,,,,。

课内探究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看"和"忆"分别领起哪些内容?2、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怎样描绘的?3、诗词讲究炼字,从上阕选取2个字加以赏析。

4、词的下阙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课内拓展——高考考点强化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后面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课外阅读: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生于此岸心无岸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

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

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

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

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

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

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

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沁园春长沙》教学案答案课前预习2、Qìn màn liáo kuò qiú jìng zhēng róng è gě jǐ jǐ chóuchàng3、Jǐn jǐn jìn jìn dāng dāng dāng dāng dàng dàng dàng dàng dàzhòng zhòng Zhōng gǎn gān4、橘子洲神州大地洲际导弹神舟九号百舸争流枝柯契诃夫病入沉疴竞相生长有志者事竟成候鸟气候万户侯苍茫沧桑浪遏飞舟东临碣石携手共进镌刻曙光署名秸秆笔杆百尺竿头揭竿而起鱼竿钓竿拨乱反正掂斤播两5、漫江:满江。

漫,满,遍。

粪土:名词意动,把……看作粪土。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6、(1)意气意气义气解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指志趣和性格,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

(2)寥廓辽阔解析:寥廓:指天空;辽阔:指土地。

(3)给以给予解析:读音不同,给予念jǐyǔ,给以念ɡěiyǐ。

其次是搭配对象不同,’给以”后面只能跟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接受的人。

“给”或“给予”则可以先跟接受的人再跟所给的事物。

(4)寄寓寄予解析:“寄予”后面常跟“希望”“厚望”类的词,“寄寓”后不跟“希望”类的词,课内探究1“看”领起下面的7句,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起下面的8句,从“往昔峥嵘岁月稠”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考点:领字的作用)2、词人通过群山、红叶、碧江、百舸、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绚丽壮美、生机蓬勃的湘江寒秋图。

选取典型景物,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考点:意象、意境、描写手法)3、“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

“染”——拟人手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答题要素:字义+描绘画面+概括意境+手法+形象特点+情感)4、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蔑视功名利禄的豪迈气慨。

(考点:概括画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类题型)课内拓展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

2、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白鸥被划桨的声音惊起。

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