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前三名是什么这是倪老师的第56篇文章01解读经典乐于分享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转动琴轴弹拨丝弦两三声未出曲调就先带出了感情。
弦弦格调低沉,声声情意哀怨好像是诉说着一生中的坎坷不平。
她低眉信手在继续弹奏恨不得把伤心的往事倾诉干净。
轻拢慢捻,有抹又有挑先弹的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后弹的是《六幺》。
粗弦嘈嘈的音响如同狂风骤雨细弦切切的声音好像是情侣在私语。
嘈嘈切切起伏错落地拨弹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洒落在玉盘。
像是花丛中的“间关”莺语那样宛转流利像是河滩上的幽咽泉水那样流动艰难。
水泉冷涩,琴弦好似断绝琴声逐渐停歇。
别有一种幽愁暗恨油然而生此时的无声更胜过有声。
像是银瓶突然破裂,水浆飞迸像是铁甲骑兵冲出,刀枪齐鸣。
一曲弹罢用拨片在当中一划四弦同响像是撕裂丝绸的响声。
东船西舫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见江心一轮惨白的月亮悬挂半空。
0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这个片段当中,诗人写这个琵琶女转轴拨弦,这只是简单的试音阶段。
然而先有情证明,这个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已经在酝酿着情绪,这既是在说这个琵琶女,她的演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层面的演奏,是声情并茂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意欲通过琵琶的演奏、通过乐曲通过声音把自己的内心的呼声传达出来。
也意在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身世坎坷的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注意这个字音,这里读作思。
思是愁的意思,生生思也就是声声愁。
琵琶行-白居易音乐描写之四美

情感美
• 未成曲调先有情——于调琴 中见情,情已然动人。 • 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之 情,当是悲情也。 • 轻拢、慢捻、抹、挑、收拨、 画——既是弹琴的动作,也 是心思表达的途径。
烘托美
•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 裂帛般的音响之後, 一切又归于沉寂。
比喻见长的音乐描写
• 纵看全段落,白居易对音乐的描写,显然 是不以烘托见长的,反而全篇多比喻句。 一系列比喻,使无形化有形,使音乐在读 者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無聲勝有聲
——《琵琶行(節選)》之音樂美 小狼
猶千 抱呼 琵萬 琶喚 半始 遮出 面來 。,
琵琶
琵琶图
•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情感的载体。 音乐的美在于其强烈的情感表达。 • 诗歌对音乐的摹写更能流芳百世。
• 子曰:“„„樂也者,節也。„„無節 不作„„”(禮記·仲尼燕居) • 同時認為,人之學,應“興於詩,立於 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暂歇後的骤响,似千军万马,疾风而驰, 刀剑齐鸣,气势恢弘。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留下余音,绕梁 不息。
音韵美
• • • • 从听觉上摹拟音乐。 同声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 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 增强了诗句的______与______,给读者真 音乐性 节奏感 切直观的感受。
写意泼墨、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直写 实 写 间写
《琵琶行》音乐描写之四美
形象美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弦动似雨,雨有大小, 故弦亦有大小。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弦乐如珠,溅落玉盘, 故有圆润铮铃之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用花间莺语来形容弦 音之脆。 •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 不通声暂歇——以冰泉凝绝为喻,声乐之 苦涩,可见一斑。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文学WEN XUE2017.07《琵琶行》是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伤感诗。
《琵琶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象和丰富多样的色彩,作者巧妙地将音乐艺术转化成了语言艺术,将诗中的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中独特的音乐描写艺术与音乐意象,以期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一、《琵琶行》的音乐描写1.主观情感的倾注《琵琶行》中有大量的音乐描写,音乐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倾注大量主观情感,全诗围绕情感展开跌宕起伏的音乐描写。
诗句的上半部分主要写为琵琶校弦试音,后半部分则是用音乐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用音乐打开听者的心扉,令听者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琵琶行》的情感主线离不开悲凉,其情感描写具有独特的视角,将诗人的心境全然表达了出来。
琵琶女每弹奏一曲都是在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每一个音符都流露出万丝愁绪,好像将自己一生的不如意都表现了出来。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手法实为高超,诗中的情感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在描述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也抒发了出来。
细腻的情感描写感人至深,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将这些年的不得志都发泄了出来,真切的情感加上音乐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最终的表达效果震撼人心。
2.修辞手法的运用《琵琶行》全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首先比喻和通感运用得最为频繁,主要是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实物,将无形的思想化为有形的物体。
音乐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是抽象而无形的,人们往往不能直接将它表达出来。
一般诗人会借助一些有形的物体,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但是有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此时就需要用音乐将这种细腻的情感喧然于口。
有时诗人用再细腻的笔触也无法捕捉到这些情感,那么就可以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
二、《琵琶行》音乐意象的音乐意蕴1.在音乐描写中表现演奏者的情感体验《琵琶行》中存在繁多的音乐意象,这些音乐意象有着深厚的音乐意蕴,诗人通过对弹奏者音乐的描写,可以侧面描写出演奏者的情感体验。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琵琶行》中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的,而文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细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一文中诗人描写音乐所用的手法。
琵琶行诗人描写音乐用的手法诗人描写音乐用了比喻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琵琶行原文: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首先,是直接描写。
作者主要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从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来细腻地描写虚无飘渺、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曲的浊重沉响,节奏急促。
它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在乌云翻滚、电掣雷鸣之中,刷拉拉的一阵骤雨,扑打着大地。
行者一定焦急得非要跑去避雨不可;又使读者似乎感受到,对方要把一腔话儿,像一阵急雨似的在瞬间倾诉出来。
“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乐曲的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像是一股汩汩流水;又像是屋檐下呢喃燕语;更像是花前月下,一对恋人轻声细语,使人神秘而亲切。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音乐高低强弱的错落有致,清澈轻快。
听来,着实赏心悦目,大有在草原上跑马时忽快忽慢之感,令人心神摇荡不已,陶醉于《赛马》曲的意境之中。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音乐的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真如黄莺出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阳光、鲜花、青山、翠林……无不历历在目。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表现了音乐由流畅变缓慢低咽进而凝滞不动的过程。
它把听者引入另一境界――由沐浴灿烂明媚的阳光,到置身于大雪飞扬的荒漠,大有凄清、孤寂与悲凉之感!“银瓶乍破水浆进”,形容音乐暂时休止后,突然爆发出强烈激昂的声音。
读到这,读者可领略到寒冬乍过,惊雷突响的情景;又宛如听到沉默多时的人们,猛然问的呐喊声。
这声音铿锵激越,让人心悸魂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形容四弦一齐拨动时发出的一声最强音。
这声音,抑扬顿挫,如千钧霹雳。
它是琵琶女幽愁暗恨的全部倾吐,也是她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悲怆控诉。
白居易就是运用这种设喻手法,把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以及表现的音乐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的眼前,让读者闻其声,见其形。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
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珍眼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似邀请相逢,添酒回灯重启宴,千呼万唤始出,犹抱琵琶半遮面。
”接着,诗就转至了对音乐的负面描绘。
先写下定音。
“转轴滑音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漏了情的消息。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相关手续续弹,说道天下心中无穷事。
”那深邃、掩抑的基调,如泣如诉,动人地叙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
他先用象声词“嘈嘈”、“切切”来摹拟大弦沉浊的低音和小弦细碎的高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语”这些贴切的比喻使它们形象化。
大弦、小弦交错弹拨,声音高低错落,珠圆玉润,又使人想象到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色泽和音响。
它们组成的动人旋律,一时象黄莺在花下娇啼那样宛转流畅,一时又流泉在冰下呜咽那样抑塞深沉。
这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或许在痛惜自己孤独中度过的良辰,思念着亲人挚友;琵琶女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她或许想到过去的“秋月春风等闲度”,今天的“绕船月明江水寒”,正在悲伤自己的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使有共同不幸遭遇的琵琶女和诗人初次相逢就声气相通,成为知音、知己。
用音乐描绘去故事情节、抒情,就是《琵琶行》独有的艺术构想。
在诗里,音乐描绘就是明线、主线,中间两段故事情节,只是对音乐语汇的印证和补足。
不正是琵琶女从少年快乐至大哥飘沦的一生的娓娓诉说?“冰泉冷涩弦凝绝,稀绝不通声杜勒旺勒沙托县”,音乐的旋律从缓慢又迈向活动期。
这“活动期”导致的无声,抒发了许多用声音无法抒发的感情。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存有深情一万轻。
”人们可以在音乐所构成的氛围中,融合个人的体会回去M18x,回去缔造它,多样它。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南诏国的风景和当地音乐文化。
其中,作者对琵琶音乐的描写非常详细,展示了琵琶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第一章:琵琶的外观和音质作者首先对琵琶的外观进行了描写,称其形状如月,琴身细长,音箱起伏有致,琴弦细软,琴柄逶迤。
接着,作者描述了琵琶的音质,赞美琵琶的音色宛如天籁之音,能够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第二章:琵琶音乐的技巧作者详细介绍了琵琶音乐的技巧,包括指法、拨弦和弹奏的方式。
他描述了琵琶演奏者的手指翩翩起舞,灵活自如地拨动琴弦,音乐韵律流畅自然。
他还表达了对琵琶演奏技巧的敬佩之情。
第三章:琵琶音乐的表现力作者通过描写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来展示其表现力。
他描述了琵琶音乐中包含的悲怆、哀伤、感伤等情感,以及琵琶演奏者通过琴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作者描绘了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称琵琶音乐在南诏山水之间回荡,如同其中的一部分。
他以琵琶音乐为伴,走遍南诏山川,欣赏自然景色,并将其与琵琶音乐相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作者认为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他称琵琶音乐可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之处。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南诏山川的图片和琵琶演奏视频。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作者或权利人对其所著作的独占使用权。
2.知识产权:指由人类智慧创造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3.著作权法:是规定著作权保护范围,确认著作权归属权和著作权人权利的法律。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琵琶行》历来被益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
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写演奏技巧之高超。
诗人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技巧,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音乐,逼真地再现了完美的音乐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
1、准确的摹音。
诗人善于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声音,主要手法是巧用叠词、双声叠韵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音响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
例如,叠词:瑟瑟、嘈嘈、切切……双声:掩抑、幽咽……叠韵:间关、阑于……等等,都准确到位地描摹了多资多彩的声音,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2、生动的比喻。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几个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
这里以声喻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3、鲜明的层次。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第一乐段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出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
接着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一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
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XX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
“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
的字,声音仍旧洪亮。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
“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
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
“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
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
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
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
”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
”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
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
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
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
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
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
诗人描摹琵琶乐声的这段文字,既用音韵和四声模拟出琵琶弹奏的曲调,又用博喻将只能意会的乐声言传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融其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
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
”(见陈才智编着《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白居易》)从倾诉(“如急雨”“如私语”),到欢愉(“间关莺语花底滑”),再到愁苦(“幽咽泉流冰下难”),又到忧伤(“冰泉冷涩”“声暂歇”),忽又豪迈(“水浆迸”“刀枪鸣”),最终决绝(“如裂帛”)。
如此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景描绘,怎不令人神伤嗟叹。
值得指出的是,白居易选用琵琶这样的乐器以及《霓裳》这样的曲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哀伤,显示出诗人具有极高的音乐造诣与专业素养,因为
《霓裳》的主音是“商”声:“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
伤”(欧阳修《秋声赋》),而琵琶这一弹拨乐器,从它问世之日起,往往就和悲伤的事件相。
二
人们常把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列,因为这三首诗的写作时期相差不远,三者描写音乐的声音又都很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其中描绘琴音的几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中的“语”和“汝”,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
起音柔和低沉。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中的“昂”“场”“扬”“凰”“强”,用的都是“江阳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江阳辙”属一级(洪亮级)甲等,整个琴调都是激昂高亢的。
尽管在具体的描述中,韩愈也刻画出了琴音的跌宕起伏,但音韵始终是以“江阳辙”为主。
另外《听颖师弹琴》中的声调大多是平声,以显铿锵的声势。
之所以这样写,当然和琴曲本身有关,不过就乐声的丰富和变化而言,《琵琶行》中的乐声描绘显然要胜过《听颖师弹琴》。
两首诗描摹乐声时,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有些比喻异曲同工。
比如起音时,《琵琶行》中的“如私语”和《听颖师弹琴》中“儿女语”如出一辙:轻柔幽细,缠绵悱恻。
《琵琶行》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和《听颖师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同写声音的强烈,一个用兵器的猛烈碰撞显示乐声的突然拔高,一个用勇士上战场的义无反顾表现乐声的倏地增强。
描写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总的说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在音乐描写上,都善于用形象说话,而白居易在摹写乐声的复杂多变时,则显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前四句,先写箜篌,次写箜篌之声,再写弹奏的人。
五、六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正面摹写乐声,前一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
乐声的起伏多变;后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叫”和“笑”,用的是“遥迢辙”。
从发音的响亮程度讲,“遥迢辙”属二级(柔和级),由此可见乐声的委婉动人。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这首诗借助想象和联想,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这和《琵琶行》以及《听颖师弹琴》中的写作手段类似,但直接用于写乐声的文字不多,不能和《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在三首诗歌中当属最佳。